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四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四 (12)

1. 楝實

味苦,寒,有小毒。主溫疾傷寒,大熱煩狂,殺三蟲,疥瘍,利小便水道。

,微寒。療蛔蟲,利大腸。生荊山山谷。

陶隱居云:處處有。俗人五月五日皆取葉佩之,云辟惡。其根以苦酒摩塗疥,甚良。煮汁作糜食之,去蛔蟲。唐本注云:此有兩種:有雄有雌,雄者根赤,無子,有毒,服之多使人吐,不能止,時有至死者;雌者根白,有子,微毒。用當取雌者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楝實,亦可單用。

主人中大熱狂,失心躁悶,作湯浴,不入湯服。日華子云:楝皮,苦,微毒。治遊風熱毒,風疹惡瘡疥癩,小兒壯熱,並煎湯浸洗。服食須是生子者。雌樹皮一兩,可入五十粒糯米煎煮,殺毒,瀉多以冷粥止,不瀉者以熱蔥粥發。無子雄樹,能吐瀉殺人,不可誤服。

圖經曰:楝實,即金鈴子也。生荊山山谷,今處處有之,以蜀川者為佳。木高丈餘,葉密如槐而長。三、四月開花,紅紫色,芬香滿庭間。實如彈丸,生青熟黃,十二月採實。其根採無時。此種有雌雄。雄者很赤,無子,有大毒;雌者根白,有子,微毒。當用雌者,俗間謂之苦楝子。

韋宙《獨行方》主蟯蟲攻心如刺,口吐清水。取根銼,水煮令濃赤黑色。以汁合米煮作糜,隔宿勿食,來旦從一匕為始,少時復食一匕半糜,便下蟯,驗。

雷公云:凡採得後曬乾,酒拌浸令濕,蒸,待上皮軟,剝去皮,取肉去核。勿單用。其核碎槌,用漿水煮一伏時了用。如使肉,即不使核,使核即不使肉。又花落子,謂之石茱萸。外臺秘要方:治長蟲。楝實,淳苦酒中漬宿,以綿裹,塞穀道中三寸許,日易之。千金方:治小兒蛔蟲,楝木皮削上蒼皮,以水煮汁飲,量大小進。

又方:蠼螋瘡。楝樹枝皮燒灰,和豬膏敷之。又方:治小兒禿瘡及諸惡瘡。肘後方:治瘻若著口。裹東行楝根細銼,水煮濃汁含之數口,吐勿咽。經驗方:小兒殺蟲,定疼痛。抵聖散:以苦楝二兩,白蕪荑半兩,為末,水一盞,末一錢,煎取二分,放冷,待發時服之。又方:治臟毒小血。

以苦楝子炒令黃,為末蜜丸。米飲下十丸至二十丸,甚妙。又方:治丈本臟氣傷,膀胱連小腸等氣。金鈴子一百個,湯溫浸過去皮,巴豆二百個槌微破,麩二升,同於銅鐺內炒,金鈴子赤熟為度,放冷取出,去核為末。每服三錢,非時熱酒、醋湯調並得,其麩、巴豆不用也。

斗門方:治蛔蟲咬心,用苦楝治皮煎一大盞服下。又方:治五種蟲。以楝皮去其蒼者,焙乾為末,米飲下二錢匕。又方:治癮疹,楝皮濃煎浴。荊楚歲時記:云:風俗通,獬豸食楝。又云蛟龍裹楝。

白話文:

楝實味苦性寒,有小毒。主要用於治療溫病、傷寒、高燒神志不清、殺蟲、治療疥瘡、利尿。

楝樹根性微寒,能治療蛔蟲,通便。楝樹生長在荊山山谷,現今各地都有。民間在五月五日採集楝樹葉佩戴,據說可以避邪。用楝樹根加苦酒磨塗,治療疥瘡效果很好;將楝樹根煮成粥食用,可以驅除蛔蟲。楝樹分雌雄兩種,雄樹根紅色,無子,毒性較大,服用過量會導致嘔吐不止,甚至死亡;雌樹根白色,有子,毒性較小。使用時應選擇雌樹。楝實單獨使用也可治療高燒神志不清、心煩意亂,可用其煎湯沐浴,但不可內服。楝樹皮味苦微毒,能治療風熱、風疹、瘡疥、小兒高熱,可用其煎湯洗浴。服用時需選擇有子的楝實。

楝實即金鈴子,生長在荊山山谷,現今各地都有,以四川產的為佳。楝樹高約一丈多,葉片茂密,像槐樹葉但更長。三、四月開花,花為紅紫色,香味濃郁。果實像彈丸,生時青色,成熟後黃色,十二月採收果實,根部則隨時可採。楝樹有雌雄之分,雄樹根赤紅,無子,毒性大;雌樹根白色,有子,毒性小,應使用雌樹的果實,俗稱苦楝子。

楝樹根可用於治療蟯蟲引起的胸痛如刺,口吐清水等症狀。將根切碎,水煮至濃稠呈赤黑色,用汁液與米煮成粥,隔夜不要食用,第二天早晨少量服用,逐漸增加劑量,即可排出蟯蟲。

