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四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四 (9)

1. 訶梨勒

味苦,溫,無毒。主冷氣,心腹脹滿,下食。生交、愛州。

唐本注云:樹似木梡(音患),花白。子形似梔子,青黃色,皮肉相著。水摩或散服之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蕭炳云:訶梨勒,苦、酸。下宿物,止腸澼久泄,赤白痢。波斯舶上來者,六路,黑色,肉厚者良。藥性論云:訶梨勒,使,亦可單用,味苦、甘。能通利津液,主破胸膈結氣,止水道,黑髭發。

日華子云:消痰下氣,除煩治水,調中,止瀉痢,霍亂,賁豚腎氣,肺氣喘急,消食開胃,腸風瀉血,崩中帶下,五膈氣,懷孕未足月人漏胎,及胎動欲生,脹悶氣喘。並患痢人後分急痛,併產後陰痛,和蠟燒熏及熱煎湯熏,通手後洗。

圖經曰:訶梨勒,生交、愛州,今嶺南皆有,而廣州最盛。株似木梡,花白。子似梔子,青黃色,皮肉相著。七月、八月實熟時採,六路者佳。《嶺南異物志》云:廣州法性寺佛殿前有四、五十株,子極小而味不澀,皆是六路。每歲州貢,只以此寺者。寺有古井,木根蘸水,水味不咸。

每子熟時,有佳客至,則院僧煎湯以延之。其法用新摘訶子五枚,甘草一寸,皆碎破,汲木下井水同煎,色若新茶。今其寺謂之乾明,舊木猶有六、七株。古井亦在。南海風俗尚貴此湯,然煎之不必盡如昔時之法也。訶梨勒主痢,《本經》不載。張仲景治氣痢。以訶梨勒十枚,麵裹煻灰火中煨之,令面黃熟,去核細研為末,和粥飲頓服。

又,長服方:訶梨勒、陳桔皮、厚朴各三大兩,搗篩蜜丸,大如梧子。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。唐·劉禹錫《傳信方》云:予曾苦赤白下,諸藥服遍久不瘥,轉為白膿。令狐將軍傳此法:用訶梨勒三枚上好者,兩枚炮取皮,一枚生取皮,同末之,以沸漿水一兩合服之,淡水亦得。若空水痢,加一錢匕甘草末;若微有膿血加二匕;若血多加三匕,皆效。

又取其核,入白蜜研,注目中,治風赤澀痛,神良。其子未熟時,風飄墮者,謂之隨風子,曝乾收之。彼人尤珍貴,益小者益佳。治痰嗽,咽喉不利。含三數枚,殊勝。

海藥:云按徐表《南州記》云:生南海諸國。味酸、澀,溫,無毒。主五鬲氣結,心腹虛痛,赤白諸痢,及嘔吐,咳嗽。並宜使皮其主嗽,肉炙治眼澀痛。方家使陸路訶梨勒,即六稜是也。按波斯將訶梨勒、大腹等,舶上,用防不虞。或遇大魚放涎滑水中數里,不通舡也,遂乃煮此洗其涎滑,尋化為水,可量治氣功力者乎。

大腹、訶子性焦者是近鐺下。故中國種不生,故梵云訶梨恆雞,謂唐言天堂未並只此也。雷公云:凡使,勿用毗梨勒、庵梨勒、榔精勒、雜路勒,若訶梨勒紋只有六路。或多或少,並是雜路勒,毗路勒個個毗,雜路勒皆圓露,紋或八露至十三路,號曰榔痙。或多或少,並是雜路勒,毗路勒個個毗,雜路勒皆圓露,紋或八露至十三路,號曰榔精勒,多澀,不入用。凡修事,先於酒內浸,然後蒸一伏時。

白話文:

訶梨勒,味道苦澀,性溫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寒氣引起的疾病,像是胸腹脹滿,以及幫助消化食物。它生長在交州和愛州一帶。

唐朝的註解說:這種樹長得像木患樹,開白色的花。果實的形狀像梔子,顏色青黃色,果皮和果肉緊密相連。可以用水磨成粉或直接服用。(這是唐朝版本先附上的說明)

臣禹錫等人謹慎地查閱了蕭炳的說法:訶梨勒,味道苦澀、酸澀。能幫助消化停留在腸胃中的食物,止住腸道發炎導致的長期腹瀉,以及赤痢和白痢。從波斯船運來的訶梨勒,有六個稜角,呈黑色,果肉厚實的品質較好。《藥性論》說:訶梨勒,可以做為輔助藥,也可以單獨使用,味道苦甘。能夠疏通體內的水液,主要治療胸膈的氣滯,停止小便,使鬍鬚變黑,頭髮生長。

