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五 (3)
卷第五 (3)
1. 鐺墨
主蠱毒中惡,血暈吐血。以酒或水細研溫服之。亦塗金瘡,生肌止血。瘡在面,慎勿塗之,黑入肉如印。此鐺下墨是也。(今附)
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鐺墨,無毒。
圖經文具石灰條下。
千金方臭氣。鼻氣壅塞不通方:水服釜墨末。又方:治舌卒腫如豬胞狀,滿口,不治須臾死。以釜墨和酒塗舌下,立瘥。又方:治心痛,取鐺墨以熱小便調下二錢匕。又方:治逆生。以手中指取釜下墨,交畫兒足下,頓生。又方:治中惡,心痛欲絕。用釜下墨半兩,鹽一錢,和研,以熟水一盞調,頓服。
肘後方:治轉筋,入腸中欲轉者。釜底墨末,和酒服之瘥。經驗方治霍亂。取鍋底墨煤少許,只半錢以下。又於灶額上取少許,以百沸湯一盞,投煤其中,急攪數十下,用碗蓋之,汗出通口微呷一、兩口,吐瀉立止。
白話文:
鐺墨主要用於治療蠱毒、中惡、血暈、吐血等症狀。將其研磨成細粉,用酒或溫水服用。也可以塗抹在刀傷等金瘡上,促進傷口癒合和止血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傷口在臉上,則應避免使用,因為它會使皮膚變黑,留下像印記一樣的痕跡。這裡所指的鐺墨,指的是鍋底的煤煙。
(附註)
據蜀地古籍記載:鐺墨無毒。
圖譜中記載鐺墨與石灰同列。
《千金方》中記載,鐺墨可用於治療鼻塞不通(用水服用)、舌頭腫脹(用酒調和塗抹舌下)、心痛(用熱尿調和服用)、以及治療新生兒逆生(用手指蘸取鍋底煤煙,在嬰兒腳底交叉塗畫)。
《肘後方》中記載,鐺墨可用於治療轉筋(用酒調和服用),以及霍亂(取少量鍋底煤煙,用沸水沖泡服用)。
2. 硇砂
味鹹、苦、辛,溫,有毒。不宜多服。主積聚,破結血,爛胎,止痛下氣,療咳嗽宿冷,去惡肉,生好肌。柔金銀,可為焊藥。出西戎,形如牙硝,光淨者良。驢馬藥亦用。
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硇砂,主婦人、丈夫羸瘦積病,血氣不調,腸鳴,食飲不消,腰腳疼冷,痃癖痰飲,喉中結氣,反胃吐水。令人能食,肥健。一飛為酸砂,二飛為伏翼,三飛為定精,色如鵝兒黃,和諸補藥為丸,服之有暴熱。飛煉有法,亦能變鐵。又按別本注云:胡人謂為濃沙,其性大熱,今云溫,恐有誤也。
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硇砂,有大毒。畏漿水,忌羊血。味酸、咸。能銷五金八石,腐壞人腸胃。生食之,化人心為血。中者,研生綠豆汁,飲一、二升解之。道門中有伏煉法。能除冷病,大益陽事。蕭炳云:硇砂,使。生不宜多服。光淨者良,今生北庭為上。
日華子云:北庭砂,味辛、酸,暖,無毒。畏一切酸。補水臟,暖子宮,消冷癖瘀血,宿食不消,氣塊痃癖,及血崩帶下,惡瘡息肉。食肉飽脹,夜多小便,女人血氣心疼,丈夫腰胯酸重,四肢不任。凡修制,用黃丹、石灰作櫃,煅赤使用,並無毒。世人自疑爛肉,如人被刀刃所傷,以北庭罯敷定,當時生痂。
亦名狄鹽者。