採收楝實後曬乾,用酒拌濕後蒸,待外皮軟化後剝去,取其果肉去除核。不要單獨使用果肉或果核,要一起使用。果核要研碎,用漿水煮沸後再使用。楝樹花落後所結的果實,稱為石茱萸。楝實浸泡在醇厚的酒中過夜,用棉布包裹後塞入肛門約三寸,每日更換,可治療長蟲。楝樹皮煎汁服用,可治療小兒蛔蟲。楝樹枝皮燒成灰,與豬油混合,可治療蠼螋瘡。楝樹根煎濃汁含漱,可治療瘻管。苦楝與白蕪荑製成的散劑,可治療小兒蟲症並止痛。炒黃研末的楝實製成蜜丸,可治療臟毒、小血。楝實與巴豆、麩皮同炒,可治療臟腑氣虛、膀胱與小腸氣痛等症。楝樹皮煎湯服用,或研末服用,可治療蛔蟲及其他幾種蟲症。楝樹皮煎湯洗浴,可治療癮疹。民間傳說獬豸吃楝樹葉,蛟龍則用楝樹葉裹身。

2. 椿木葉

味苦,有毒。主洗瘡疥,風疽。水煮藥汁用之。皮主疳䘌。

樗木根、葉,尤良。

唐本注云:二樹形相似,樗木疏、椿木實為別也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樗木、味苦,有小毒。皮主赤白久痢,口鼻中疳蟲,去疥䘌,主鬼疰傳屍,蠱毒下血。根皮去鬼氣,取一握細切,以童兒小便二升,豉一合,宿浸,絞取汁,煎一沸。三、五日一度服。葉似椿,北人呼為山椿,江東人呼為虎目。

葉脫處有痕,如白樗,散木也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樗白皮,使,味苦,微熱,無毒。能治赤白痢,腸滑,痔疾,瀉血不住。蕭炳云:樗皮,主疳痢,得地榆同療之,根皮尤良,俗呼為虎眼樹。《本經》椿木,殊不相似。孟詵云:椿,溫。動風熏十二經脈,五臟六腑,多食令人神昏,血氣微。

又,女子血崩及產後血不止,月信來多。可取東引細根一大握,洗之,以水一大升煮,分再服,便斷。亦止赤帶下。又椿,俗名豬椿,療小兒疳痢,可多煮汁後灌之。又取白皮一握,倉粳米五十粒,蔥白一握,甘草三寸,炙豉兩合,以水一升,煮取半升,頓服之,小兒以意服之。枝、葉與皮,功用皆同。

日華子云:樗皮,溫,無毒。止瀉及腸風,能縮小便。入藥蜜炙用。

圖經曰:椿木、樗木,舊並不載所出州土,今南北皆有之。二木形干大抵相類,但椿木實而葉香可啖,樗木疏而氣臭,膳夫亦能熬去其氣。北人呼樗為山椿,江東人呼為鬼目,葉脫處有痕,如樗蒱子又如眼目,故得此名。其木最為無用,《莊子》所謂吾有大木,人謂之樗,其本擁腫,不中繩墨,小枝曲拳,不中規矩。立於途,匠者不顧是也。

並採無時。《爾雅》云:栲,山樗。郭璞注云:栲似樗,色小白,生山中,因名,亦類漆也。俗語云:櫄、樗、栲、漆,相似如一。《詩·唐風》云:山有栲。陸機疏云:山樗與田樗無異,葉似差狹耳。吳人以其葉為茗。許慎以栲讀為糗。今人言栲,失其聲耳。然則樗類之別種也。

樗根煮汁,主下血及小兒疳痢。亦取白皮和倉粳米,蔥白、甘草、豉同煎飲食服,血痢便斷。唐·劉禹錫著樗根餛飩法云:每至立秋前後即患痢,或是水穀痢兼腰疼等。取樗根一大兩搗篩,以好面捻作餛飩子,如皂莢子大,清水煮。每日空腹服十枚。並無禁忌,神良。

食療:云:主疳痢,殺蛔蟲。又名臭椿。若和豬肉、熱面頻食,則中滿,蓋壅經脈也。雷公云:椿木根,凡使根,不近西頭者上。及不用莖、葉,只用根,採出拌生蔥蒸半日,出生蔥,細銼,用袋盛掛屋南畔,陰乾用。偏利溺澀也。肘後方:治小兒頭生白禿,發不生出。椿、楸、桃葉心取汁,敷之,大效。

子母秘錄經驗方:治臟毒亦白痢。香椿淨洗刷,剝取皮,曬乾,為末。飲下一錢,立效。治小兒疳。椿白皮曬乾,二兩為末,淘粟米去泔,研濃汁糊和丸,如梧子大。十歲三、四丸,量數加減。一丸納竹筒中,吹入鼻中,三度瘥。服丸以飲下。楊氏產乳:療疳痢困重,樗白皮搗面拌作小顆子。

白話文:

椿木葉子味道苦,有毒。主要用於清洗瘡、疥癬、以及風毒引起的皮膚病。用水煎煮藥汁來使用。樹皮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疳瘡。

樗木的根和葉,藥效更好。

唐代的註解說:這兩種樹形狀相似,樗木的木質疏鬆,椿木的木質結實,這是它們的區別。現在根據陳藏器的本草記載,樗木味道苦,帶有小毒。樹皮主要治療紅痢和白痢,口鼻中的疳蟲,去除疥癬,還能治療鬼疰傳屍病(一種傳染病),蠱毒引起的下血。根皮可以去除鬼氣,取一把切碎,用童子尿兩升、豆豉一合,浸泡一晚,絞取汁液,煎煮沸騰。每三到五天服用一次。它的葉子像椿樹,北方人稱它為山椿,江東人稱它為虎目。

葉子脫落的地方有痕跡,像白樗一樣,是一種散木。(唐代本草的附註)臣子禹錫等人根據藥性論記載:樗的白色樹皮,藥性屬使,味苦,稍微熱,無毒。能治療紅痢、白痢、腸道滑瀉、痔瘡,以及止不住的瀉血。蕭炳說:樗皮主要治療疳痢,與地榆一起使用效果更好,根皮效果尤其好,俗稱虎眼樹。《本經》記載的椿木,與樗木差異很大。孟詵說:椿木性溫。會使氣血運行過快,影響十二經脈和五臟六腑,多吃會使人神志不清,氣血衰弱。

另外,女性血崩以及產後出血不止,月經來潮過多。可以取向東生長的細根一大把,洗淨,用水一大升煎煮,分兩次服用,就能止血。也能止住赤白帶下。另外,椿樹俗稱豬椿,可以治療小兒疳痢,可以多煮汁液後灌給小孩。也可以取白色樹皮一把,倉米五十粒,蔥白一把,甘草三寸,炒過的豆豉兩合,用水一升,煎煮取半升,一次服用,小孩則視情況服用。樹枝、葉子、樹皮,功效都相同。

日華子說:樗皮,性溫,無毒。能止瀉和腸風,能縮小便。入藥時用蜂蜜炙烤後使用。

圖經上說:椿木和樗木,過去沒有記載產地,現在南北各地都有。這兩種樹的樹幹形狀大致相似,但是椿木的木質結實,葉子有香味可以食用,樗木的木質疏鬆,氣味臭,廚師也可以通過熬煮去除它的臭味。北方人稱樗為山椿,江東人稱它為鬼目,葉子脫落的地方有痕跡,像樗蒲子又像眼睛,因此得名。它的木材最沒用,《莊子》所說的:「我有一棵大樹,人們稱它為樗,它的樹根臃腫,不合規矩,小枝彎曲,不符合標準。長在路邊,木匠也不會看一眼。」

採集時間沒有限制。《爾雅》說:栲,又稱山樗。郭璞註解說:栲樹像樗樹,顏色微白,生長在山中,因此得名,也類似漆樹。俗語說:櫄、樗、栲、漆,相似如一。《詩經·唐風》中說:山上有栲樹。陸機註解說:山樗和田樗沒有什麼不同,只是葉子稍微窄一些。吳地的人用它的葉子當作茶。許慎把栲讀作糗(一種乾糧)。現在人說栲,讀音失傳了。由此可見,樗樹也是一種變種。

樗樹根煮汁,主要治療下血和小兒疳痢。也可以取白色樹皮和倉米、蔥白、甘草、豆豉一起煎煮服用,血痢就能止住。唐代劉禹錫寫的樗根餛飩法說:每到立秋前後就會患痢疾,或者水穀痢兼腰痛等。取樗樹根一大兩搗碎過篩,用好的麵粉做成餛飩,像皂莢子那麼大,用清水煮。每天空腹服用十個。沒有任何禁忌,效果神奇。

食療說:主要治療疳痢,殺死蛔蟲。又名臭椿。如果和豬肉、熱麵頻繁食用,會腹脹,是因為阻礙了經脈的運行。雷公說:椿木根,凡是使用根,不用靠近西邊的根。並且不用莖、葉,只用根,挖出後拌上生蔥蒸半天,取出後,把蔥去掉,切碎,用袋子裝起來掛在房屋南邊,陰乾後使用。有利尿通澀的作用。肘後方:治療小兒頭上長白禿,頭髮長不出來。取椿樹、楸樹、桃樹的嫩葉汁,塗抹在頭上,效果很好。

子母秘錄的經驗方:治療內臟毒素引起的白痢。把香椿洗乾淨,剝下樹皮,曬乾,研磨成粉末。服用一錢,立即見效。治療小兒疳瘡。把椿樹的白色樹皮曬乾,研磨成粉末二兩,把淘米水去掉,研磨成濃稠的糊狀,和丸子,像梧桐子那麼大。十歲的孩子服用三到四丸,根據年齡大小增減用量。把一丸塞進竹筒中,吹入鼻腔,三次就能痊癒。服用藥丸時用飲水送服。楊氏產乳:治療疳痢病重,把樗的白色樹皮搗成麵粉,做成小顆粒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