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四 (37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四 (37)

1. 突厥白

味苦。主金瘡,生肉止血,補腰續筋。出突厥國,色白如灰,乃雲石灰共諸藥合成之。夷人以合金瘡,中國用之。

今醫家見用經效者,潞州出焉。其根黃白色,狀似茯苓而虛軟。苗高三、四尺,春夏葉如薄荷。花似牽牛而紫,上有白稜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(今附)

白話文:

突厥白味苦,可以治療金屬造成的傷口,生用能止血,還能補腰強筋。它產自突厥國,顏色白如石灰,是由雲母和其它藥材混合製成的。西方夷人用它來治療金屬造成的傷口,中國也有人使用。

現在醫家發現效果好的,是潞州產的。它的根是黃白色,形狀像茯苓但較鬆軟。植株高三到四尺,春夏葉子像薄荷。花朵像牽牛花,顏色是紫色,上面有白色的稜角。二月份和八月份採收它的根,曬乾。

2. 賣子木

味甘、微咸,平,無毒。主折傷血內溜,續絕,補骨髓,止痛,安胎,生山谷中。

唐本注云:其葉似柿。出劍南、邛州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今渠州歲貢作買子木。

圖經曰:賣子木,《本經》不載所出州土,注云出劍南、邛州,今唯渠州有之。每歲土貢,謂之買子木。株高五、七尺,木徑寸許。春生嫩枝條,葉尖,長一、二寸,俱青綠色,枝梢淡紫色。四、五月開碎花,百十枝圍簇作大朵,焦紅色。隨花便生子如椒目,在花瓣中黑而光潔,每株花裁三、五大朵耳。五月採其枝、葉用。

雷公云:凡採得後粗搗,用酥炒令酥盡為度,然入用。每一兩用酥二分為度。

白話文:

賣子木味甘微鹹,性平,無毒。能治療骨折出血淤積、接續斷裂的骨骼、補益骨髓、止痛、安胎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唐代的註解說:它的葉子像柿子葉。產於劍南、邛州。現在渠州每年都進貢這種植物,叫做買子木。

圖經記載:賣子木,《本經》沒有記載它的產地,註解說產於劍南、邛州,現在只有渠州有。每年作為土貢,稱為買子木。植株高五到七尺,樹幹粗細約一寸。春天長出嫩枝條,葉子尖,長一到二寸,都是青綠色,枝梢呈淡紫色。四、五月開花,許多小花簇擁成一大朵,顏色焦紅。花朵裡同時長出像胡椒一樣的果實,黑而光亮,每株有三四到五朵花。五月採摘它的枝葉入藥。

雷公說:採摘後要粗略搗碎,用酥油炒,直到酥油完全被吸收為止,然後再使用。每使用一兩的藥材,用二分的酥油。

3. 婆羅得

味辛,溫,無毒。主冷氣塊,溫中,補腰骨,破痃癖,可染髭發令黑。樹如柳,子如萆(音卑)麻。生西國。(今附)

海藥:云謹按徐氏云:生西海波斯國。似中華柳樹也,方家多用。

白話文:

婆羅得味辛溫,無毒性。能治療寒邪凝滯、溫暖中焦、補益腰腎、消除痃癖(腹部腫塊),還能使鬚髮烏黑。這種植物像柳樹,果實像萆麻。原產於西方國家。(現代補充)

海藥:據徐氏記載:產於西海波斯國,外形類似中國的柳樹,中醫師常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