圖經曰:硇砂,出西戎,今西涼夏國及河東、陝西近邊州郡亦有之。然西戎來者,顆塊光明,大者有如拳,重三、五兩,小者如指面,入藥最緊。邊界出者,雜碎如麻豆粒,又夾砂石,用之須飛澄去土石訖,亦無力,彼人謂之氣砂。此藥近出唐世,而方書著古人單服一味,伏火作丸子,亦有兼硫黃、馬牙硝輩合餌者,不知方出何時?殊非古法。此本攻積聚之物,熱而有毒,多食腐壞人腸胃,生用又能化人心為血,固非平居可餌者。
而西土人用淹肉炙以當鹽食之,無害,蓋積習之久,若魏武啖野葛不毒之義也。又名北庭砂,又名狄鹽。《本經》云:柔金銀,可為焊藥。今人作焊藥,乃用硼砂,硼砂出於南海。性溫,平。今醫家治咽喉最為要切。其狀甚光瑩,亦有極大塊者,諸方亦稀用。
陳藏器云:有暴熱,損發。聖惠方治懸癰卒腫。用硇砂半錢,綿裹含,咽津,即瘥。外臺秘要:救急治魚骨哽在喉中。以少許硇砂,口中咀嚼咽之,立下。經驗方:硇砂丸方:硇砂不計多少,用罐子內著硇砂,上面更坐罐子一個,用紙筋、白土和上下俱埿了。
窨干後,從辰初時便用蒼耳自在落下葉,將來搗羅為末,藥上鋪頭蓋底,上面罐子內用水坐著,水旋添,火燒從罐子外五寸以來圍繞,欲盡更添火,移向前罐子周迴,火盡更旋燒促向前,計一伏時為度,更不移火,卻閒雜人及婦人不得見,一伏時住。取來搗羅為末,醋、麵糊為丸如桐子大。
每服逐日十丸至十五丸,溫酒或米飲下,並無忌,若燒吃三、二斤,進食無病。陳巽:治元臟虛冷,氣攻臍腹疼痛。硇砂一兩,川烏頭生去皮臍,杵為末取二兩,硇砂生研,用纖霞草末二兩,與硇砂同研勻,用一小砂罐子,不固濟,慢火燒通赤熱,將拌了者硇砂入罐子內,不蓋口加頂火一秤,候火盡爐寒取出研,與烏頭末同研勻,湯浸蒸餅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三丸,熱木香湯、醋湯任下。
青霞子《寶藏論》:硇砂,若草伏住火不碎,可轉製得諸石藥,並引諸藥,可治婦人久冷。硇砂為五金賊也,若石藥並灰霜伏得者,不堪用也。太清服煉靈砂法云:北庭砂所稟陰石之氣,性含陽毒之精,功能消敗去穢益陽,其功甚著。丹房鏡源云:硇砂性有大毒,或沉冷之疾可服則愈,久服有癰腫。
出北庭白黃者,訣曰為五金賊,能制合群藥。藥中之使,自制雄、雌黃。
衍義曰:硇砂,金銀有偽,投熔窩中,其偽物盡消散。矧人腹中有久積,故可潰腐也。合他藥治目中翳,用之須水飛過,入瓷器中,於重湯中煮其器,使自干,殺其毒及去其塵穢。
白話文:
硇砂味鹹、苦、辛,性溫,有毒,不宜服用過量。主治積聚、血塊、死胎,能止痛、降氣、治療久咳寒症、去除壞死組織、促進新肌生長。能熔解金銀,可用於焊接。產自西域,形似硝石,晶瑩剔透者為佳。驢馬糞便中也可能找到。
據陳藏器《本草》記載:硇砂主治男女體虛積病、氣血失調、腸鳴、消化不良、腰腿冷痛、腹部腫塊、痰飲、喉中異物感、反胃嘔吐等症,服用後能增進食慾,使人肥壯。硇砂經多次升華後,第一次升華成酸砂,第二次升華成伏翼,第三次升華成定精,顏色如同鵝黃,與其他補藥製成丸藥服用,會產生燥熱感。經提煉加工,還能改變鐵的性質。另有記載稱胡人稱之為濃沙,性大熱,與本文記載性溫,可能存在出入。
據《藥性論》記載:硇砂劇毒,畏忌漿水和羊血,味酸鹹,能溶解金屬和礦石,腐蝕腸胃。生食會使人心臟變為血液。中毒者,可研磨生綠豆汁,服用一至二升解毒。道家有煉製硇砂的方法,可治療寒症,大補陽氣。蕭炳記載:硇砂性使,生用不宜多服,晶瑩剔透者為佳,產自北庭者最佳。
