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二 (40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二 (40)

1. 丁香

味辛,溫,無毒。主溫脾胃,止霍亂擁脹,風毒諸腫,齒疳䘌。能發諸香。其根部風熱毒腫。生交、廣、南蕃。二月、八月採。

今注按廣州送丁香圖,樹高丈餘,葉似櫟葉。花圓細,黃色,凌冬不凋。醫家所用,唯用根子如釘,長三、四分,紫色。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,俗呼為母丁香。可入心腹之藥爾。以舊本丁香根注中,有不入心腹之用六字,恐其根必是有毒,故云不入心腹也。又按陳藏器本草云:丁香於其母丁香,主變白,以生薑汁研,拔去白鬚塗孔中,即異常黑也。(今附)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:母丁香,擊之則順理而折兩向,療嘔逆甚驗。

藥性論云:丁香,臣。能主冷氣腹痛。日華子云:治口氣反胃,鬼疰蠱毒,及療腎氣、賁豚氣,陰痛,壯陽暖腰膝,治冷氣,殺酒毒,消痃癖,除冷勞。

圖經曰:丁香,出交、廣,南蕃,今唯廣州有之。木類桂,高丈餘,葉似櫟,凌冬不凋。花圓細,黃色。其子出枝,蕊上如釘子,長三、四分,紫色。其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,謂之母丁香。二、八月採子及根。又云:盛冬生花、子,至次年春採之。

海藥:按《山海經》云:生東海及崑崙國。二月、三月花開,紫白色,至七月方始成實,大者如巴豆,為之母丁香。小者實,為之丁香。主風疳䘌,骨槽勞臭,治氣,烏髭發,殺蟲,療五痔,辟惡去邪,治奶頭花,止五色毒痢,正氣,止心腹痛。樹皮亦能治齒痛。雷公云:凡使,有雄雌。

雄顆小,雌顆大,似檈棗核。方中多使雌,力大。膏煎中用雄,若欲使雄,須去疔蓋乳子,發人背癰也。聖惠方治桑蠍蜇人。用丁香末,蜜調塗之。千金方治乾霍亂,不吐不下方:丁香十四枚末,以沸湯一升和之。頓服,不瘥更作服。梅師方治乳頭裂破,搗丁香末敷之。又方治妒乳,乳癰。

取丁香搗末,水調方寸匕服。又方治崩中晝夜不止。取丁香二兩,以酒二升,取半分服。《外臺秘要》方同。簡要濟眾治傷寒咳噫不止及噦逆不定。丁香一兩,乾柿蒂一兩,焙乾,搗羅為散。每服一錢,煎人參湯下,無時服。

衍義曰:丁香,日華子云:治口氣。此正是御史所含之香。治胃寒及脾胃冷氣不和。有大者名母丁香,氣味尤佳。為末縫紗囊如小指,實末,納陰中,主陰冷病,中病便已。

白話文:

丁香味辛性溫,無毒。能溫暖脾胃,治療霍亂引起的腹脹,以及風毒引起的各種腫脹、牙齒疾病和小孩的頭皮病。它能散發香氣。丁香的根部可以治療風熱引起的腫脹。丁香產於交趾、廣州和南番等地,二月和八月採收。

據廣州送來的丁香圖顯示,丁香樹高約一丈多,葉子像櫟樹葉。花朵小而圓,顏色黃色,冬天也不會凋謝。醫家所用的是丁香的根部,形狀像釘子,長三、四分,顏色紫色。其中較粗大的,像山茱萸一樣大的,俗稱母丁香,可用於治療心腹疾病。舊本草書中記載丁香根部「不入心腹」,可能是因為擔心其根部有毒。陳藏器所著的本草書則記載,母丁香可以使頭髮變白,方法是用生薑汁研磨,然後將白髮拔掉,塗抹在毛孔中,頭髮就會變黑。

《藥性論》記載:丁香能治療腹部冷痛。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丁香能治療口臭、反胃、鬼怪邪祟、蠱毒,以及腎虛、呃逆、陰部疼痛,還有壯陽、溫暖腰膝、治療寒邪、解酒毒、消除腹部腫塊、治療勞倦等功效。

《圖經本草》記載:丁香產於交趾、廣州和南番等地,現在只有廣州有。丁香樹木像桂樹,高約一丈多,葉子像櫟樹葉,冬天也不會凋謝。花朵小而圓,顏色黃色。果實長在枝條上,花蕊部分像釘子一樣,長三、四分,顏色紫色。其中較粗大的,像山茱萸一樣大的,叫做母丁香。二月和八月採收果實和根部。也有記載說,丁香在冬天開花結果,到第二年春天採收。

根據《山海經》記載:丁香生長在東海和崑崙國。二、三月開花,花色紫白,到七月才結果,大的像巴豆,叫做母丁香;小的果實,叫做丁香。丁香能治療風毒引起的牙齒疾病和小孩的頭皮病、骨頭疾病引起的臭味、調理氣血、使頭髮烏黑、殺蟲、治療痔瘡、辟邪、治療乳頭疾病、治療各種痢疾、調理正氣、止心腹疼痛。丁香樹皮還能治療牙痛。《雷公炮炙論》記載:丁香有雄雌之分,雄丁香顆粒小,雌丁香顆粒大,像棗核一樣。藥方中多用雌丁香,藥效更強。膏劑和煎劑中則使用雄丁香,但使用雄丁香時,必須去除頂端的乳狀突起,否則會引起背癰。

《聖惠方》記載用丁香粉末加蜂蜜調和,敷治桑螗蜂蜇傷。《千金方》記載用十四枚丁香研磨成粉末,用沸水沖服,治療乾霍亂(不吐不瀉型霍亂),若症狀未癒則重複服用。《梅師方》記載用丁香研磨成粉末敷治乳頭破裂,以及治療乳腺炎。《外台秘要》記載用丁香治療崩漏(月經量過多)。《簡要濟眾方》記載用丁香和柿蒂治療傷寒引起的咳嗽不止和呃逆不止。

《證類本草》記載:丁香,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其能治療口臭,這是古代官員口中含的香料。丁香能治療胃寒和脾胃虛寒。較大的丁香叫做母丁香,氣味更佳。將丁香磨成粉末,縫在小指大小的紗布袋中,放入陰道中,能治療女性陰寒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