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三 (34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三 (34)

1. 五倍子

味苦、酸,平,無毒。療齒宣疳䘌,肺臟風毒流溢皮膚,作風濕癬瘡,瘙癢膿水,五痔下血不止,小兒面鼻疳瘡。一名文蛤。在處有。其子色青,大者如拳,內多蟲。一名百蟲倉。

圖經曰:五倍子,舊不著所出州土,云在處有之,今以蜀中者為勝。生膚木葉上,七月結實,無花。其木青黃色。其實青,至熟而黃。大者如拳,內多蟲。九月採子,曝乾。生津液最佳。

陳藏器序云:五倍子,治腸虛泄痢,熟湯服。博濟方:治風毒上攻眼,腫癢澀痛,不可忍者,或上下瞼眥赤爛,浮翳、瘀肉侵睛。神效驅風散:五倍子一兩,蔓荊子一兩半,同杵末。每服二錢,水二盞,銅、石器內煎及一盞澄滓,熱淋洗。留滓二服,又依前煎淋洗。大能明眼目,去澀癢。

經驗後方:治小兒吐不定。五倍子二個(一生一熟),甘草一握(用濕紙裹,炮過),同搗末。每服米泔調下半錢,立瘥。丹房鏡源:五倍子佐鉛。

衍義曰:五倍子,今染家亦用。口瘡,以末摻之,便可飲食。

白話文:

五倍子味苦酸,性平,無毒。可以治療牙齒疾病、小兒疳積、肺部風毒引起的皮膚病(如濕疹、癬瘡)、瘙癢流膿的皮膚病、五痔出血不止以及小兒面部、鼻部的疳瘡。它也叫文蛤,各地都有生長。五倍子果實呈青色,大的像拳頭一樣,裡面有很多蟲子,也叫百蟲倉。

古籍記載:五倍子過去沒記載產地,只說各地都有,但以四川產的最好。它生長在鹽膚木的葉子上,七月結果,沒有花。鹽膚木呈青黃色,果實最初是青色的,成熟後變黃,大的像拳頭,裡面有很多蟲子。九月採收果實,曬乾。五倍子最能生津止渴。

陳藏器記載:五倍子可以治療腸胃虛弱引起的泄瀉和痢疾,用熱水煎服。另有方劑:治療風毒侵犯眼睛,導致腫痛、瘙癢難忍,或眼瞼赤爛、有翳膜、瘀肉侵犯眼球的症狀。有效方劑:五倍子一兩,蔓荊子一兩半,研磨成粉。每次服用二錢,加水二碗,用銅或石器煎至一碗,去渣,趁熱洗眼。留下藥渣再煎煮一次,繼續洗眼。此方能明目,去除眼部澀癢。

經驗方劑:治療小兒嘔吐不止。用一個生五倍子和一個熟五倍子(各一個),甘草一把(用濕紙包好,炮製過),一起搗碎成粉。每次用米湯調服半錢,很快就能痊癒。丹房鏡源記載:五倍子可以與鉛作輔料使用。

此外,五倍子也常用於染色。患有口瘡,可以用五倍子粉末塗抹,就能正常飲食。

2. 伏牛花

味苦、甘,平,無毒。療久風濕痹,四肢拘攣,骨肉疼痛。作湯,主風眩頭痛,五痔下血。一名隔虎刺花。花黃色,生蜀地,所在皆有。三月採。

圖經曰:伏牛花,生蜀地,所在皆有,今唯益、蜀近郡有之,多生川澤中。葉青細,似黃柏葉而不光。莖赤有刺。花淡黃色,作穗,似杏花而小。三月採,陰乾。

白話文:

伏牛花味甘苦,性平,無毒。可以治療長期風濕痺痛、四肢拘攣、骨肉疼痛等症狀。煎湯服用,可以治療風眩頭痛和五痔出血。伏牛花又名隔虎刺花,花朵呈黃色,生長在蜀地,各地都有分佈。 三月採摘。

