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四 (39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四 (39)

1. 木槿

平,無毒。止腸風瀉血,又主痢後熱渴,作飲服之,令人得睡,入藥炒用。取汁度絲使得易絡。

,涼,無毒。治腸風瀉血赤白痢,炒用。作湯代茶吃,治風。(新補,見陳藏器、日華子。)

衍義曰:木槿,如小葵,花淡紅色,五葉成一花,朝開暮斂。花與枝兩用。湖南、北人家多種植為籬障。余如《經》。

白話文:

木槿味甘性平,無毒。能止住腸風引起的出血,也能治療痢疾後的口渴,可以煎水服用,有助睡眠,入藥需炒制。取其汁液,可使絲線容易纏繞。

木槿花性涼,無毒。能治療腸風引起的出血以及赤白痢疾,需炒制後使用。煎湯當茶飲用,可治療風症。

木槿像小型向日葵,花朵淡紅色,五片花瓣組成一朵花,早晨開花,傍晚閉合。花和枝條都可以入藥。湖南、北方地區的人家多種植它作為籬笆。其他性質與本草經記載相同。

2. 芫花

味辛、苦,溫、微溫,有小毒。主咳逆上氣,喉鳴喘,咽腫,短氣,蠱毒,鬼瘧,疝瘕,癰腫,殺蟲魚,消胸中痰水,喜(音戲)唾,水腫,五水在五臟皮膚及腰痛,下寒毒肉毒。久服令人虛。一名去水,一名毒魚,一名杜芫。其根名蜀桑根,療疥瘡。可用毒魚。生淮源川穀。三月日採花,陰乾。(決明為之使,反甘草。)

陶隱居云:近道處處有,用之微熬,不可近眼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苗高二、三尺,葉似白前及柳葉,根皮黃似桑根。正月、二月花發,紫碧色,葉未生時收,曬乾。三月即葉生花落,不堪用也。藥性論云:芫花,使,有大毒。能治心腹脹滿,去水氣,利五臟,寒痰涕唾如膠者,主通利血脈,治惡瘡,風痹濕,一切毒風,如肢攣急,不能行步,能瀉水腫脹滿。日華子云:療嗽,瘴瘧。

所在有,小樹子在陂澗旁,三月中盛花,淺紫色。

圖經曰:芫花,生淮源川穀,今在處有之。宿根舊枝莖紫,長一、二尺。根入土深三、五寸,白色,似榆根。春生苗、葉,小而尖,似楊柳枝葉。二月開紫花,頗似紫荊而作穗,又似藤花而細。三月三日採,陰乾。其花須未成蕊,蒂細小,未生葉時收之。葉生花落,即不堪用。

《吳普本草》云:芫花一名敗華,一名兒草,一名黃大戟。二月生葉,加厚則黑。華有紫、赤、白者。三月實落盡,葉乃生是也。而今絳州出者花黃,謂之黃芫花。漢·太倉公淳于意治臨淄女子薄吾蟯(音饒)瘕。蟯瘕為病,腹大,上膚黃粗,循之慼慼然,意飲以芫花一撮,即出蟯可數升,病遂愈。

張仲景治太陽中風,吐下嘔逆者,可攻,十棗湯主之。芫花(熬)、甘遂、大戟三物等分,停各篩末。取大棗十枚,水一升半,煮取八合,去渣,納諸藥。強人一錢匕,贏人半匕,溫服之。不下,明旦更加半匕,下後藤粥自養,病懸飲者亦主之。胡洽治水腫及支飲、澼飲。加大黃、甘草並煎,五物各一兩,棗十枚同煮,如法。

一方:又加芒硝一兩,湯成下之。又《千金方》凝雪湯,療天行毒病七、八日,熱積聚胸中,煩亂欲死。起人死㩉方:取芫花一斤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漬故布薄胸上。不過再三薄,熱則除。當溫四肢,護厥逆也。吳普又云:芫花根,一名赤芫根。神農:辛。雷公;苦,有毒。

生邯鄲。八月、九月採,陰乾。久服令人泄,右方:亦入藥用。《古今錄驗》療暴中冷,傷寒,鼻塞喘嗽,喉中瘂塞,失音聲者。取芫花一虎口,切,曝乾。令病人以薦自縈就裹。舂芫花根令飛楊,入其七孔中。當眼淚出,口鼻皆羅刺畢畢耳。勿住,令芫根盡則止。病必於此瘥。

經驗方:治痔瘻有頭方:用芫花入土根不限多少,以淨水洗卻,入木臼搗,用少許水絞取汁,於銀、銅器內慢火煎成膏,將絲線於膏內度過系痔,系時微痛,候心躁落時,以紙拈子入膏藥於竅內,永除根本,未落,不得使水。三國志魏初平中,有青牛先生常服芫花,年如五、六十,人或親識之,謂其已百餘歲矣。

