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四 (38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四 (38)

1. 甘露藤

味甘,溫,無毒。主風、血氣諸病。久服調中溫補,令人肥健,好顏色,止消渴,潤五臟,除腹內諸冷。生嶺南。藤蔓如箸,一名肥藤,人服之得肥也。(新補,見陳藏器、日華子。)

白話文:

甘露藤味甘性溫,無毒。能治療風邪、血氣等各種疾病。長期服用可以調理脾胃、溫補身體,使人肥胖強健,容光煥發,還能止渴、滋潤五臟、去除腹中寒邪。甘露藤生長在嶺南地區,藤蔓像筷子一樣粗細,也叫肥藤,因為服用它可以使人肥胖。(此段內容引自陳藏器、日華子等醫書。)

2. 大空

味辛、苦,平,有小毒。主三蟲,殺蟣蝨。生山谷中。取根皮作末,油和塗,蟣蝨皆死。

唐本注云:根皮赤。葉似楮,小圓厚。作小樹,抽條高六、七尺。出襄州山谷,所在亦有,秦隴人名為獨空。(唐本先附)

白話文:

大空味辛、苦,性平,略帶毒性。能治療蟲害,殺死蟣蝨。它生長在山谷中。取其根皮磨成粉末,用油調和後塗抹,就能殺死蟣蝨。

據唐代的注解記載:它的根皮呈紅色,葉子像構樹葉,但較小、圓而厚。植株形態像小樹,枝條能長到六七尺高。產於襄州的山谷,各地也都有分佈,秦隴地區的人稱它為獨空。

3. 椿莢

主大便下血。今近道處處有之。夏中生莢,樗之有花者無莢,有莢者無花,常生臭樗上,未見椿上有莢者。然世俗不辨椿、樗之異,故俗中名此為椿莢,其實樗莢耳。(新定)

衍義文具椿木條下。

白話文:

椿莢主要治療大便出血。現在各地都很常見。夏天長出莢果,而會開花的臭椿沒有莢果,有莢果的臭椿則不開花,通常長在臭椿樹上,還沒有見過在香椿樹上長莢果的。但民間不辨別香椿和臭椿的區別,所以俗稱它為椿莢,其實是臭椿的莢果。(新修訂)

(附註:)延伸義:常用於椿木條下方。

4. 水楊葉

嫩枝,味苦,平,無毒。主久痢赤白,搗和水絞取汁,服一升,日二,大效。今注水楊葉,圓闊而赤,枝條短硬,多生水岸旁。樹與楊柳相似,既生水岸,故名水楊也。(唐本先附)

圖經文具白楊條下。

白話文:

水楊葉的嫩枝,味道苦,性平,沒有毒性。主要用於治療久痢(長期腹瀉),痢疾(赤白痢)。將其搗碎,加水絞汁,每次服用一升,一天服用兩次,療效顯著。現在注解:水楊葉的葉子圓而寬大,顏色發紅,枝條短而堅硬,多生長在水邊。樹木形狀與楊柳相似,因為生長在水邊,所以叫做水楊。 (這是唐代以前的古籍記載)圖經的記載在白楊條的描述之下。

5. 楊櫨木

味苦,寒,有毒。主疽瘻惡瘡,水煮葉汁洗瘡,立瘥。生籬垣間。一名空疏。所在皆有。(唐本先附)

白話文:

楊櫨木味苦、性寒,有毒性。主要用於治療癰疽、廔管和惡瘡,用水煮沸其葉子,取汁洗瘡,能很快痊癒。它生長在籬笆牆之間,也叫空疏,各地都有。

6. 欓子

味辛辣如椒。主遊蠱,飛屍著喉、口者,刺破以子揩之令血出,當下涎沫。煮汁服之,去暴冷腹痛,食不消,殺腥物。木高大,莖有刺。(新補,見陳藏器。)圖經文具蜀椒條下。

白話文:

欓子味辛辣,像胡椒一樣。主要治療蠱毒、飛屍附著喉嚨嘴巴的症狀,可以將果實刺破,用果肉擦拭患處使其出血,就能立刻排出涎沫。煮汁服用,可以治療暴發性的腹部冷痛、消化不良,以及殺除體內因吃腥物造成的病症。欓子樹木高大,莖上有刺。

7. 楠材

微溫。主霍亂吐下不止。

陶隱居云:削作柿煮服之,窮無他藥用此。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味辛,熱,微毒。治轉筋。

衍義曰:楠材,今江南等路造船場,皆此木也。緣木性堅而善居水。久則多中空,為白蟻所穴。

白話文:

楠木性微溫,可以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不止。陶弘景說:如果沒有其他藥物,可以將楠木削成片煮水服用。 據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,楠木味辛,性熱,略帶毒性,可以治療轉筋。現在江南等地的造船廠都使用楠木,因為楠木質地堅硬,耐水性好。但楠木久置容易中空,且易被白蟻蛀蝕。

