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四 (31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四 (31)

1. 烏臼木根皮

味苦,微溫,有毒。主暴水,癥結積聚。生山南平澤。

唐本注云:樹高數仞,葉似梨、杏。花黃白。子黑色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烏臼葉好染皂。子多取壓為油,塗頭令黑變白,為燈極明。服一合,令人下痢,去陰下水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烏臼根皮,涼。治頭風,通大小便。以慢火炙令脂汁盡,黃干後用。又云子,涼,無毒。壓汁梳頭可染髮,炒作湯下水氣。

斗門方:治大便不通。用烏臼木方:停一寸來,劈破,以水煎取小半盞,服之立通。不用多吃。其功神聖,兼能取水。

衍義曰:烏臼,葉如小杏葉,但微薄而綠色差淡。子,八、九月熟,初青後黑,分為三瓣。取子出油,然燈及染髮。

白話文:

烏桕木根皮味苦、微溫,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治療暴瀉、腹中腫塊積聚等症狀,生長在山南和低窪濕地。

古籍記載,烏桕樹高數丈,葉子像梨樹或杏樹葉子,花是黃白色的,果實是黑色的。烏桕葉子可以染黑色,果實可以榨油,用來塗頭髮使頭髮變黑或變白,也可以作燈油,燃燒明亮。服用過量會導致腹瀉,排出陰部積水。另有記載烏桕根皮性涼,可以治療頭痛,還有通大小便的功效。使用時需以文火慢慢烘烤,烤至油脂完全流盡,呈黃褐色乾燥後再使用。烏桕果實性涼,無毒,榨汁後可以染髮,炒熟後煮水喝可以治療水腫。

有一種偏方是用烏桕木治療便秘:取約一寸長的烏桕木,劈開,加水煎煮,取半小碗服用,就能很快通便。但不能服用過量。此方法效果奇佳,還能利水。

烏桕葉子像小杏葉,但較薄,顏色也較淺。果實在八、九月成熟,初為青色,後變黑色,果實分成三瓣。果實可以榨油,用於點燈和染髮。

2. 南藤

味辛,溫,無毒。主風血,補衰老,起陽,強腰腳,除痹,變白,逐冷氣,排風邪。亦煮汁服,亦浸酒。冬月用之。生依南樹,故號南藤,莖如馬鞭有節,紫褐色。一名丁公藤。生南山山谷。《南史》:解叔謙,雁門人。母有疾,夜於庭中稽顙祈告,聞空中雲:得丁公藤治即瘥。

訪醫及本草皆無。至宜都山中,見一翁伐木,云是丁公藤,療風。乃拜泣求得之及漬酒法。受畢,失翁所在。母疾遂愈。(今附)

圖經曰:南藤即丁公藤也。生南山山谷,今出泉州、榮州。生依南木,故名南藤。苗如馬鞭有節,紫褐色,葉如杏葉而尖。採無時。此下又有千金藤云:生北地者根大如指,色黑似漆。生南土者,黃赤如細辛。又有榼藤子,生廣南山林間。木如通草藤,三年方熟,紫黑色。一名象豆。今醫家並稀用,故但附於其類。

陳藏器雲氣味辛烈,亦磨服之。變白不老,出藍田。八月採,曬乾用。

白話文:

南藤味辛性溫,無毒。主治風血病,滋補衰老體質,壯陽,強健腰腳,消除痺症,使頭髮變黑,驅除寒邪,排出風邪。可以煮汁服用,也可以浸酒服用。最好在冬季採集使用。它生長在南方樹木旁,因此稱為南藤,莖像馬鞭一樣有節,顏色紫褐。也叫做丁公藤,生長在南方的山谷中。《南史》記載:解叔謙的母親有病,夜裡在庭院叩頭祈禱,聽到空中有聲音說:用丁公藤治療就會痊癒。

當時找遍醫生和本草書都找不到。後來在宜都山中,遇到一位老翁砍柴,說那是丁公藤,可以治療風疾。解叔謙於是拜謝哭求,得到丁公藤並學習了浸酒的方法。得到藥物後,老翁就不見了。解叔謙的母親病也因此痊癒了。(以上為附錄)

圖經記載:南藤就是丁公藤。生長在南方的山谷,現在泉州、榮州也有出產。它依附南方樹木生長,因此稱為南藤。藤蔓像馬鞭一樣有節,顏色紫褐,葉子像杏葉但更尖。採集沒有時間限制。此外還記載了另一種植物千金藤:生長在北方地區的根莖粗如手指,顏色黑如漆;生長在南方地區的,顏色黃赤像細辛。還有一種榼藤子,生長在廣南的山林間,木質像通草藤,需要三年才能成熟,顏色紫黑色,也叫做象豆。現在醫家很少使用這些植物,所以只簡單記載在這裡。

陳藏器記載:南藤氣味辛辣,也可以磨成粉末服用。可以使頭髮變黑,延緩衰老,產於藍田。八月採集,曬乾後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