日華子的說法:訶梨勒能消除痰液,使氣往下走,解除煩躁,治療水腫,調理脾胃,止瀉痢,霍亂,腹部氣體上衝導致的疾病,腎氣不足,肺氣喘急,幫助消化食物,開胃,治療腸風下血,女性月經不正常,以及孕期未滿就想流產,或者胎動不安,腹脹氣喘等問題。還可以治療痢疾患者的肛門急痛,以及產後陰部疼痛,可以將訶梨勒和蠟一起燒熏或用熱水煎煮後熏洗。

《圖經》記載:訶梨勒生長在交州、愛州一帶,現在嶺南地區都有,廣州最多。樹木長得像木患樹,開白色的花。果實像梔子,呈青黃色,果皮和果肉緊密相連。七月、八月果實成熟時採摘,有六個稜角的品質最好。《嶺南異物志》說:廣州法性寺佛殿前有四、五十棵訶梨勒樹,果實非常小,味道不澀,都是有六個稜角的。每年進貢給朝廷的,都只用這座寺廟的。寺廟裡有一口古井,樹根伸入水中,水味道不鹹。

每年果實成熟時,如果有貴客來訪,寺廟的僧人就會用訶梨勒煮湯來款待客人。做法是用剛摘下的五個訶梨勒果,加上一寸甘草,都搗碎,用井裡的水一起煎煮,湯色像新泡的茶。現在這座寺廟叫做乾明寺,舊樹還有六、七棵,古井也還在。南海一帶風俗很重視這種湯,但現在煎煮的方式不一定完全按照以前的方法了。

訶梨勒主要治療痢疾,《本經》中沒有記載。張仲景用訶梨勒治療氣痢。他用十個訶梨勒果,用麵包好後在燒熱的灰燼中煨烤,等到麵皮變成黃色熟透,去掉果核,磨成細末,和粥一起服用。

還有一個長期服用的配方:用訶梨勒、陳皮、厚朴各三兩,搗碎篩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藥丸,像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丸。

唐朝劉禹錫在《傳信方》中說:我曾經患上赤白痢,吃了很多藥都沒治好,後來還變成白膿。令狐將軍傳給我這個方法:用三個品質好的訶梨勒果,兩個用火烤過取皮,一個生的取皮,一起磨成粉末,用一兩熱米漿水調服,用淡水也可以。如果是單純的腹瀉,加一錢匕甘草末;如果稍微有膿血,加二錢匕;如果出血很多,加三錢匕,都有效果。

還可以取訶梨勒的核,用白蜜研磨後塗在眼睛裡,治療風引起的眼睛紅腫疼痛,效果非常好。果實還沒成熟時,被風吹落的,叫做隨風子,曬乾後收起來。當地人特別珍惜,越小的越好。可以治療痰嗽、咽喉不舒服。含三、幾個在嘴裡,效果非常好。

《海藥》中記載,根據徐表《南州記》的說法:訶梨勒生長在南海各國。味道酸澀,性溫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五臟氣滯、胸腹虛痛、各種赤痢白痢,以及嘔吐、咳嗽。都適合使用果皮,果皮主要治療咳嗽,果肉烤過後治療眼睛紅腫疼痛。醫家使用的陸路訶梨勒,就是有六個稜角的。波斯人會用船運來訶梨勒、大腹等藥材,用來預防意外。有時遇到大魚吐出黏液,使船隻數里都無法前進,就煮這些藥材清洗黏液,黏液很快就化為水,可見這些藥材的治療作用有多強大。

大腹、訶子性焦的,是靠近鍋底的。中國不產這種藥材,所以梵語稱之為訶梨恆雞,意思是唐朝所說的天堂,也只有這裡有。雷公說:凡是使用訶梨勒,不要用毗梨勒、庵梨勒、榔精勒等雜牌貨,真正的訶梨勒只有六個稜角。如果稜角有多有少,都是雜牌貨。毗梨勒的稜角個個都分開,雜牌的訶梨勒都圓潤外露,稜角有八個到十三個,叫做榔精勒,味道很澀,不能入藥。一般處理訶梨勒時,先用酒浸泡,然後蒸一個時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