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二 (39)
卷第十二 (39)
1. 木蘭
味苦,寒,無毒。主身大熱在皮膚中,去面熱赤皰酒皶,惡風癲疾,陰下癢濕,明耳目,療中風傷寒,及癰疽水腫,去臭氣。一名林蘭,一名杜蘭。皮似桂而香。生零陵山谷及太山。十二月採皮,陰乾。
陶隱居云:零陵諸處皆有。狀如楠樹,皮甚薄而味辛香。今益州有皮厚,狀如厚朴,而氣味為勝。今東人皆以山桂皮當之,亦相類。道家用合香亦好。唐本注云:木蘭似菌桂葉,其葉氣味辛香不及桂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樹高數仞,葉似菌桂葉,有三道縱紋,皮如板桂,有縱橫紋。今所在有。三月、四月採皮,陰乾。
圖經曰:木蘭,生零陵山谷及泰山,今湖、嶺、蜀、川諸州皆有之。木高數丈,葉似菌桂葉,亦有三道縱紋,皮如板桂,有縱橫紋,香味劣於桂。此與桂枝全別,而韶州所生,乃云與桂同是一種。取外皮為木蘭,中肉為桂心。蓋是桂中之一種耳。十一月、十二月採,陰乾用。
任昉《述異記》云:木蘭川,在潯陽江中,多木蘭。又七里洲中有魯班刻木蘭舟,至今在洲中。今詩家云木蘭舟,出於此。
外臺秘要:療面上皻䩅皯𪒟方:木蘭皮一斤,細切,以三年酢漿漬之百日,出,於日中曬搗末。漿水服方寸匕,日三。子母秘錄:療小兒重舌。木蘭皮一尺,廣四寸,削去粗皮,用醋一升漬取汁,注重舌上。
白話文:
木蘭
木蘭味苦、性寒,無毒。主治身體發熱、皮膚炎症、面部紅腫起泡、酒糟鼻、惡風、癲癇、陰部瘙癢潮濕、明目益智,治療中風、傷寒、癰疽水腫,去除臭氣。木蘭又名林蘭、杜蘭,樹皮類似桂樹,但氣味芬芳。生長在零陵山谷和泰山。十二月採收樹皮,陰乾備用。
據陶弘景記載:零陵各地都有木蘭,外形像楠樹,樹皮很薄,氣味辛香。益州的木蘭樹皮較厚,形似厚朴,但氣味更佳。現在東部地區的人們常以山桂皮代替木蘭皮,二者也比較相似。道家也常用它來製作合香。唐代本草注記載:木蘭葉片像菌桂葉,但其葉的辛香氣味不如桂樹。臣禹錫等據《蜀本圖經》記載:木蘭樹高數丈,葉片像菌桂葉,葉片上有三道縱紋,樹皮像板桂,有縱橫紋理,各地都有。三月、四月採收樹皮,陰乾備用。
《圖經》記載:木蘭生長在零陵山谷和泰山,現在湖廣、嶺南、蜀地、川地等州郡都有。樹高數丈,葉片像菌桂葉,也有三道縱紋,樹皮像板桂,有縱橫紋理,香味比桂樹差。木蘭與桂枝完全不同,但韶州所產的木蘭,據說與桂樹是同類。取其外皮為木蘭,中間的木質部分為桂心。大概是桂樹的一種。十一月、十二月採收,陰乾使用。
任昉《述異記》記載:木蘭川位於潯陽江中,盛產木蘭。七里洲上有魯班製作的木蘭舟,至今仍在洲中。現在詩文中所說的木蘭舟,就是由此而來。
《外臺秘要》記載治療面部瘡瘍的方劑:木蘭皮一斤,切碎,用三年陳醋浸泡一百天,取出曬乾研磨成粉。服用藥液,每次一寸匕,每日三次。
《子母秘錄》記載治療小兒舌繫帶的方劑:木蘭皮一尺,寬四寸,削去粗皮,用一升醋浸泡取汁,塗抹在舌繫帶上。
2. 蕤核
味甘,溫、微寒,無毒。主心腹邪結氣,明目,目赤,痛傷淚出,目腫眥爛,齆鼻,破心下結痰痞氣。久服輕身益氣,不飢。生函谷川谷及巴西。