白話文:

芫花味辛、苦,性溫,略帶毒性。主要用於治療咳嗽、氣喘、喉嚨腫痛、呼吸短促、蠱毒、瘧疾、疝氣、癰腫等症,也可殺蟲滅魚,消除胸中痰水,治療因唾液過多引起的疾病、水腫、以及五臟、皮膚、腰痛等因寒毒引起的疾病。長期服用會導致身體虛弱。芫花別名去水、毒魚、杜芫,其根名蜀桑根,可用於治療疥瘡。芫花可用來毒魚。它生長在淮源、川穀等地,農曆三月採摘花朵,陰乾保存。決明子是它的相使藥物,而甘草則與其相惡。

陶弘景說:芫花在各地都很常見,使用時需略微熬煮,不可沾到眼睛。根據《蜀本圖經》記載:芫花植株高二三尺,葉子像白前和柳葉,根皮呈黃色,像桑根。正月、二月開花,花色紫碧,在葉子未長出時採收,曬乾。到了三月,葉子長出來,花就謝了,就不能再用了。《藥性論》記載:芫花有劇毒,能治療心腹脹滿、水腫,利五臟,能治療寒痰、涕唾如膠狀的症狀,能通利血脈,治療惡瘡、風濕痺痛、以及各種毒風引起的疾病,例如肢體攣縮、行動不便等,能治療水腫脹滿。據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芫花可治療咳嗽、瘴瘧。

芫花遍地皆有,是一種長在溝壑旁的小灌木,農曆三月盛開淺紫色花朵。

《圖經》記載:芫花生長在淮源、川穀,現在各地都有。宿根和舊枝莖呈紫色,長一、二尺。根深入土中三、五寸,白色,像榆樹根。春天長出小而尖的苗和葉,像楊柳的枝葉。二月開花,紫色,花序像紫荊但更細長,也像藤花但更纖細。三月三日採摘,陰乾。花須未成蕊,花蒂細小,要在葉子未長出時採收。葉子長出來,花就謝了,就不能再用了。
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:芫花別名敗華、兒草、黃大戟。二月長出葉子,葉子厚則顏色發黑。花有紫色、紅色、白色等。三月果實掉落後,葉子才長出來。現在絳州產的芫花是黃色的,稱為黃芫花。漢代太倉公淳于意用芫花治療臨淄一位女子患有的蟯瘕病。蟯瘕病症狀是腹部腫大,皮膚黃粗,按之有脹痛感,淳于意用少許芫花煎湯給她服用,結果排出大量蟯蟲,病就好了。

張仲景治療太陽中風,伴有嘔吐下瀉的病人,可用芫花攻邪。十棗湯中用到芫花(需熬製)、甘遂、大戟三種藥物,等量混合,分別篩成細末。取大棗十枚,加水一升半,煮至八合,去渣,加入藥末。體質強壯者服用一錢匕,體質虛弱者服用半錢匕,溫服。若未見效,次日可再加服半錢匕。服藥後可食用米粥調理。此方也適用於治療懸飲病。胡洽用此方治療水腫及支飲、澼飲,並加入大黃、甘草同煎,五味藥物各一兩,與大棗十枚同煮,方法同上。

另一方:加芒硝一兩,煎湯服下。《千金方》凝雪湯,治療天行熱病七、八日,熱毒積聚胸中,煩躁欲死。起死回生的方法:取芫花一斤,加水三升,煮至一升半,將藥汁浸濕布敷於胸部。敷藥時要薄,感覺熱就取下。這樣可以溫暖四肢,防止厥逆。吳普還說:芫花根又名赤芫根。神農本草經記載芫花味辛,雷公炮炙論記載芫花味苦,有毒。

芫花產於邯鄲,八月九月採收,陰乾。長期服用會導致腹瀉。《古今錄驗》記載:治療暴受寒邪,傷寒,鼻塞咳嗽,喉嚨阻塞,失音者。取芫花一虎口量,切碎,曬乾。讓病人用布包裹芫花,舂芫花根使其成粉末,塞入七竅(鼻孔、耳朵、眼睛)。等眼淚流出,鼻腔口腔都感到刺痛感時停止,芫花根用盡則止。病就會痊癒。

經驗方:治療痔瘡瘻管:將芫花根適量,用水洗淨,搗碎,取汁,用文火煎成膏,用線蘸藥膏縛於痔瘡上,縛時微痛,待痔瘡脫落時,用紙捻子將藥膏塞入瘡口,以除根治。三國志記載:魏國初平年間,有位青牛先生常服用芫花,年約五六十歲,但有人認識他,說他已經一百多歲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