8. 柘木

味甘,溫,無毒。主補虛損。取白皮及東行根白皮,煮汁釀酒,主風虛耳聾,勞損虛羸瘦,腰腎冷,夢與人交接泄精者。取汁服之,無刺者良。木主婦人崩中血結,及主瘧疾,兼堪染黃。(新補,見陳藏器、日華子。)

衍義曰:柘木,里有紋,亦可旋為器。葉飼蠶曰柘蠶,葉梗,然不及桑葉。東行根及皮,煮汁釀酒,治風虛耳聾有驗。余如《經》。

白話文:

柘木味甘性溫,無毒。能補益虛損。取其白色樹皮和向東生長的樹根白皮,煮汁釀酒服用,可以治療因風虛引起的耳聾、勞累損傷導致的體虛消瘦、腰腎寒冷,以及夢遺或與人交合後遺精等症狀。取汁服用時,沒有刺渣的更好。柘木還能治療婦女崩漏、血塊停滯以及瘧疾,還能用來染黃色。(此為新增內容,見陳藏器、日華子著作)

柘木木質內有紋理,可以旋轉加工製作器物。柘樹葉子可以飼養蠶,稱為柘蠶,但其葉梗較硬,不如桑葉好。向東生長的樹根和樹皮煮汁釀酒,治療風虛耳聾效果顯著。其他功效如同《經方》所記載。

9. 柞木皮

味苦,平,無毒。治黃疸病,皮燒末,服方寸匕。生南方,葉細,今之作梳者是。(新補,見陳藏器、日華子。)

白話文:

柞木皮味苦,性平,無毒。可以治療黃疸病,將樹皮燒成灰末,每次服用一小撮(約一指撮)。柞木生長在南方,葉子細小,現在人們用它製作梳子。(此段文字為新增補充,引自陳藏器、日華子著作。)

10. 黃櫨

味苦,寒,無毒。除煩熱,解酒疸目黃,煮服之。亦洗湯火、漆瘡及赤眼。堪染黃。生商洛山谷,葉圓木黃,川界甚有之。(新補,見陳藏器、日華子。)

楊氏產乳治漆瘡,煎黃櫨水汁洗之,最良。

白話文:

黃櫨味苦性寒,無毒。能消除煩躁、發熱,治療酒疸(酒精性肝炎)、黃疸(眼睛發黃),方法是煎煮後服用。也可以用來清洗湯火傷、漆瘡以及紅眼病。此外,黃櫨的果實可以作為染料,染出黃色。黃櫨生長在商洛山谷,葉片圓形,樹幹黃色,四川地區也很多。(這是新補充的內容,引自陳藏器、日華子的著作)

楊氏治療產後婦女的漆瘡,用黃櫨煎水清洗,效果最佳。

11. 棕櫚子

平,無毒。澀腸,止瀉痢腸風,崩中帶下及養血。

,平,無毒。止鼻洪吐血,破症,治崩中帶下,腸風赤白痢,入藥燒灰用,不可絕過。(新補,見陳藏器、日華子。)

圖經曰:棕櫚,亦曰栟櫚。出嶺南及西川,江南亦有之。木高一、二丈,旁無枝條。葉大而圓,歧生枝端。有皮相重,被於四旁,每皮一匝為一節。二旬一採,轉復生上。六、七月生黃白花。八、九月結實,作房如魚子,黑色。九月、十月採其皮木用。《山海經》曰:石脆(一作翠)之山,其木多棕是也。

衍義曰:棕櫚木,今人旋為器。皮燒為黑灰,治婦人血露及吐血,仍佐之他藥。每歲剮取棕皮,不爾束死。花如魚子,渫熟,淹為果。

白話文:

棕櫚子性平,無毒。它能澀腸止瀉,治療痢疾、腸風、崩漏帶下等症狀,並有養血的功效。

棕櫚皮性平,無毒。能止鼻出血和吐血,治療癥瘕,也能治療崩漏帶下、腸風、赤白痢等。入藥時需燒成灰使用,不可過量。

棕櫚,也叫栟櫚,生長在嶺南、西川等地,江南也有。樹高一到兩丈,沒有旁枝。葉子又大又圓,生長在枝頭。樹幹外層有許多層皮,每層皮環繞一圈,形成一節。每二十天可以採收一次,採收後還會繼續生長。六、七月開花,花是黃白色的;八、九月結果,果實像魚子一樣成串,顏色是黑色的。九月、十月採收棕櫚的皮和莖入藥。《山海經》記載:石脆山(或作翠山)盛產棕櫚樹。

棕櫚樹的莖,現在人們常把它旋製成器物。棕櫚皮燒成黑灰,可以治療婦女血崩和吐血,但需配合其他藥物使用。每年都要刮取棕櫚皮,否則樹就會枯死。棕櫚花像魚子一樣,可以煮熟後醃製成果實食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