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三 (35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三 (35)

1. 天竺桂

味辛,溫,無毒。主腹內諸冷,血氣脹,功用似桂。皮薄不過烈。生西胡國。(今附)

圖經文具桂條下。

海藥:謹按《廣州記》云:生南海山谷。補暖腰腳,破產後惡血,治血痢腸風,功力與桂心同,方家少用。

衍義曰:天竺桂,與牡、菌桂同。但薄而已。

白話文:

天竺桂味辛溫,無毒。能治療腹部寒冷、血氣脹滿等症狀,功效與桂樹相似,但樹皮較薄,藥性不及桂樹強烈。產於西域(今指印度等地)。

圖書典籍中記載天竺桂的描述與桂樹相似。

據《廣州記》記載,天竺桂也生長在南海的山谷中。它具有溫補腰腳、去除產後惡血、治療血痢腸風的功效,藥效與桂樹的桂心相當,但臨床應用較少。

天竺桂、牡桂、菌桂三者相似,只是天竺桂的樹皮較薄。

2. 折傷木

味甘、咸,平,無毒。主傷折筋骨疼痛,散血補血,產後血悶,止痛。酒、水煮濃汁飲之。生資州山谷。

唐本注云:藤生繞樹上,葉似𦱌草葉而光厚。八月、九月採莖,曬乾。(唐本先附)

白話文:

折傷木味甘鹹,性平,無毒。主要功效是治療筋骨損傷疼痛,具有散瘀止痛、補血的功效,也能治療產後瘀血導致的腹痛。將其用酒或水煎煮成濃汁服用。這種植物生長在資州的山谷中。

唐代本草書記載:這種植物是藤蔓狀,攀附在樹木上生長,葉片類似於棕櫚草葉,但葉片較為光滑厚實。農曆八月、九月採收莖部,曬乾備用。

3. 桑花

暖,無毒。健脾澀腸,止鼻洪,吐血,腸風,崩中帶下。此不是桑椹花,即是桑樹上白癬,如地錢花樣,刀削取,入藥微炒使。(新補,見日華子)

圖經文具桑根白皮條下。

白話文:

桑花性溫和,無毒。具有健脾、澀腸、止鼻出血、止吐血、治療腸風(腸道炎症)及崩漏帶下(婦科出血)的功效。這裡說的桑花不是桑葚的花,而是桑樹上長的白色的像地衣一樣的東西,像地錢一樣。將其刮下來,入藥前略炒一下。(引自《日華子本草》)

圖經記載,桑花的藥材來自桑樹根部的白皮條之下。

4. 椋(音良)子木

味甘、咸,平,無毒。主折傷,破惡血,養好血,安胎止痛生肉。

唐本注云:葉似柿,兩葉相當。子細圓如牛李子,生青熟黑。其木堅重,煮汁赤色。《爾雅》云:椋,即來是也。郭注云:椋材中車輞。八月、九月採木,曬乾。(唐本先附)

白話文:

椋子木味甘鹹,性平,無毒。能治療骨折,消除瘀血,滋養血液,安胎止痛,促進傷口癒合。

據唐代的注釋記載:椋子樹的葉子像柿葉,兩片葉子大小相近。果實小而圓,像牛李子般大小,生時青色,成熟時黑色。其木材堅硬沉重,煮沸後汁液呈紅色。《爾雅》中記載:椋樹就是來樹。郭璞注釋說:椋樹的木材適合製作車輪的邊緣。在八月、九月採集樹木,曬乾後使用。

5. 每始王木

味苦,平,無毒。主傷折跌筋骨,生肌破血止痛。酒、水煮濃汁飲之。生資州山谷。

唐本注云:藤生,繞樹木上生,葉似蘿摩葉。二月、八月採。(唐本先附)

四十五種陳藏器余

白話文:

每始王木味苦,性平,沒有毒性。能治療跌打損傷、骨折、筋骨損傷,促進肌肉再生、活血化瘀、止痛。用酒或水煎煮濃縮後飲用。它生長在資州的山谷中。

據唐代本草書記載:它是藤本植物,纏繞在樹木上生長,葉子像蘿摩葉。 二月和八月採收。

6. 必慄香

味辛,溫,無毒。主鬼氣。煮服之。並燒為香,殺蟲魚。葉搗碎置上流,魚悉暴鰓。一名化木香,詹香也。葉如椿。生高山。堪為書軸,白魚不損書也。

海藥:主鬼疰心氣,斷一切惡氣。葉落水中,魚當暴死。

白話文:

必慄香味辛、性溫,無毒。能治療邪氣。可以煮來服用,也可以燒成香,能殺死蟲子和魚。將它的葉子搗碎,放入流水中,魚就會馬上翻白肚死掉。它也叫化木香或詹香,葉子像椿樹葉一樣,生長在高山上。可以做成書軸,用它做的書軸,即使在水中也不會損壞。

海藥方面:能治療因邪氣入侵引起的胸悶心悸,能消除一切不好的氣味。它的葉子掉到水中,魚就會立刻暴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