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一 (12)
卷第一 (12)
1. 序例下
茅根,(寒)
䗪蟲,(寒)
虻蟲,(微寒)
水蛭,(平,微寒)
蜚蠊,(寒)
臣禹錫等謹按:《蜀本》:
天南星
《藥對》:
鮑魚,(溫。主踒跌。)
飴糖,(微溫。去血病。臣)
神屋,(平。主血。)
菴䕡子,(微寒。主臟血,身中有毒,臣)
芍藥,(微寒。主逐賊血。)
鹿茸,(溫。主血流在腹。臣)
車前子,(寒。主瘀血痛。)
牡丹,(微寒。主除留血。使)
射干,(微溫。主除留血、老血。使)
藕汁,(寒。主消血。)
天名精,地菘是也。(寒)
火灼
柏白皮,(微寒)
生胡麻,(平)
鹽,(寒。)(臣禹錫等謹按:食鹽,溫。光明鹽,平。綠鹽,平。大鹽,寒。戎鹽,寒。並無主火灼之文,不知此果何鹽也。)
豆醬,(寒)
井底泥,(寒)
醋,(溫)
黃芩,(平,大寒)
牛膝,(平)
梔子,(寒,大寒)
癰疽
絡石,(溫,微寒)
黃耆,(微溫)
白蘞,(平,微寒)
烏喙,(微溫)
通草,(平)
敗醬,(平,微寒)
白芨,(平,微寒)
大黃,(寒,大寒)
半夏,(平,生微寒熟溫)
玄參,(微寒)
薔蘼,(微寒)
鹿角,(溫,微溫)
蝦蟆,(寒)
土蜂子,(平)
伏龍肝,(微溫)
甘蕉根,(大寒)
臣禹錫等謹按《藥對》:
礪石,(火燒於苦酒中焠,杵破,醋和貼之,即消。)
烏賊魚骨,(微溫。臣)
鹿茸,(溫。臣)
升麻,(微寒。貼諸毒。君)
赤小豆,(平。主貼腫易消。臣)
側子,(大熱。主癰腫。)
惡瘡
雄黃,(平,寒,大溫)
雌黃,(平,大寒)
粉錫,(寒)
石硫黃,(溫,大熱)
礬石,(寒)
松脂,(溫)
蛇床子,(平)
地榆,(微寒)
水銀,(寒)
蛇銜,(微寒)
白蘞,(平,微寒)
漏蘆,(寒,大寒)
柏木,(寒)
占斯,(溫)
雚菌,(平,微溫)
莽草,(溫)
青葙子,(微寒)
白芨,(平、微寒)
楝實,(寒)
及己,(平)
狼跋,(寒)
桐葉,(寒)
虎骨,(平)
豬肚,(微溫)
䕡茹,(寒,微寒)
藜蘆,(寒,微寒)
石灰,(溫)
貍骨,(溫)
鐵漿,(平)
臣禹錫等謹按《蜀本》:
野駝脂
《藥對》:
苦參,(寒。主諸惡瘡軟癤。君)
白石脂,(平。主疽痔惡瘡。臣)
蘩蔞,(平。主積年惡瘡。臣)
藁本,(溫。臣)
菖蒲,(溫。主風瘙。君)
艾葉,(微溫。苦酒煎,主除癬及下部瘡。臣)
槲皮,(平。臣)
葵根,(寒。君)
柳華,(寒。主馬疥惡瘡,煮洗立瘥。使)
五加皮,(微寒。主疽瘡。使)
梓葉,(微寒。使)
苧根,(寒。主小兒赤丹。使)
谷葉,(平。洗之令生肉。臣)
篇竹,(平。主浸淫疥惡瘡。使)
天麻,(平。臣)
孔公孽,(溫。主男女陰蝕瘡。臣)
紫草,(寒。主小兒面上瘡。使)
馬鞭草,(平。主下部瘡。臣)
白話文:
茅根,性寒。
䗪蟲,性寒。
虻蟲,性微寒。
水蛭,性平,又帶一點微寒。
蜚蠊,性寒。
(臣禹錫等人謹慎考查《蜀本草》的記載:)
天南星
(《藥對》的記載:)
鮑魚,性溫。主要治療跌打損傷。
飴糖,性微溫。可以去除血病。(臣藥)
神屋,性平。主要治療血症。
菴䕡子,性微寒。主要治療臟腑血病,身體有毒。(臣藥)
芍藥,性微寒。主要作用是驅逐體內的瘀血。
鹿茸,性溫。主要治療血積聚在腹部。(臣藥)