陶隱居云:今從北方來,云出彭城間。形如烏豆大,圓而扁,有紋理,狀似胡桃桃核。今人皆合殼用為分兩,此乃應破取仁秤之。醫方唯以療眼。《仙經》以合守中丸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樹生,葉細似枸杞而狹長。花白,子附莖生,紫赤色,大如五味子。莖多細刺。
六月熟。今出雍州。五月、六月採,曬乾。藥性論云:蕤仁,使。一名曰堪。能治鼻衄。
圖經曰:蕤核,生函谷川谷及巴西,今河東亦有之。其木高五、七尺,莖間有刺。葉細似枸杞而尖長,花白,子紅紫色,附枝莖而生,類五味子。六月成熟,五月、六月採實,去核殼陰乾。古今方唯用治眼。劉禹錫《傳信方》所著法最奇。云:眼風淚癢,或生翳,或赤眥,一切皆主之。
宣州黃連搗篩末,蕤核仁去皮碾為膏,緣此性稍濕,末不得故耳。與黃連等分和合,取無蚛病干棗三枚,割頭少許留之去卻核,以二物滿填於中,卻取所割下棗頭,依前合定,以少綿裹之,唯薄綿為佳。以大茶碗量水半碗,於銀器中,文武火煎取一雞子以來,以綿濾,待冷點眼,萬萬不失。
前後試驗數十人皆應,今醫家亦多用得效,故附也。
雷公云:凡使,先湯浸去皮、尖,擘作兩片。用芒硝、木通草二味,和蕤仁同水煮一伏時後瀝出,去諸般藥取蕤仁,研成膏,任加減入藥中使。每修事四兩,用芒硝一兩,木通草七兩。陳藏器蕤子,生熟足睡不眠。
白話文:
蕤核味甘,性溫微寒,無毒。主要功效是治療心腹邪氣凝聚、眼睛昏花、眼睛紅腫疼痛流淚、眼睛腫脹眼角潰爛、鼻塞、胸腹脹滿痰氣阻塞等症狀。長期服用可以輕身益氣,且不感到飢餓。蕤核生長在函谷關、谷川和巴西等地。
陶弘景說:現在從北方來的蕤核,據說產自彭城附近。形狀像烏豆那麼大,圓而扁平,有紋理,外形像胡桃的核。現在人們都連殼一起稱量藥材重量,但應該去除外殼取仁來稱重。醫方只用它來治療眼睛疾病。《仙經》中用它來製作守中丸。臣禹錫等謹按《蜀本圖經》記載:蕤核是樹木的果實,葉子細小,像枸杞葉但較長。花是白色的,果實長在莖上,紫紅色,大小像五味子。莖上有許多細小的刺。
六月成熟。現在產於雍州。五月、六月採收,曬乾。 《藥性論》記載:蕤仁,別名堪,可以治療鼻出血。
《圖經》記載:蕤核生長在函谷關、谷川和巴西等地,現在河東地區也有。這種植物高五到七尺,莖上有刺。葉子細小,像枸杞葉但較尖長,花是白色的,果實紅紫色,長在枝莖上,類似五味子。六月成熟,五月、六月採收果實,去掉核殼陰乾。古今醫方都只用它來治療眼疾。劉禹錫《傳信方》記載的治療方法最為奇特,他說:眼風引起的眼淚瘙癢,或長眼翳,或眼睛紅腫眼角潰爛,所有這些病症,蕤核都能治療。
將宣州產的黃連搗碎過篩成粉末,將蕤核仁去皮研磨成膏(因為蕤核性稍濕,所以不能研磨成粉)。黃連粉末和蕤核仁膏等量混合,取三個沒有蟲蛀的乾棗,割開一小部分棗頭,去掉棗核,用黃連和蕤核膏填滿棗子,再蓋上割下的棗頭,用少許薄棉花包裹起來。用大茶碗量取半碗水,用銀器,文火武火交替煎煮,直到煎成雞蛋大小的量,用棉布過濾,待涼後滴入眼中,效果一定很好。
前後試驗數十人,都見效,現在很多醫生也都在使用,所以附錄於此。
雷敩說:使用蕤核時,先用熱水浸泡,去除外皮和尖端,掰成兩片。用芒硝、木通草兩種藥材,與蕤仁一起用水煮一伏時(古代時間單位),然後瀝出,去掉其他藥材,留下蕤仁,研磨成膏,可以根據需要增減用量。每次藥方用四兩蕤核,一兩芒硝,七兩木通草。陳藏器說,服用蕤子,無論生熟,都可治療失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