古籍記載:伏牛花生長在蜀地,各地都有,但現在主要分佈在益州、蜀郡及其周邊地區,多生長在川澤地帶。葉子青綠細小,像黃柏葉但沒有那麼光亮;莖是紅色的,帶刺;花朵淡黃色,呈穗狀,類似杏花但較小。 三月採摘,陰乾。

3. 天竺黃

味甘,寒,無毒。主小兒驚風,天吊,鎮心明目,去諸風熱,療金瘡,止血,滋養五臟。一名竹膏。人多燒諸骨及葛粉等雜之。按《臨海志》云:生天竺國,今諸竹內,往往得之。(今附)

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平,治中風痰壅,卒失音不語,小兒客忤及癇痰。此是南海邊竹內塵沙結成者耳。

衍義曰:天竹黃,自是竹內所生,如黃土著竹成片。涼心經,去風熱,作小兒藥尤宜,和緩故也。

白話文:

天竺黃味甘、性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風、癲癇、鎮靜安神、明目、去除風熱、治療刀傷、止血、滋養五臟。也稱作竹膏。許多人會將它與骨頭燒灰和葛粉等混合使用。《臨海志》記載:天竺黃產於天竺國,現在則常在竹子內部發現。

據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天竺黃性平,能治療中風、痰阻、突然失語、小兒驚厥及痰熱引起的抽搐。它是南海竹子內部塵沙凝聚而成的。

天竺黃生長在竹子內部,像黃土一樣成片附著在竹子上。它能清心經的熱,去除風熱,尤其適合用於小兒藥物,藥性溫和。

4. 密蒙花

味甘,平、微寒,無毒。主青盲膚翳,赤澀多眵淚,消目中赤脈,小兒麩豆及疳氣攻眼。生益州川穀。樹高丈餘。葉似冬青葉而厚,背色白有細毛。二月、三月採花。

圖經曰:密蒙花,生益州川穀,今蜀中州郡皆有之。木高丈餘。葉似冬青葉而厚,背白色有細毛,又似桔葉。花微紫色。二月、三月採花,曝乾用。此木類而在草部,不知何至於此。

雷公云:凡使,先揀令淨,用酒浸一宿,漉出候乾,卻拌蜜令潤,蒸從卯至酉出,曬乾。如此拌蒸三度,又卻曬乾用。每修事一兩,用酒八兩浸,待色變,用蜜半兩蒸為度。此元名小錦花。

衍義曰:密蒙花,利州路甚多。葉,冬亦不凋,然不似冬青。蓋柔而不光潔,不深綠,花細碎,數十房成一朵,冬生春開。此木也,今居草部,恐未盡。

白話文:

密蒙花味甘,性平微寒,沒有毒性。可以治療青盲、眼膜障翳、眼睛紅赤澀痛、眼屎多、以及小兒因飲食積滯引起的疳眼。密蒙花生長在益州和川穀地區。樹高約一丈多。葉子像冬青葉,但較厚,葉背白色,有細毛。 二、三月採集花朵。

古籍記載:密蒙花生長在益州和川穀地區,現在蜀地各郡縣都有。樹高約一丈多。葉子像冬青葉,但較厚,葉背白色有細毛,也像橘子葉。花呈淺紫色。二、三月採集花朵曬乾使用。這種植物屬於木本,卻被列在草部,原因不明。

雷公(古代藥物學家)說:使用密蒙花前,要先挑選乾淨,用酒浸泡一夜,瀝乾後晾乾,再拌上蜂蜜使其濕潤,從早晨卯時蒸到傍晚酉時取出,曬乾。如此拌、蒸三次,再曬乾使用。每用一兩的密蒙花,就用八兩酒浸泡,直到顏色改變,再用半兩蜂蜜蒸製。密蒙花原本叫做小錦花。

衍義(古代藥物學書籍)記載:利州路盛產密蒙花。它的葉子冬天也不凋謝,但不像冬青葉,葉子較柔軟,沒有光澤,顏色也不深綠;花朵細小,許多小花聚成一朵,冬天長出花苞,春天開花。這種植物屬於木本,卻被列在草部,可能分類不盡準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