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四 (34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四 (34)

1. 樺木皮

味苦,平,無毒。主諸黃疸,濃煮汁飲之良。堪為燭者,木似山桃,取脂燒闢鬼。(今附)

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:晉中書令王珉傷寒身驗方:中作㯸字,濃煮汁冷飲。主傷寒時行,熱毒瘡特良。今之豌豆瘡也。

靈苑方:治乳痛,癰初發腫痛,結硬欲破膿。令一服瘥。以北來真樺皮,無灰酒服方寸匕,就之臥,及覺已瘥。

衍義曰:樺木皮,燒為黑灰,合他藥治肺風毒。及取皮上有紫黑花勻者,裹鞍、弓、鐙。

白話文:

樺木皮味苦,性平,無毒。能治療各種黃疸,將其濃煮成汁服用效果很好。樺木可以做成蠟燭,樹木形狀像山桃,取其油脂燃燒可以避邪。

據陳藏器記載,晉朝中書令王珉的傷寒驗方中記載:將樺木皮濃縮煮沸後放涼飲用,能治療傷寒流行性感冒,對熱毒瘡瘍特別有效,也就是現在說的豌豆瘡。

靈苑方中記載:治療乳腺炎、癰瘡初期腫痛、腫塊堅硬將要化膿的情況,服用一次就能痊癒。方法是用來自北方的真樺皮,用無灰酒送服一匙,服後臥床休息,醒來時病就好了。

衍義中記載:樺木皮燒成黑灰,與其他藥物一起可以治療肺部風毒;而樺木皮中帶有紫黑色斑紋的部分,可以用来包覆鞍具、弓箭和馬鐙。

2. 榼藤子

味澀、甘,平,無毒。主蠱毒,五痔,喉痹及小兒脫肛,血痢,並燒灰服。瀉血宜服一枚,以刀剜內瓤,熬研為散。空腹熱酒調二錢,不過三服必效。又宜入澡豆,善除䵟𪒟,其殼用貯丹藥,經載不壞。按《廣州記》云:生廣南山林間,樹如通草藤也。三年方始熟,紫黑色。一名象豆。(今附)

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治飛屍,入藥炙用。

圖經文具南藤條下。

衍義曰:榼藤子,紫黑色,微光,大一、二寸,圓扁。治五痔有功。燒成黑灰,微存性,米飲調服。人多剔去肉,作藥瓢,垂腰間。

白話文:

榼藤子味澀甘,性平,無毒。能治療蠱毒、五種痔瘡、喉嚨腫痛、小兒脫肛、血痢,方法是用其燒成灰服用。如果要瀉血,宜服用一枚,用刀挖出內瓤,熬製研磨成粉末。空腹用熱酒調服二錢,最多服用三次就能見效。它也適合加入澡豆中,能有效去除污垢,其殼還能用來盛裝丹藥,久放不壞。《廣州記》記載:榼藤子生長在廣南的山林間,植株像通草藤,三年才成熟,果實呈紫黑色,也叫象豆。

另據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榼藤子可治療屍毒,入藥需炙烤後使用。

圖經記載:榼藤子像南方的藤條。

簡而言之:榼藤子紫黑色,略有光澤,大小約一到二寸,呈圓扁形。治療五種痔瘡效果顯著。燒成黑灰後,藥性仍存在,可以用米湯調服。許多人會將果肉剔除,做成藥瓢掛在腰間。

3. 榧(音匪)實

味甘,無毒。主五痔,去三蟲蠱毒,鬼疰。生永昌。

陶隱居云:今山東陽諸郡,食其子,療寸白蟲。唐本注云:此物是虫部中彼子也。《爾雅》云:柀,杉也。其樹大連抱,高數仞。葉似杉,其木如柏,作松理,肌細軟,堪為器用也。今注彼子與此殊類,既未知所用,退入有名無用。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:平。多食一、二升,佳。不發病,令人能食消穀,助筋骨,行營衛,明目輕身。

食療云治寸白蟲,日食七顆,七日滿,其蟲皆化為水。

外臺秘要治白蟲。榧子一百枚,去皮,只然啖之,能食盡佳。不然,啖五十枚亦得。經宿蟲消下。

衍義曰:榧實,大如橄欖,殼色紫褐而脆,其中子有一重粗黑衣,其仁黃白色,嚼久漸甘美。五痔人常如果食之,愈。過多則滑腸。

白話文:

榧子味甘,沒有毒性,可以治療五種痔瘡,去除體內的三種蟲子和蠱毒、鬼病。榧樹生長在永昌地區。

陶弘景說:現在山東陽縣等地的人食用榧子,可以治療寸白蟲。唐代的注釋說:榧子是屬於蟲部中的彼子。古籍《爾雅》記載:榧樹,也就是杉樹。榧樹樹幹粗壯,可以合抱,樹高數丈。葉子像杉樹葉,木材像柏樹,紋理像松木,質地細膩柔軟,適合製作器物。現在注釋中提到的彼子與榧子種類不同,因為不知道它的用途,所以把它歸類為有名但無用之物。臣禹錫等人謹慎考證孟詵的記載:榧子性平。大量食用,一次一到二升,效果很好。不會引起疾病,可以增進食慾,促進消化,強健筋骨,促進血液循環,使眼睛明亮,身體輕盈。

食療方面記載:治療寸白蟲,每天吃七顆,連續吃七天,蟲子就會全部化成水。

《外台秘要》記載治療白蟲的方法:榧子一百顆,去掉外皮,直接吃,能吃完最好,吃不完吃五十顆也可以。過夜後,蟲子就會排出體外。

另外說明:榧子大小像橄欖,果殼顏色紫褐色且脆,裡面有一層較厚的黑色外皮,果仁顏色黃白,咀嚼久了會慢慢變甘甜。有痔瘡的人經常食用榧子,可以治癒。但食用過多會導致腹瀉。

4. 欒荊

味辛、苦,溫,有小毒。主大風,頭面手足諸風,癲癇狂痙,濕痹寒冷疼痛。俗方:大用之,而本草不載,亦無別名。但有欒花,功用又別,非此花也。

唐本注云:按其莖、葉都似石南,干亦反捲,經冬不死,葉上有細黑點者,真也,今雍州所用者是。而洛州乃用石荊當之,非也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欒荊子,君,惡石膏,味甘、辛,微熱,無毒。能治四肢不遂,主通血脈,明目,益精光。決明為使。

圖經曰:欒荊,舊不著所出州郡,今生東海及淄州、汾州。性溫,味苦,有小毒。苗葉主大風,頭面手足諸風,癲狂痙痹冷病。蘇恭云:莖、葉都似石南,干亦自反,經冬不凋,葉上有細黑點者,真也。今諸郡所上者,枝莖白,葉小圓而青色,頗似榆葉而長,冬夏不枯。六月開花,花有紫、白二種。

子似大麻。四月採苗葉,八月採子。與柏油同熬,塗駝畜瘡疥或淋炸藥中用之,亦名頑荊。

衍義曰:欒荊,即前所謂牡荊也,不合更立此條。況《本經》元無欒荊,已具蔓荊實條中。

白話文:

欒荊味辛、苦,性溫,略帶毒性。可以治療大風(指風濕性疾病)、頭面手足等部位的風痺、癲癇、抽搐痙攣、以及因濕邪導致的痺痛、肢體寒冷疼痛等症狀。民間流傳著很多使用欒荊的偏方,但正統藥典中記載不多,也沒有其他名稱。需要注意的是,欒荊花與欒荊的功效不同,不能混淆。

唐代的藥物注解記載:欒荊的莖葉都像石南,枝幹也向內捲曲,冬天也不會枯死,葉子上帶有細小的黑點才是真正的欒荊。現在雍州使用的是真欒荊,而洛州卻用石荊代替,這是錯誤的。另有記載稱:欒荊子性味甘辛,微溫,無毒,可以治療四肢麻痺,具有通血脈、明目、增強精氣神的作用,決明子是它的輔助藥物。

圖譜記載:欒荊過去沒有明確記載產地,現在已知生長在東海、淄州、汾州等地。性溫,味苦,略帶毒性。它的枝葉可以治療大風、頭面手足等部位的風痺、癲癇、狂躁、痙攣、痺痛、寒冷等疾病。蘇恭記載:欒荊的莖葉都像石南,枝幹向內捲曲,冬天不枯萎,葉子上帶有細小的黑點才是真正的欒荊。現在各地所進貢的欒荊,枝莖是白色的,葉子小而圓,呈青綠色,有點像榆樹葉,但比較長,冬夏都不枯萎。六月開花,花有紫色和白色兩種。

欒荊的果實像大麻子。四月採收枝葉,八月採收果實。可以和柏油一起熬煮,用於治療駱駝等牲畜的瘡疥,也可以用於製作淋巴藥。欒荊也叫做頑荊。

進一步考證:欒荊就是以前所說的牡荊,不應該另外設立條目。況且《本經》原本就沒有記載欒荊,它的相關記載已包含在蔓荊實的條目中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