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三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三 (8)

1. 吳茱萸

味辛,溫、大熱,有小毒。主溫中下氣,止痛,咳逆寒熱,除濕血痹,逐風邪,開腠理,去痰冷,腹內絞痛,諸冷實不消,中惡,心腹痛,逆氣,利五臟。

,殺三蟲。根白皮殺蟯蟲,治喉痹,咳逆,止泄注,食不消,女子經產余血,療白癬。一名⿸疒轉。生上谷川谷及冤句。九月九日採,陰乾。(蓼實為之使,惡丹參、硝石、白堊,畏紫石英。)

陶隱居云:《禮記》名藙,而俗中呼為蔱(音殺)子。當是不識,藙字似蔱字,仍以相傳。其根南行、東行者為勝。道家去三尸方亦用之。唐本注云:《爾雅·釋木》云:椒𦬣醜,梂。陸氏《草木疏》云:椒𦬣屬亦有𦬣名,陶誤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吳茱萸,味苦、辛,大熱,有毒。

能主心腹疾,積冷,心下結氣疰,心痛,治霍亂轉筋,胃中冷氣,吐瀉腹痛不可勝忍者可愈,療遍身𤸷痹,冷食不消,利大腸擁氣。削皮能療漆瘡,主中惡,腹中刺痛,下痢不禁,治寸白蟲。博雅云:𣐊𦬣欓越椒,茱萸也。𣐊(音考)孟詵云:茱萸,主心痛,下氣,除嘔逆,臟冷。

又皮止齒痛。又患風瘙癢痛者。取茱萸一升,清酒五升,和煮,取一升半去滓,以汁暖洗。中賊風口偏不能語者。取茱萸一升,清酒一升,和煮四、五沸。冷服之半升,日三服,得少汗瘥。謹按殺鬼疰氣。又開目者不堪食。又魚骨在人腹中刺痛。煮一盞汁服之止。又骨在肉中不出者,嚼封之,骨當爛出。

腳氣衝心,可和生薑汁飲之,甚良。日華子云:健脾,通關節,治霍亂,瀉痢,消痰,破症癖,逐風,治腹痛,腎氣,腳氣,水腫,下產後余血。又云茱萸葉,熱,無毒。治霍亂,下氣,止心腹痛,冷氣。內外腎釣痛,鹽研罯,神驗。干即又浸復罯,霍亂腳筋,和艾以醋湯拌罯,妙也。

陳藏器云:梂子根濃煮浸痔,有驗。燒末服亦主痔病。又《爾雅》云:櫟實,梂也。其子房生為梂。又赤爪草一名羊梂,一名鼠查球。此乃名同耳。梂似小楂而赤,人食之。生高原。

圖經曰:吳茱萸,生上谷川谷及冤句,今處處有之,江浙、蜀漢尤多。木高丈餘,皮青綠色。葉似椿而闊厚,紫色。三月開花紅紫色。七月、八月結實似椒子,嫩時微黃,至成熟則深紫。九月九日採,陰乾。《風土記》曰:俗尚九月九日謂為上九,茱萸到此日,氣烈熟色赤,可折其房以插頭,云辟惡氣御冬。又《續齊諧記》曰:汝南桓景,隨費長房學。

長房謂曰:九月九日汝家有災厄,宜令急去家,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上,登高飲菊花酒,此禍可消。景如言,舉家登高山,夕還見雞、犬、牛、羊一時暴死。長房聞之曰:此代之矣。故世人每至此日,登高飲酒,戴茱萸囊,由此耳。世傳茱萸氣好上,言其沖膈,不可為服食之藥也。

白話文:

吳茱萸,味道辛辣,性溫熱,而且藥性很強,帶有小毒。主要功效是溫暖中焦、往下疏導氣機、止痛、治療咳嗽氣逆、寒熱病症、去除濕氣造成的痺痛、驅逐風邪、打開毛孔、去除痰冷、腹部絞痛、各種寒冷實症導致的消化不良、中邪、心腹疼痛、氣逆、以及疏通五臟的機能。

吳茱萸的根部,可以殺滅體內寄生蟲。根的白色皮可以殺滅蟯蟲,治療喉嚨腫痛、咳嗽氣逆、止瀉、治療消化不良、婦女產後惡露不盡、以及治療白癬。它還有一個別名叫「轉」。這種植物生長在上谷的河流山谷以及冤句地區。通常在九月九日採收,然後陰乾。 (蓼實是它的藥引,它討厭丹參、硝石、白堊,畏懼紫石英。)

