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四 (35)
卷第十四 (35)
1. 扶栘木皮
味苦,平,有小毒。去風血,腳氣疼痹,踠損瘀血,痛不可忍。取白皮火炙,酒浸服之,和五木皮煮作湯,捋腳氣疼腫,殺瘃(陟玉切)蟲風瘙。燒作灰置酒中,令味正,經時不敗。生江南山谷。樹大十數圍,無風葉動華反而後合。《詩》云:棠棣之華偏其反。而鄭注云:棠棣,栘也,亦名栘楊。崔豹云:栘楊,圓葉弱蒂,微風大搖。(新補,見陳藏器。)
白話文:
扶栘木皮味苦性平,略帶小毒。具有祛風活血的功效,能治療腳氣、疼痛麻痺、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腫痛等症狀。使用方法:取其白色樹皮,用火烤炙後,浸泡在酒中服用;或者與其他五種樹皮一起煎煮成湯,用來洗擦腳氣腫痛處,殺滅引起皮膚瘙癢的蟲子。將其燒成灰,放入酒中,可使酒味醇厚,且久置不壞。此樹生長在江南山谷,樹幹粗大,周長可達十幾圍,即使無風,葉子也會自行翻轉閉合。《詩經》中記載:「棠棣之華,偏其反而。」鄭玄注釋說:「棠棣就是栘樹,也叫栘楊。」崔豹也記載:「栘楊,葉子圓形,葉柄細弱,微風吹拂就會劇烈搖晃。」(此段文字為新補充,見於陳藏器所著書籍。)
2. 木鱉子
味甘,溫,無毒。主折傷,消結腫惡瘡,生肌,止腰痛,除粉刺䵟𪒟,婦人乳癰,肛門腫痛。藤生。葉有五花,狀如薯蕷,葉青色面光。花黃。其子似栝蔞而極大,生青,熟紅,肉上有刺。其核似鱉,故以為名。出郎州及南中。七、八月採之。(今附)
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醋摩消腫毒。
圖經云木鱉子,出郎州及南中,今湖、嶺諸州及杭、越、全、岳州亦有之。春生苗,作蔓,葉有五花,狀如山芋,青色面光。四月生黃花,六月結實,似栝蔞而極大,生青,熟紅,肉上有刺。其核似鱉,故以為名。每一實,有核三、四十枚,八月、九月採。嶺南人取嫩實及苗葉作茹蒸食之。
孫用和治痔方:以木鱉子三枚,去皮杵碎,砂盆內研如泥,以百沸湯一大碗,以上入盆器內,坐上熏之至通,手即洗,一日不過三、二次。
衍義曰:木鱉子,蔓生,歲一枯。葉如蒲桃,實如大栝蔞,熟則紅黃色,微有刺,不能刺人。今荊南之南皆有之。九月、十月熟,實中之子曰木鱉子。但根不死,春旋生苗,其子一頭尖者為雄。凡植時,須雌雄相合,麻縷纏定;及其生也,則去其雄者,方結實。
白話文:
木鱉子味甘性溫,無毒。主要功效是治療骨折、消腫、治療惡瘡、促進傷口癒合、止腰痛、去除粉刺和痤瘡,以及治療婦女的乳腺炎和肛門腫痛。木鱉子是藤蔓植物,葉子有五個裂片,形狀像薯蕷,葉子青綠色且表面光滑。花是黃色的。果實像栝樓但很大,生時青綠色,成熟時紅色,果肉上有刺。果核形似鱉,因此得名。產於郎州及南方地區。七、八月採收。
據《日華子》記載:用醋磨木鱉子可以消腫解毒。
《圖經》記載:木鱉子產於郎州及南方地區,現在湖廣、嶺南等地以及杭州、越州、泉州、岳州等地也有。春天發芽,長成藤蔓,葉子有五個裂片,形狀像山芋,青綠色且表面光滑。四月開花,花為黃色,六月結果,果實像栝樓但很大,生時青綠色,成熟時紅色,果肉上有刺。果核形似鱉,因此得名。每個果實內有30到40枚種子,八月九月採收。嶺南人會採摘嫩果和葉子來煮食。
孫用和治療痔瘡的方子:取木鱉子三個,去皮搗碎,研磨成泥狀,用一大碗沸水,將藥泥放入容器中,熏蒸患處直到通暢,然後洗手,一天最多熏蒸三次。
據《衍義》記載:木鱉子是藤蔓植物,每年枯萎一次。葉子像蒲桃葉,果實像大栝樓,成熟時呈紅黃色,表面有細小的刺,但不會刺傷人。現在荊州以南地區都有。九月十月成熟,果實中的種子稱為木鱉子。但根不會死亡,春天會重新發芽,果實中一端尖的為雄性。種植時,需要雌雄相配,用麻線綁在一起;等到植物長出來後,就要去掉雄性的果實,才能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