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四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四 (11)

1. 柳華

孫真人:治牙齒疼。柳枝一握,細銼,入少鹽花,漿水煎,含之甚妙。集驗方:治腫。柳枝如腳指大,長三尺,二十枚,水煮令極熱,以故布裹腫處,取湯熱洗之,即瘥。子母秘錄:小兒丹煩。柳葉一斤,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拓洗赤處,日七、八度。斗門方:治耳痛,有膿不出,及癰已結聚。

柳根細切熟槌,封之以帛掩,燥即易之。又方:治耳卒風毒腫起。用柳蠹樹上蟲糞,以水化,取清水調白礬少許,滴入耳中,甚妙。又方:治卒風毒腫,氣急痛。以柳白皮一斤,銼,以酒煮令熱,帛裹熨腫上,冷再煮易之,甚妙也。古今錄驗:治齒痛。以楊柳白皮,卷如指許大,含嚼之,以汁漬痛齒根,數過即瘥也。

又方:治牙齒風齲。以柳枝銼一升,大豆一升,合炒豆炮盡,於瓷器盛之,清酒三升漬之,經三日,含之頻吐。丹房鏡源:云:柳膠結砂子。別說云:謹按絮貼灸瘡良。飛入池沼,於陰暗處為浮萍,嘗以器盛水,置絮其中數日,覆之即成,又多積,可以杆作氈,以代羊毛,極柔軟,宜與小兒臥,益佳,以性涼也。

衍義曰:柳華,《經》曰:味苦。即是初生有黃蕊者也。及其華干,絮方:出,又謂之柳絮。收之,貼灸瘡及為茵褥。絮之下連小黑子,因風而起,得水濕處便生,如地疔之類,多不因種植,於人家庭院中自然生出,蓋亦如柳絮兼子而飛。陳藏器之說是。然古人以絮為花,陶隱居亦曰:花隨風,狀如飛雪。

誤矣。《經》中有實及子汁,諸家不解,今人亦不見用。注:釋氏謂柳為尼俱律陀木,其子極細,如人妄因極小,妄果至大,是知小黑子得因風而起。

白話文:

柳華

孫真人說:治療牙痛,用一把柳枝,切細,加入少量鹽,用水煮開後含在口中,效果很好。

《集驗方》裡記載:治療腫脹,取像腳趾頭大小的柳枝,長約三尺,共二十根,用水煮到非常熱,用布包住腫脹的地方,並用熱湯洗,很快就會痊癒。

《子母秘錄》裡說:治療小兒丹毒引起的煩躁,用一斤柳葉,加一斗水煮成三升,去除殘渣,用藥液擦洗發紅的部位,一天擦洗七、八次。

《斗門方》裡記載:治療耳朵痛,有膿但流不出來,以及癰已經結塊的情況,將柳樹根切細,搗爛,用布包住敷在患處,乾燥了就換新的。

另一個方子說:治療耳朵突然腫脹疼痛,用柳樹上被蟲蛀的糞便,用水化開,取澄清的液體調入少量白礬,滴入耳中,效果很好。

另一個方子說:治療突然腫脹疼痛,感到氣喘和疼痛,用一斤柳樹白皮切碎,用酒煮熱,用布包住敷在腫脹處,冷了再煮熱更換,效果非常好。

《古今錄驗》記載:治療牙痛,取像手指大小的楊柳白皮,捲起來含在口中咀嚼,讓汁液浸潤疼痛的牙根,幾次後就會痊癒。

另一個方子說:治療牙齒因風引起的蛀牙,用一升柳枝切碎,加一升大豆一起炒,直到豆子都爆開,放入瓷器中,用三升清酒浸泡三天,然後含在口中,頻繁吐出。

《丹房鏡源》說:柳樹膠凝結成砂粒狀。另外一種說法是:仔細觀察柳絮,貼在灸瘡上效果很好。柳絮飄入池塘沼澤等陰暗處會變成浮萍。可以用水盆盛水,放入柳絮,幾天後覆蓋起來,就會長出浮萍,而且會大量繁殖,可以將其杆部做成氈,代替羊毛,非常柔軟,適合給小孩鋪床,因為它性涼。

《衍義》說:柳花,《本草經》說,味道是苦的,指的是初生帶有黃色花蕊的柳花。等到花乾枯,花絮散開時,又叫做柳絮。將柳絮收集起來,貼在灸瘡上或做成墊褥。柳絮下面連著黑色的小籽,會隨著風飄散,在潮濕的地方就會生長,像地疔一樣,大多不是通過種植產生,在人們的家庭院落中自然長出,就像柳絮帶著種子一起飛散一樣,陳藏器的說法是對的。但是古人把柳絮當成花,陶隱居也說:柳絮隨著風飄,樣子像飛雪。這是錯的。《本草經》裡有柳的果實和果汁,但後代醫家不理解,現在也沒人使用。注:佛教認為柳樹是尼俱律陀木,它的種子非常細小,就像人因極小的原因產生極大的結果一樣,可知小黑子是因為風而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