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四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四 (13)

1. 椿木葉

日曬少時,又拌,凡三過,水煮至熟,加鹽、醋、酒亦得,頻服,多少量兒大小。又方:近效療久痢及疳痢。揀樗根白皮,不限多少,常取土際不用見狗及風,細切,搗如泥,取面捻作餛飩子,如小棗大,勿令破,熟煮吞七枚。重者不過七服。皆空肚。忌油膩、熱面、毒物。

又方:疳痢曉夜無度者。取樗根濃汁一雞子殼許,和粟米泔一雞子許,灌下部,再度即瘥。其驗如神。小孩減用之,甚妙。

衍義曰:椿木葉,椿、樗皆臭。但一種有花結子,一種無花不實。世以無花不實,木身大,其干端直者為椿。椿用木葉。其有花而莢,木身小,干多迂矮者為樗。樗用根、葉、莢。故曰未見椿上有莢者,唯樗木上有。又有樗雞,故知古人命名曰不言椿雞,而言樗雞者,以顯有雞者為樗,無雞者為椿,其義甚明。用椿木葉,樗木根、葉,莢者,宜依此推究。

洛陽一女子,年四十六、七,耽飲無度,多食魚蟹,攝理之方:蔑如也。後以食啖過常,蓄毒在臟,日夜二、三十瀉,大便與膿血雜下,大腸連肛門痛不堪任。醫以止血痢藥不效,又以腸風藥則益甚。蓋腸風則有血而無膿。凡如此已半年餘,氣血漸弱,食漸減,肌肉漸瘦。稍服熱藥,則腹愈痛,血愈下。

服稍涼藥,即泄注氣贏,粥食愈減。服溫平藥,則病不知。如此將期歲,醫告術窮,垂命待盡。或有人教服人參散,病家亦不敢主當,謾與服之,才一服,知。二服,減。三服,膿血皆定。自此不拾服,其疾遂愈。後問其方,云:治大腸風虛,飲酒過度,挾熱下痢膿血,疼痛,多日不瘥。

樗根白皮一兩,人參一兩,為末。每用二錢匕,空心以溫酒調服。如不飲酒,以溫米飲代。忌油膩、濕面、青菜、果子、甜物、雞、豬、魚、蒜等。

白話文:

椿木葉

將椿木葉在日曬較少的時候採摘,然後攪拌,這樣重複三次。接著用水煮到熟透,可以加入鹽、醋或酒調味。經常服用,用量則根據小孩或成人有所不同。

另一個藥方:這個藥方對於治療長期痢疾和疳痢有很好的效果。選擇香椿樹的根部白色表皮,不限用量多少,但要選擇靠近地面的部分,不要採到被狗接觸或風吹過的地方。將這些白皮切成細小的碎塊,搗成泥狀,然後用麵粉將泥包裹成餛飩大小的丸子,像小棗一樣大,不要弄破。煮熟後吞服七顆。病情嚴重的,服用不超過七次即可見效。每次服用都要在空腹時,並忌食油膩食物、熱麵食和有毒的食物。

另一個藥方:針對疳痢嚴重,夜晚也頻繁腹瀉的人。取香椿根的濃汁,約一個雞蛋殼的量,加入同樣量的粟米泔水,灌入肛門,使用兩次即可痊癒,效果非常神奇。小孩用量應減少,效果也很好。

藥理說明

椿木和香椿樹都有特殊的氣味。但一種會開花結果,一種則不會開花也不結果。世人將不會開花結果、樹幹高大筆直的稱為椿樹,使用它的葉子。而另一種會開花結莢,樹幹矮小彎曲的稱為香椿樹,使用它的根、葉和莢果。所以說,沒見過椿樹結莢的,只有香椿樹才會結莢。還有香椿雞這種說法,就知道古人命名的時候,不說椿雞而說香椿雞,是為了表明有雞的是香椿樹,沒雞的是椿樹,道理很明顯。所以使用椿樹的葉子和香椿樹的根、葉、莢果時,要根據這個來推究。

病例

洛陽有個女子,四十六、七歲,過度飲酒,又經常吃魚蝦等海鮮,生活沒有節制。後來因為吃得過多,導致體內積聚毒素,每天腹瀉二三十次,大便中帶有膿血,大腸到肛門都痛得難以忍受。醫生用了止血痢的藥沒有效果,又用了治療腸風的藥,反而更嚴重了。因為腸風是有血沒有膿。這樣持續了半年多,身體氣血逐漸虛弱,食量也減少,肌肉也變得消瘦。稍微服用一些熱性藥,腹痛反而更劇烈,流血也更多。

服用一些涼性的藥,腹瀉又加劇,氣力更加虛弱,連粥都吃不下。服用一些溫和的藥,病情也沒有好轉。這樣持續將近一年,醫生都說沒辦法醫治了,只能等死了。後來有人教她服用人參散,病家也不敢肯定是否有效,就姑且試試看。才服了一次,就感覺有效。服了兩次,病情減輕。服了三次,膿血都止住了。從此不再繼續服用,病就痊癒了。後來問她藥方,她說這個藥方是治療大腸虛弱,過度飲酒導致的熱性痢疾,症狀是膿血、疼痛,而且持續很久都無法治癒。

藥方是:取香椿根的白色表皮一兩,人參一兩,將它們研磨成粉末。每次用兩錢藥粉,空腹時用溫酒調服。如果不能喝酒,可以用溫熱的米湯代替。忌食油膩食物、濕麵食、青菜、水果、甜食、雞肉、豬肉、魚肉、蒜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