車前子,性寒。主要治療瘀血疼痛。
牡丹,性微寒。主要作用是清除體內殘留的血。(使藥)
射干,性微溫。主要作用是清除體內殘留的血和舊血。(使藥)
藕汁,性寒。主要作用是消除瘀血。
天名精,就是地菘,性寒。
火灼(被火燙傷)
柏樹的白皮,性微寒。
生胡麻,性平。
鹽,性寒。(臣禹錫等人謹慎考查:食用鹽,性溫;光明鹽,性平;綠鹽,性平;大鹽,性寒;戎鹽,性寒。這些鹽的藥性描述中,並沒有提到治療火傷的,不知道這裡說的是哪種鹽。)
豆醬,性寒。
井底泥,性寒。
醋,性溫。
黃芩,性平,又帶有大寒之性。
牛膝,性平。
梔子,性寒,又帶有大寒之性。
癰疽(皮膚上的惡性腫瘡)
絡石,性溫,又帶一點微寒。
黃耆,性微溫。
白蘞,性平,又帶一點微寒。
烏喙,性微溫。
通草,性平。
敗醬,性平,又帶一點微寒。
白芨,性平,又帶一點微寒。
大黃,性寒,又帶有大寒之性。
半夏,性平,生的時候性微寒,煮熟後性溫。
玄參,性微寒。
薔蘼,性微寒。
鹿角,性溫,又帶一點微溫。
蝦蟆,性寒。
土蜂子,性平。
伏龍肝,性微溫。
甘蕉根,性大寒。
(臣禹錫等人謹慎考查《藥對》的記載:)
礪石,用火燒紅後,在苦酒中淬火,再搗碎,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,腫塊就會消散。
烏賊魚骨,性微溫。(臣藥)
鹿茸,性溫。(臣藥)
升麻,性微寒。外敷可以解各種毒。(君藥)
赤小豆,性平。主要用來外敷腫脹,可以幫助消腫。(臣藥)
側子,性大熱。主要治療癰腫。
惡瘡(惡性潰瘍)
雄黃,性平、寒、又帶有大溫之性。
雌黃,性平,又帶有大寒之性。
粉錫,性寒。
石硫黃,性溫,又帶有大熱之性。
礬石,性寒。
松脂,性溫。
蛇床子,性平。
地榆,性微寒。
水銀,性寒。
蛇銜,性微寒。
白蘞,性平,又帶一點微寒。
漏蘆,性寒,又帶有大寒之性。
柏木,性寒。
占斯,性溫。
雚菌,性平,又帶一點微溫。
莽草,性溫。
青葙子,性微寒。
白芨,性平,又帶一點微寒。
楝實,性寒。
及己,性平。
狼跋,性寒。
桐葉,性寒。
虎骨,性平。
豬肚,性微溫。
䕡茹,性寒,又帶一點微寒。
藜蘆,性寒,又帶一點微寒。
石灰,性溫。
貍骨,性溫。
鐵漿,性平。
(臣禹錫等人謹慎考查《蜀本草》的記載:)
野駝脂
(《藥對》的記載:)
苦參,性寒。主要治療各種惡瘡和軟癤。(君藥)
白石脂,性平。主要治療癰瘡、痔瘡等惡瘡。(臣藥)
蘩蔞,性平。主要治療多年不癒的惡瘡。(臣藥)
藁本,性溫。(臣藥)
菖蒲,性溫。主要治療皮膚瘙癢。(君藥)
艾葉,性微溫。用苦酒煎煮後,主要治療癬和下部瘡瘍。(臣藥)
槲皮,性平。(臣藥)
葵根,性寒。(君藥)
柳華,性寒。主要治療馬疥和惡瘡,煮水洗可以馬上痊癒。(使藥)
五加皮,性微寒。主要治療癰瘡。(使藥)
梓葉,性微寒。(使藥)
苧根,性寒。主要治療小兒丹毒。(使藥)
谷葉,性平。用來洗患處可以促進生肌。(臣藥)
篇竹,性平。主要治療浸淫瘡和疥瘡。(使藥)
天麻,性平。(臣藥)
孔公孽,性溫。主要治療男女陰部潰瘍。(臣藥)
紫草,性寒。主要治療小兒面部瘡瘍。(使藥)
馬鞭草,性平。主要治療下部瘡瘍。(臣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