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三 (5)

1. 竹葉

䈽(音謹)竹葉。味苦,平、大寒,無毒。主咳逆上氣,溢筋,急惡瘍,殺小蟲,除煩熱,風痙,喉痹,嘔吐。

,作湯,益氣止渴,補虛下氣,消毒。汁主風痓。

,通神明,輕身益氣。生益州。

淡竹葉,味辛,平,大寒。主胸中痰熱,咳逆上氣。

,大寒。療暴中風,風痹,胸中大熱,止煩悶。

皮茹,微寒。主嘔啘,溫氣,寒熱,吐血,崩中,溢筋。

苦竹葉及瀝,療口瘡,目痛,明目,利九竅。

竹筍(蜀本作諸筍。),味甘,無毒。主消渴,利水道,益氣。可久食。

陶隱居云:竹類甚多,此前一條云:是䈽竹,次用淡、苦爾。又一種薄殼者,名甘竹葉,最勝。又有實中竹、篁竹,並以筍為佳,於藥無用。凡取竹瀝,唯用淡、苦、䈽竹爾。竹實出藍田?舀而無實,而頃來斑斑有實,狀如小麥,堪可為飯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苦竹筍,主不睡,去面目並舌上熱黃,消渴,明目,解酒毒,除熱氣,健人。諸筍皆發冷血及氣。

淡竹根煮取汁,主丹石發熱渴,除煩熱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淡竹葉,味甘,無毒。主吐血,熱毒風,壓丹石毒,止消渴。竹燒瀝治卒中風,失音不語,苦者治眼赤。又云青竹茹,使,味甘。能止肺痿唾血,鼻衄,治五痔,日華子云:淡竹並根,味甘,冷,無毒。消痰,治熱狂煩悶,中風失音不語,壯熱頭痛,頭風並懷妊人頭旋倒地,止驚悸,溫疫迷悶,小兒驚癇天吊。莖葉同用。

又云苦竹,味苦,冷,無毒。治不睡,止消渴,解酒毒,除煩熱,發汗,治中風失音。作瀝功用與淡竹同。孟詵云:筍,寒。主逆氣,除煩熱,動氣發冷症,不可多食。越有蘆及箭筍,新者稍可食,陳者不可食。其淡竹及中母筍雖美,然發背悶腳氣。又云慈竹瀝療熱風。和食飲服之,良,蜀本圖經云:竹節間黃白者,味甘。

名竹黃。尤制石藥毒發熱。

圖經曰:䈽竹、淡竹、苦竹,《本經》並不載所出州土,今處處有之。竹之類甚多,而入藥者唯此三種,人多不能盡別。謹按《竹譜》䈽字音斤,其竹堅而促節,體圓而質勁,皮白如霜,大者宜刺船,細者可為笛。苦竹有白有紫。甘竹似篁而茂,即淡竹也。然今之刺船者多用桂竹。

作笛者有一種,亦不名䈽竹。苦竹亦有二種:一種出江西及閩中,本極粗大,筍味殊苦,不可啖:一種出江浙,近地亦時有,肉厚而葉長闊,筍微有苦味,俗呼甜苦筍,食品所最貴者,亦不聞入藥用。淡竹肉薄,節間有粉,南人以燒竹瀝者,醫家只用此一品,與《竹譜》所說大同而小異也。

竹實今不復用,亦稀有之。

陳藏器序:久渴心煩服竹瀝。食療淡竹上,甘竹次。主咳逆,消渴,痰飲,喉痹,鬼疰,惡氣,殺小蟲,除煩熱。苦竹葉,主口瘡,目熱,喑啞。苦竹茹,主下熱壅。苦竹根,細銼一斤,水五升,煮取汁一升。分三服,大下心肺五臟熱毒氣。苦筍不發痰,淡竹瀝大寒。主中風,大熱,煩悶,勞復。

白話文:

竹葉

竹子的葉子,味道苦,性平,偏寒涼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咳嗽氣逆、筋脈抽搐、皮膚急症化膿、殺死小蟲、消除煩躁發熱、風邪引起的抽搐、咽喉腫痛、嘔吐等症狀。