據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北庭硇砂味辛酸,性溫,無毒,畏一切酸性物質。能補益腎臟,溫暖子宮,消除寒症、瘀血、宿食、腹部腫塊,以及血崩、帶下、惡瘡、息肉等症,並能治療食肉後腹脹、夜尿頻多、女性血氣痛、男性腰胯酸重、四肢無力等症狀。加工時,用黃丹、石灰做容器煅燒至赤紅再使用,則無毒。民間認為硇砂能腐蝕壞死組織,如刀傷可用其敷治,能迅速結痂。
硇砂又名狄鹽。
《圖經本草》記載:硇砂產自西域,如今西涼夏國及河東、陝西等邊境地區也有出產。但西域出產者顆粒飽滿,光澤明亮,大的如拳頭般大小,重三到五兩,小的如指頭大小,藥效最佳。邊境地區出產者,顆粒細碎如麻豆,混雜砂石,使用前需經過提煉,去除雜質,藥效較差,當地人稱之為“氣砂”。此藥在唐代才開始應用,古方書記載單獨服用或製成丸藥服用,也有與硫磺、硝石等藥物一起服用者,其來源年代不明,並非古法。此藥主治積聚,性溫有毒,服用過量會腐蝕腸胃,生用更能使人心臟變為血液,非日常可服之藥。
西域人將其用於醃製肉類,當作鹽食用,卻無害,可能是長期積習所致,如同曹操食野葛無毒的道理一樣。又名北庭砂,又名狄鹽。《本經》記載:硇砂能熔解金銀,可用於焊接。如今焊接多用硼砂,硼砂產自南海,性溫平和。今醫家治療咽喉腫痛常以此藥。其外觀十分光亮,也有極大的塊狀,但在諸方中較少使用。
陳藏器記載:硇砂服用後會產生燥熱,損傷頭髮。 《聖惠方》用於治療懸癰(一種皮膚病)以及突然腫脹,方法是取硇砂半錢,用棉花包裹含在口中,咽下唾液即可痊癒。《外台秘要》記載,治療魚骨卡在喉嚨,可用少量硇砂咀嚼吞咽,即可排出。經驗方:硇砂丸的製作方法:取適量硇砂,放入罐中,上面再覆蓋一個罐子,用紙筋、白土將兩個罐子密封。乾燥後,從辰時(上午7-9點)開始,用蒼耳葉搗碎成末,鋪在藥罐的上下,上層罐中加水,用小火加熱,圍繞著罐子外五寸處加熱,火滅了就添,持續加熱一伏時(約兩小時),不可移動火源,避免婦女和閒雜人等靠近。取出後研磨成粉,用醋、麵糊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日服用十到十五丸,溫酒或米湯送服,無需忌口,即使服用三兩斤,也無礙。陳巽記載,治療元臟(指脾胃)虛寒,氣衝臍腹疼痛,用硇砂一兩,川烏頭(去皮去臍)二兩研末,再與硇砂、纖霞草末(二兩)混合研磨均勻,放入小砂罐中,用慢火燒至赤紅,再放入混合藥物,不加蓋,從上面加熱一秤(約六兩)的重量,等火滅爐冷後取出研磨,與川烏頭末混合,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三丸,熱木香湯或醋湯送服。
《青霞子寶藏論》記載:硇砂如果經過草伏火(一種煉丹方法)而不破碎,可以煉製其他礦物藥物,並能引導其他藥物發揮藥效,可以治療女性久寒症。硇砂是金屬的剋星,如果和礦物藥物以及灰霜一起經過草伏火煉製後,就不能再使用了。《太清服煉靈砂法》記載:北庭硇砂吸收陰石之氣,蘊含陽毒之精,能消除污穢,補益陽氣,功效顯著。《丹房鏡源》記載:硇砂劇毒,但可以治療寒症,久服會產生癰腫。產自北庭的白黃色硇砂,被稱為金屬的剋星,能控制其他藥物,能自行制雄黃和雌黃。
《衍義》記載:硇砂可以辨別金銀真偽,將金銀放入熔爐,偽造的金銀會完全消失。硇砂能腐蝕人體內的積聚物,因此可以治療腹部腫塊。與其他藥物合用治療眼翳,需要先水飛過,放入瓷器中,再放入熱水中煮沸使其乾燥,以去除毒性和雜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