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三 (7)

1. 竹葉

傷寒類要:治交接勞復,卵腫,腹中絞痛,便欲死。刮竹皮一升,以水三升,煮五沸,絞去滓。頓服。《梅師方》同。子母秘錄:治胎動,取甘竹根煮汁服。又方安胎,取竹瀝服之。又方:治妊娠八月、九月,若墮樹或牛馬驚傷,得心痛。青竹茹五兩切,以酒一升,煎取五合頓服。

不瘥,再服之。又方:小兒癇。刮青竹茹三兩,醋三升,煎一升去滓,服一合。兼治小兒口噤體熱病。又方:小兒頭瘡,耳上生瘡。竹葉燒末和豬脂塗上。又以雞子白敷之亦妙。產書:治妊娠誤有失墜,忽推築著疼痛。新青竹茹二合,以好酒一升,煮茹三、五沸,分作三度服。

產寶:治妊娠因夫所動,困絕。以竹瀝飲一升,立愈。又方:治產後血氣,暴虛汗出。淡竹瀝三合,微暖服之,須臾再服。楊氏產乳:療瘡疥。燒竹葉為末,以雞子白和之塗上,不過三、四次,立瘥。又方:妊娠苦煩,此子煩故也。竹瀝不限多少,細細服之。又方:療胎動。

安胎方:甜竹根煮取濃汁飲之。姚和眾小孩夜後狂語。竹瀝每一歲兒連夜二合,服令盡之。李畋該聞集云:爆竹闢妖氣,鄰人有仲叟家為山魈所祟,擲瓦石,開戶牖,不自安。叟求禱之以佛經報謝,而妖祟彌盛。畋謂其叟曰:翁旦夜於庭落中,若除夕爆竹數十竿。叟然其言,爆竹至曉,寂然安帖,遂止。

別說云:謹按舊稱竹實,鸞鳳所食。今近道竹間,時見開花,小白如棗花,亦結實如小麥子,無氣味而澀。江浙人號為竹米,以為荒年之兆,及其竹即死,信非鸞鳳之所食也。近有江南余千人來言:彼有竹實,大如雞子,竹葉層層包裹,味甘勝蜜,食之令人心膈清涼。生深竹林茂盛蒙密處。

頃因得之,但日以汁枯乾而味尚存爾。因知鸞鳳之食必非常食物也。

衍義曰:竹葉,凡諸竹與筍,性皆微寒,故知葉其用一致。《本經》不言筍及苦竹性,若取瀝作油,亦不必強擇也。張仲景竹葉湯,用淡竹,筍難化,不益脾。鄰家一小兒,方二歲,偶失照管壯熱、喘粗、不食、多睡、仰頭、呻吟、微嘔逆、瞑目、多驚,凡三、五日,醫作慢驚治之;治不對病,不愈。忽然其母誤將有巴豆食藥作驚藥,化五丸如麻子大,灌之。

良久,大吐。有物噎於喉中,乳媼以指摘出之,約長三寸,粗如小指,乃三日前臨階曝者干箭筍。是夜諸證皆定,次日但以和氣藥調治,遂安。其難化也如此《經》曰:問而知之者謂之工。小兒不能問,故為難治,醫者當審慎也。

白話文:

竹葉

**傷寒類要:**治療性交後過度勞累引起的復發疾病,導致陰囊腫脹、腹部劇烈絞痛,痛到幾乎要死的地步。用一升刮下來的竹皮,加入三升水煮五次沸騰,濾掉渣滓,一次全部喝下。《梅師方》也有相同記載。《子母秘錄》:治療胎動不安,取甘竹的根煮汁服用。另外,有個安胎的方子,是服用竹瀝。還有個方子:治療懷孕八、九個月,因為從樹上摔下來或被牛馬驚嚇而導致的心痛。取五兩切碎的青竹茹,加入一升酒煎煮,取五合一次喝下。如果沒好轉,再喝一次。還有個方子:治療小兒癲癇。取三兩刮下來的青竹茹,用三升醋煎煮成一升,濾掉渣滓,服用一合。這個方子也能治療小兒口緊閉、身體發熱的疾病。還有個方子:治療小兒頭瘡、耳朵上長瘡。將竹葉燒成灰,和豬油混合塗在患處。也可以用雞蛋清塗抹,效果也很好。《產書》:治療懷孕期間不小心摔倒或碰撞導致的疼痛。用二合新鮮的青竹茹,加入一升好酒煮三到五次沸騰,分成三次服用。《產寶》:治療懷孕時因為丈夫的行為而導致的昏厥。喝一升竹瀝,立刻就好。還有個方子:治療產後氣血虛弱、大量出汗。取三合淡竹瀝,稍微加熱後服用,過一會兒再服一次。《楊氏產乳》:治療瘡疥。將竹葉燒成灰,和雞蛋清混合塗在患處,塗抹三四次就好。還有個方子:懷孕期間感到煩躁,這是因為胎兒煩躁的緣故。可以不限量地慢慢服用竹瀝。還有個方子:治療胎動不安。

**安胎方:**用甜竹的根煮成濃汁飲用。姚和眾治療小孩子晚上說胡話。每個一歲的孩子,每晚服用二合竹瀝,直到服完。李畋的《該聞集》記載:燃放爆竹可以驅除妖氣。鄰居仲叟家被山魈作祟,扔瓦片、敲門窗,無法安寧。仲叟求神拜佛也沒用,妖祟反而更猖獗。李畋對仲叟說:「你可以在除夕夜在院子裡燃放幾十竿爆竹。」仲叟照做,從晚上放到天亮,家裡就安靜下來,不再有怪事發生。

**別說云:**仔細考察,古代說竹實是鳳凰吃的。現在在竹子旁邊,偶爾可以看到竹子開花,白色的小花像棗花,也會結出像小麥子一樣的果實,沒有氣味,吃起來很澀。江浙一帶的人稱之為竹米,認為是荒年的徵兆,而且竹子結了果實就會死去,所以肯定不是鳳凰吃的。最近有江南余千人說:他們那裡有竹實,像雞蛋一樣大,被竹葉一層層包裹著,味道比蜂蜜還甜,吃了讓人感到心胸清涼。這種竹實生長在深山茂密的竹林裡。因為運送過程中水分蒸發,所以吃到的只剩下乾乾的,味道還在。由此可知鳳凰吃的肯定不是普通的食物。

**衍義曰:**竹葉,各種竹子和竹筍,性質都稍微偏寒,所以竹葉的功效都是一樣的。《本經》沒有說竹筍和苦竹的性質,如果要取汁做油,也不必強求一定要選哪種竹子。張仲景的竹葉湯,用的是淡竹,竹筍不容易消化,對脾胃不好。鄰居家有個兩歲的小孩,因為大人沒注意,突然發高燒、喘氣急促、不吃飯、嗜睡、頭往後仰、呻吟、輕微嘔吐、閉著眼睛、經常驚嚇,持續了三五天。醫生當作慢驚風來治療,但沒對症,沒有好轉。後來孩子的母親不小心把有巴豆的藥當作驚風藥給孩子吃了,化了五丸像麻子那麼大的藥丸灌給孩子。過了一會兒,孩子大吐。有東西噎在喉嚨裡,乳母用手指挖出來,大約三寸長,像小手指一樣粗,是三天前放在台階上曬乾的箭筍。當天晚上,孩子的所有症狀都消失了。第二天用調和脾胃的藥調理,就痊癒了。可見竹筍是多麼難消化。《經》說:通過詢問就能了解病情,這才是好醫生。小孩子不能說話,所以很難治療,醫生應該更加謹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