竹子的根部,煮成湯服用,可以補氣止渴、補虛氣、降氣、解毒。竹根的汁液主要治療風邪引起的抽搐。

竹子的果實,可以使人精神清明、身體輕盈、增強體力。主要產於益州。

淡竹葉,味道辛,性平,偏寒涼。主要治療胸腔內有痰熱、咳嗽氣逆等症狀。

竹子的汁液,性大寒。主要治療突然中風、風濕引起的麻痹、胸腔內極度燥熱、止煩躁。

竹子的皮層,性微寒。主要治療嘔吐、腹脹、寒熱、吐血、婦女崩漏、筋脈抽搐等症狀。

苦竹的葉子和汁液,可以治療口瘡、眼睛疼痛、使視力清晰、疏通身體的各種孔竅。

竹筍(有些版本寫作諸筍),味道甘甜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口渴、促進水分代謝、增強體力。可以長期食用。

陶隱居說:竹子的種類很多,前面說的是䈽竹,其次是淡竹和苦竹。還有一種外殼較薄的,名叫甘竹葉,藥效最好。還有實心竹和篁竹,都以竹筍為佳,但藥用價值不高。凡是提取竹汁,只能用淡竹、苦竹、䈽竹。竹實產於藍田,以前不常有,但最近開始出現,形狀像小麥,可以食用。現在根據陳藏器的本草記載,苦竹筍可以治療失眠、去除臉部和舌頭的熱黃、治療口渴、使視力清晰、解酒毒、消除熱氣、使人健康。各種竹筍都會使人體產生冷血和氣。

淡竹根煮汁,可以治療因服用丹石引起的發熱口渴、消除煩躁發熱。臣禹錫等根據藥性論記載,淡竹葉,味道甘甜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吐血、熱毒風邪、壓制丹石毒、止口渴。竹子燒出來的汁液可以治療突然中風、失音不能說話,苦竹汁液可以治療眼睛紅腫。又說青竹皮層,味道甘甜,可以止肺虛咳嗽吐血、流鼻血、治療痔瘡。日華子說淡竹和根,味道甘甜,性寒涼,沒有毒性。可以化痰、治療熱病引起的煩躁、中風失音、高熱頭痛、頭風,以及孕婦頭暈倒地、止驚悸、溫病引起的昏迷、小兒驚癇等症狀。竹子的莖和葉都可以使用。

又說苦竹,味道苦,性寒涼,沒有毒性。治療失眠、止口渴、解酒毒、消除煩躁發熱、發汗、治療中風失音。製作成汁液的功效和淡竹相同。孟詵說竹筍,性寒涼。主要治療氣逆、消除煩躁發熱、引發冷氣病,不能多吃。越地有蘆筍和箭筍,新鮮的可以少量食用,陳舊的就不能吃。淡竹和中母筍雖然味道鮮美,但會引發背部疼痛和腳氣病。又說慈竹汁液可以治療熱風病,和食物一起服用,效果好。蜀本圖經說,竹節間黃白色的,味道甘甜,名叫竹黃。尤其可以壓制石藥毒性引起的發熱。

圖經說:䈽竹、淡竹、苦竹,《本經》沒有記載產地,現在到處都有。竹子的種類很多,但是能入藥的只有這三種,很多人不能完全分辨。根據《竹譜》記載,䈽字讀音斤,這種竹子堅硬、竹節短,竹身圓且質地堅硬,外皮白如霜,大的可以用來做船,小的可以用來做笛子。苦竹有白色和紫色兩種。甘竹像篁竹,很茂盛,也就是淡竹。但是現在用來做船的,大多使用桂竹。做笛子的竹子,也不是䈽竹。苦竹也有兩種:一種產於江西和閩中,竹子非常粗大,竹筍味道很苦,不能吃。一種產於江浙,靠近江浙一帶也有,肉厚葉子長而寬,竹筍微苦,俗稱甜苦筍,是最好的食用筍,但沒聽說可以入藥。淡竹肉薄,竹節間有白粉,南方人用來燒竹汁,醫家只用這一種,和《竹譜》說的差不多,但是也有一些差異。

竹子的果實現在不使用了,也很少見。

陳藏器序說:長久口渴心煩,可以服用竹汁。食用方面淡竹為上,甘竹次之。主要治療咳嗽氣逆、口渴、痰飲、咽喉腫痛、鬼疰病、惡氣、殺死小蟲、消除煩躁發熱。苦竹葉可以治療口瘡、眼睛發熱、失音。苦竹皮層可以治療下焦熱毒壅積。苦竹根,細切一斤,用水五升煮成一升,分三次服用,可以清泄心肺五臟的熱毒。苦竹筍不會產生痰,淡竹汁液非常寒涼,主要治療中風、高熱、煩躁、病後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