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四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四 (6)

1. 皂莢

味辛、咸,溫,有小毒。主風痹死肌邪氣,風頭淚出,利九竅,殺精物,療腹脹滿,消穀,除咳嗽,囊結,婦人胞不落,明目,益精。可為沐藥,不入湯。生雍州川穀及魯鄒縣,如豬牙者良。九月、十月採莢,陰乾。(柏實為之使,惡麥門冬,畏空青、人參、苦參。)

陶隱居云:今處處有,長尺二者良。俗人見其皆有蟲孔而未嘗見蟲形,皆言不可近,令人惡病,殊不爾。其蟲狀如草菜上青蟲,莢微欲黑便出,所以難見爾。但取青莢生者看,自知之。唐本注云:此物有三種:豬牙皂莢最下,其形曲戾薄惡,全無滋潤,洗垢不去;其尺二寸者,粗大長虛而無潤;若長六、七寸,圓厚節促直者,皮薄多肉,味濃大好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皂莢,使。

主破堅症,腹中痛,能墮胎。又曰:將皂莢於酒中,取盡其精,於火內煎之成膏,塗帛,貼一切腫毒,兼能止疼痛。陳藏器云:鬼皂莢作浴湯,去風瘡疥癬,挪葉去衣垢,沐頭長髮。生江南澤畔,如皂莢,高一、二尺。日華子云:皂莢,通關節,除頭風,消痰,殺勞蟲,治骨蒸,開胃及中風口噤。

入藥去皮、子,以酥炙用。

圖經曰:皂莢,出雍州川穀及魯鄒縣,今所在有之,以懷、孟州者為勝。木極有高大者。此有三種:《本經》云:形如豬牙者良。陶注云長尺二者良。唐注云長六寸,圓厚節促直者,皮薄多肉味濃,大好。今醫家作疏風氣丸、煎多用長皂莢,治齒及取積藥多用豬牙皂莢,所用雖殊,大抵性味不相遠。九月、十月採莢,陰乾用。

張仲景治雜病方,咳逆上氣,唾濁但坐不得臥,皂角丸主之。皂莢杵末,一物以蜜丸大如梧子,以棗膏和湯服一丸,日三、夜一服。崔元亮《海上方》療腹脹滿欲瘦病者。豬牙皂角相續量長一尺,微火煨,去皮、子,搗篩,蜜丸大如梧子。欲服藥先吃煮羊肉兩臠,呷汁三兩口,後以肉汁下藥十丸,以快利為度。

覺得力,更服,以利清水即停。瘥後一月以來,不得食肉及諸油膩。又治熱勞。以皂莢長一尺續成者亦可,須無孔成實者,以土酥一大兩微微塗,於火上緩炙之,不得令酥下,待酥盡即搗篩,蜜丸如梧子大。每日空腹飲下十五丸,漸增至二十丸。重者不過兩劑瘥。其初生嫩葉芽,以為蔬茹更益人。

核中白肉亦入治肺藥。又,炮核取中黃心嚼餌之,治膈痰,吞酸。又,米醋熬嫩刺針作濃煎,以敷瘡癬,有奇效。

雷公云:凡使,須要赤膩肥並不蚛者,然用新汲水浸一宿了,用銅刀削上粗皮,用酥反復炙,酥盡為度。然出捶之,去子搗篩。皂莢一兩,酥二分,子收得。揀取圓滿堅硬不蛀者,用瓶盛下水於火畔煮,待泡熟,剝去硬皮一重了,取向里白嫩肉兩片,去黃,其黃消人腎氣。將白兩片用銅刀細切,於日中乾用。

白話文:

皂莢的味道辛辣、鹹,性溫和,帶有輕微毒性。主要用於治療風濕麻痺、肌肉壞死、邪氣入侵等症狀,能止住風邪引起的流淚,疏通九竅,殺滅精蟲,治療腹部脹滿,幫助消化,止咳化痰,治療癭瘤、婦女產後胎盤不下,能明目,增益精氣。可以作為沐浴用品,但不宜入藥湯。皂莢主要產於雍州、四川山谷及魯鄒縣等地,外形像豬牙的品質較佳。一般在九月、十月採摘莢果,陰乾後使用。(柏實是它的輔助藥,忌與麥門冬同用,畏懼空青、人參、苦參。)