陶弘景說,《禮記》裡稱這種植物為「藙」,但是民間俗稱它為「蔱(音同殺)子」。這應該是因為不認識字,把「藙」字寫成了「蔱」字,就這樣以訛傳訛下來了。它的根如果向南或向東生長的,藥效會更好。道家在去除三尸的方劑中也會用到它。唐朝的註釋說,《爾雅·釋木》中說:「椒𦬣醜,梂」,陸璣的《草木疏》說:「椒𦬣也屬於有𦬣名的植物」,這是陶弘景搞錯了。臣禹錫等人仔細考證了《藥性論》,其中記載吳茱萸,味道苦、辛,藥性大熱,有毒。

它能夠治療心腹疾病、積寒、心下結氣造成的痞塊、心痛、治療霍亂導致的轉筋、胃中寒氣、嘔吐腹瀉不止、全身麻木痺痛、寒冷食物導致的消化不良、疏通大腸的壅塞之氣。削去皮後可以治療漆瘡,還可以治療中邪、腹中刺痛、腹瀉不止、以及治療寸白蟲。據《博雅》記載:「𣐊𦬣欓越椒,是茱萸的別名。」孟詵說:茱萸,主要治療心痛,往下疏導氣機,去除嘔逆,治療臟腑虛冷。

茱萸皮還可以止牙痛。如果患有風邪引起的瘙癢疼痛,可以用茱萸一升,清酒五升,一起煮,煮到剩下一升半,去除藥渣,用藥汁溫洗患處。如果中風導致口歪不能說話,可以用茱萸一升,清酒一升,一起煮四五次沸騰。冷卻後服用半升,一天三次,如果微微出汗,就能痊癒。吳茱萸可以殺滅鬼疰之氣。但是眼睛有問題的人不適合服用。如果魚骨卡在腹中引起刺痛,可以煮一碗藥汁服用,就能止痛。如果骨頭卡在肉裡出不來,可以嚼碎吳茱萸敷在傷口上,骨頭就會腐爛出來。

如果腳氣衝心,可以用吳茱萸和生薑汁一起服用,效果非常好。日華子說:吳茱萸可以健脾、疏通關節、治療霍亂、腹瀉、消除痰液、破除腫塊積聚、驅逐風邪、治療腹痛、腎氣疾病、腳氣、水腫、以及產後惡露不盡。吳茱萸的葉子,性熱,無毒。可以用來治療霍亂、疏導氣機、止心腹疼痛、寒冷之氣。對於內外腎絞痛,可以用鹽研磨後敷在患處,效果神奇。如果乾燥後再浸濕敷,效果會更好。如果腳筋因霍亂而抽筋,可以用吳茱萸和艾草用醋湯拌勻後敷在患處,效果很好。

陳藏器說:用梂子根濃煎後浸泡痔瘡,效果很好。把梂子根燒成灰末服用也能治療痔瘡。而且,《爾雅》說:「櫟實,梂也。」它的果實長在子房上,稱為梂。赤爪草又叫羊梂,又叫鼠查球。這些只是名字相同而已。梂像小楂,但是是紅色的,可以食用。生長在高原地區。

《圖經》記載:吳茱萸生長在上谷的河流山谷以及冤句地區,現在各地都有,江浙、蜀漢地區尤其多。樹木高達一丈多,樹皮是青綠色的。葉子像椿樹葉,但是更寬更厚,呈紫色。三月開花,花是紅紫色的。七八月結果,果實像花椒,嫩的時候是淡黃色的,成熟後是深紫色的。九月九日採收,然後陰乾。《風土記》說:民間習俗在九月九日稱為上九,吳茱萸在這一天,氣味濃烈,果實成熟呈紅色,可以折下它的果枝插在頭上,說是能辟除惡氣、抵禦寒冬。《續齊諧記》記載:汝南人桓景,跟隨費長房學習道術。

費長房對他說:九月九日你家會有災難,應該趕快離開家,每人做一個絳紅色的袋子裝上茱萸掛在手臂上,然後登上高處喝菊花酒,這樣災禍就可以消除。桓景按照他的話做了,全家都登上了高山,傍晚回家時,發現家裡的雞、狗、牛、羊都暴死了。費長房聽說後說:這些動物代替你們受災了。所以世人每到這一天,都會登高飲酒,佩戴茱萸囊,就是由此而來的。民間傳說茱萸的氣往上走,容易刺激到胸膈,所以不適合當作長期服用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