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四 (32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四 (32)

1. 鹽麩子

味酸,微寒,無毒。除痰飲瘴瘧,喉中熱結喉痹,止渴,解酒毒黃疸,飛屍蠱毒,天行寒熱,痰嗽,變白,生毛髮。取子干搗為末食之,嶺南人將以防瘴。

樹白皮,主破血,止血,蠱毒,血痢,殺蛔蠱。並煎服之。

根白皮,主酒疸。搗碎,米泔浸一宿,平旦空腹溫服一、二升。

葉如椿,生吳、蜀山谷。子秋熟為穗,粒如小豆。上有鹽似雪,食之酸鹹止渴。一名叛奴鹽,(今附)

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:子主頭風白屑效。日華子云:鹽麩葉上球子,治中蠱毒,毒藥,消酒毒。根用並同。

陳藏器云蜀人為之酸桶。《博物志》云:酸桶,七月出穗,蜀人謂之主音,穗上有鹽著,可為羹,亦謂之酢桶矣,吳人謂之為鹽也。

白話文:

鹽麩子味酸性微寒,無毒。可以去除痰飲、瘴氣瘧疾,治療喉嚨發炎腫痛、口渴、酒毒黃疸、蠱毒、流行性感冒、咳嗽痰多、頭髮變白、促進頭髮生長。將鹽麩子曬乾磨成粉末服用,嶺南地區的人用它來預防瘴氣。

樹皮可以破血、止血、治療蠱毒、血痢、殺死蛔蟲。煎煮後服用。

根部的白皮可以治療酒疸。將其搗碎,浸泡在淘米水中一夜,清晨空腹溫服一到二升。

鹽麩子的葉子像香椿樹葉,生長在吳地和蜀地的山谷中。果實秋天成熟,結穗狀,果實像小豆子一樣大,果實表面有一層像雪一樣的鹽,吃起來酸鹹可止渴。也叫叛奴鹽。

據陳藏器記載:鹽麩子的果實可以治療頭痛和頭皮屑。日華子記載:鹽麩子葉上的球狀果實,可以治療中蠱、中毒、酒毒,根部的功效與果實相同。

陳藏器記載蜀地人用它製作酸桶。《博物志》記載:酸桶在七月出穗,蜀地人稱之為“主音”,穗子上附著鹽,可以做成羹,也稱之為“酢桶”,吳地人則稱之為鹽。

2. 杉材

微溫,無毒。主療漆瘡。

陶隱居云:削作柿煮,以洗漆瘡。無不即瘥。又有鼠查,生去地高尺余許,煮以洗漆多瘥。又有漆姑,葉細細,多生石邊。亦療漆瘡。其雞子及蟹,並是舊方。唐本注云:杉材木,水煮汁,浸捋腳氣腫滿。服之療心腹脹痛,去惡氣。其鼠查、漆姑有別功,列出下品。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味辛。

治風毒,賁豚,霍亂,止氣。並煎湯服並淋洗,須是油杉及臭者良。

圖經曰:杉材,舊不載所出州土,今南中深山中多有之。木類松而勁直,葉附枝生,若剌針。《爾雅》云:柀(音彼),煔(與杉同)。郭璞注云:煔似松,生江南。可以為船及棺材,作柱埋之不腐也。又人家常用作桶板,甚耐水。醫師取其節煮汁,浸捋腳氣,殊效。唐·柳柳州纂《救三死方》云:元和十二年二月得腳氣,夜半痞絕,脅有塊,大如石,且死,因大寒不知人三日,家人號哭。榮陽鄭洵美傳杉木湯,服半食頃大下,三下氣通塊散。

杉木節一大升,桔葉(切)一大升(北地無葉,可以皮代之),大腹檳榔七枚(合子碎子),童子小便三大升,共煮取一大升半,分兩服。若一服得快利,即停後服。以前三死,真死矣。會有教者,皆得不死。恐他人不幸有類余病,故傳焉。又杉菌,出宜州,生積年杉木上,若菌狀。

云:味苦,性微溫。主心脾氣疼及暴心痛。採無時。

斗門方:治霍亂。用黃杉木劈開作片一握,以水濃煎一盞,服之,瘥。

衍義曰:杉,其干端直,大抵如松,冬不凋,但葉闊成枝。廬山有萬杉寺,即此杉也。作屑煮汁,浸洗腳氣腫滿。今處處有。

白話文:

杉材性微溫無毒,能治療漆瘡。古人曾記載,將杉材削成薄片煮沸後,用其汁液清洗漆瘡,效果極佳。此外,還有一種生長在地面一尺多高的植物「鼠查」及葉子細小的「漆姑」,也可用於治療漆瘡。古代醫書中也曾記載雞子和蟹也能治療漆瘡。杉材用水煮汁,可浸洗腳氣腫脹,內服則能治療心腹脹痛,去除惡氣。鼠查和漆姑另有其他療效,記載於其他藥材中。「日華子」記載杉材味辛,可治療風毒、賁豚(一種腹部腫脹的疾病)、霍亂,並能止氣。煎湯內服外洗皆可,油杉或臭杉效果最佳。