陶隱居說:現在各地都有皂莢,長約一尺二寸的品質較好。一般人看到皂莢都有蟲孔,但從未見到蟲子,都說它不宜接近,會讓人得怪病,其實並非如此。它的蟲子形狀像草上的青蟲,在皂莢快變黑時才會爬出,所以不容易看到。只要取青色的生皂莢觀察,自然就明白了。唐朝的註解說:皂莢有三種:形狀像豬牙的皂莢最差,它彎曲乾癟,沒有滋潤感,洗污垢的效果不好;長約一尺二寸的,粗大中空而沒有潤澤;長六、七寸,圓潤厚實,節短而直的,皮薄肉多,味道濃郁,品質最好。臣禹錫等人根據《藥性論》考證:皂莢,是輔助藥材。

主要用於攻破堅硬的腫塊、治療腹痛,並能墮胎。又說:將皂莢浸泡在酒中,取盡其精華,再用火煎熬成膏狀,塗在布上,貼於各種腫毒,能止痛。陳藏器說:用鬼皂莢煮水沐浴,可以去除風瘡疥癬,用它的葉子可以去除衣物上的污垢,用來洗頭可以讓頭髮長得更好。鬼皂莢生長在江南水澤邊,外形像皂莢,但只有一、二尺高。日華子說:皂莢,能疏通關節,去除頭風,化痰,殺死勞蟲,治療骨蒸,開胃,並能治療中風口噤。

入藥時需去除皮和種子,用酥油炙烤後使用。

《圖經》記載:皂莢,產於雍州、四川山谷及魯鄒縣,現在各地都有,以懷州、孟州出產的品質較好。皂莢樹木有的很高大。《本經》說:外形像豬牙的品質較好。陶弘景註解說:長約一尺二寸的品質較好。唐朝的註解說:長六寸,圓潤厚實,節短而直的,皮薄肉多,味道濃郁,品質最好。現在醫生配製疏風氣的藥丸或煎藥時,多用長皂莢;治療牙齒疾病和去除體內積滯時,多用豬牙皂莢。雖然用途不同,但它們的藥性大體上沒有太大差別。一般在九月、十月採摘莢果,陰乾後使用。

張仲景治療雜病,對於咳逆氣喘、吐痰稠濁,只能坐著不能躺臥的病人,使用皂角丸。將皂莢搗成末,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再以棗膏調和湯藥服用一丸,每天早晚各服一次。崔元亮的《海上方》治療腹脹想要消瘦的病人,取豬牙皂莢,相連起來長約一尺,用微火烤,去除皮和種子,搗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服藥前先吃兩塊煮羊肉,喝幾口湯,然後用肉湯送服十丸藥,以腹瀉為度。

感覺藥力減退時,可再次服用,排泄出清水就停止服藥。病好之後一個月內,不能吃肉和油膩的食物。皂莢還能治療熱勞。取長約一尺且相連的皂莢,沒有蟲孔且果實飽滿的,用一大兩土酥塗抹表面,在火上慢慢烘烤,不能讓酥油滴落,等到酥油都吸收完後,搗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天空腹服用十五丸,逐漸增加到二十丸。病情嚴重的,服用兩劑就能痊癒。皂莢剛長出的嫩芽可以當蔬菜食用,對人更有益。

果核內的白色肉可以入藥治療肺病。另外,炮製果核取出中間的黃色部分咀嚼食用,可以治療膈痰、吞酸。還有,用米醋熬煮嫩刺針,製成濃稠的藥液,塗抹於瘡癬,有奇效。

雷公說:凡是使用皂莢,一定要選擇肉質肥厚、不油膩、沒有蟲蛀的。先用新汲水浸泡一夜,再用銅刀削去粗皮,用酥油反覆炙烤,直到酥油都吸收完為止。然後取出搗碎,去除種子,搗成粉末。皂莢一兩,酥油二分,種子要去掉。挑選圓潤飽滿、堅硬不蛀的皂莢,用瓶子盛著,加水在火邊煮,等煮到起泡熟透後,剝去硬皮,取出內部的兩片白色嫩肉,去除黃色部分,因為黃色部分會損耗人的腎氣。將白色嫩肉用銅刀切細,在太陽下曬乾後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