杉木多生長在南方深山,樹幹挺直,類似松樹,葉片緊密排列在枝條上,像針一樣。 杉木可用於造船、製作棺材和柱子,埋入土中不易腐爛,也常用來製作桶板,非常耐水。醫師常用杉木的節煮汁浸洗腳氣,療效顯著。唐代柳宗元曾記載自己患腳氣危急,經服用杉木湯後痊癒的經歷。 其方劑為:杉木節、桔葉(或桔皮)、大腹檳榔、童子尿一同煎煮服用。

杉菌生長在多年生的杉木上,形狀像菌類,味苦性微溫,主治心脾疼痛和突發性心痛。

另有記載,用黃杉木片煎水服用,可治療霍亂。

杉樹樹幹筆直,與松樹相似,冬天也不凋零,只是葉片較寬闊。 廬山萬杉寺的杉樹即為此種。杉木屑煮汁可浸洗腳氣腫脹,現今各地皆有杉樹生長。

3. 接骨木

味甘、苦,平,無毒。主折傷,續筋骨,除風癢,齲齒,可作浴湯。

唐本注云:葉如陸英,花亦相似。但作樹高一、二丈許,木輕虛無心。斫枝插便生,人家亦種之。一名木蒴藋。所在皆有之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:接骨木,有小毒。根皮主痰飲,下水腫及痰瘧。煮服之,當痢下及吐,不可多服。葉主瘧。小兒服三葉,大人服七葉,並生搗絞汁服,得吐為度。《本經》云:無毒誤也。

圖經曰:接骨木,舊不著所出州土,今近京皆有之。木高一、二丈許。花、葉都類陸英、水芹輩,故一名木蒴藋。其木輕虛無心。斫枝插土便生,人家亦種之。葉主瘧,研絞其汁飲之,得吐乃瘥。大人七葉,小兒三葉,不可過多也。又上有枳椇條云:其木徑尺,木名白石,葉如桑柘,其子作房似珊瑚,核在其端,人多食之。即《詩·小雅》所謂南山有枸是也。

陸機云:枸,枝枸也。木似白楊,所在山中皆有,枝枸不直,啖之甘美如飴。八、九月熟,謂之木蜜。本從南方來。能敗酒。若以為屋柱,則一屋之酒皆薄。產書云治產後心悶,手腳煩熱,氣力欲絕,血暈連心頭硬,及寒熱不禁。接骨木破之如算子一握,以水一升,煎取半升,分溫兩服。

或小便數,惡血不止,服之即瘥。此木煮之三遍,其力一般。此是起死人方。

白話文:

接骨木

接骨木味甘苦,性平,無毒。主要功效是治療骨折,接續筋骨,去除風濕引起的瘙癢,以及治療齲齒,也可做為沐浴藥材。

古籍記載,接骨木的葉子像陸英,花也相似,但能長到一、二丈高,木質輕而疏鬆,沒有髓心。砍下枝條插土就能生根,民間也常種植。它也叫木蒴藋。各地都有生長。 另有記載說接骨木略帶毒性,其根皮能治療痰飲、水腫和瘧疾。服用時需煮沸,可能導致腹瀉或嘔吐,不可服用過量。葉子也能治瘧疾,小兒服用三片葉子,成人服用七片葉子,搗碎榨汁服用,吐了就痊癒。早先的醫書記載其無毒,是錯誤的。

圖譜記載:接骨木過去沒有記載產地,現在京畿附近都有。樹高約一、二丈。花葉都類似陸英、水芹之類,所以也叫木蒴藋。木質輕而疏鬆,沒有髓心。砍下枝條插土就能生根,民間也常種植。葉子能治療瘧疾,研磨榨汁服用,吐出來就好了。成人用七片葉子,小兒用三片葉子,不可過量。另有記載一種樹,枝幹可達一尺粗,名為白石,葉子像桑柘,果實成串,像珊瑚,核在果實頂端,很多人食用。這應是《詩經·小雅》中提到的枸。

陸機記載:枸,指枝枸。樹木像白楊,山中都有生長,枝枸彎曲不直,吃起來甘美如飴,八、九月成熟,稱為木蜜。來自南方,能使酒變淡。如果用它做屋樑,整屋子的酒都會變淡。古籍記載,它能治療產後心悶、手腳煩熱、體力衰竭、血暈、胸口疼痛以及寒熱等症狀。方法是用接骨木適量,加水一升,煎煮至半升,分溫服兩次。

如果小便頻繁,惡露不止,服用後也能痊癒。此木煎煮三次,藥效相同。這是起死回生的藥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