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二 (33)
卷第十二 (33)
1. 牡荊實
猶用荊葉,今之所有者云。崔元亮《集驗方》治腰腳蒸法:取荊葉不限多少,蒸令熟熱,置於甕中,其下著火溫之。以病人置於葉中,剩著葉蓋,須臾當汗出藥中旋旋吃飯,稍倦即止。便以綿衣蓋,避風,仍進蔥豉酒及豆酒並得,以瘥為度。又取此荊莖條截,於火上燒之,兩頭以器承取瀝汁飲之,主心悶煩熱,頭風旋目眩,心中漾漾欲吐,卒失音,小兒心熱驚癇,止消渴,除痰,令人不睡。
聖惠方:治濕瘑瘡方。用荊枝燒瀝塗之,效。外臺秘要頭風頭痛,取荊不限多少服。《集驗方》同。千金方:療九竅出血方,荊葉搗取汁,酒和服二合。又方:治心虛驚悸不定,羸瘦方:荊瀝二升,以火煎至一升六合,分服四合,日三夜一。《集驗方》同。千金翼治喉腫瘡方,取荊瀝稍稍咽之。
肘後方療目卒痛,燒荊木出黃汁敷之。又方姚氏,下赤白痢五、六年者。燒大荊如臂取瀝,服五、六合,即得瘥。又方蛇毒。荊葉袋盛,薄瘡腫上。深師方:療瘡方:荊木燒取汁敷之,瘥。姚和眾:小兒通耳方:取蟲食荊子中白粉,和油滴耳中,日再之。
白話文:
牡荊的果實,就和使用荊葉一樣,現在我們所說的牡荊就是這種。崔元亮的《集驗方》記載,治療腰腿濕熱的方法:取荊葉不拘多少,蒸熟加熱,放在甕中,甕底下用火加熱保持溫熱。讓病人坐在葉子中,然後用葉子覆蓋病人全身,不一會兒就會出汗。在藥氣中慢慢吃飯,感到疲倦就停止。接著用棉衣蓋住身體,避開風寒,然後喝蔥豉酒或豆酒都可以,直到痊癒為止。
另外,可以將牡荊的莖條截斷,在火上燒,用容器接住兩頭滴出的汁液飲用,可以治療心悶煩熱、頭風引起的頭暈目眩、心中想吐、突然失聲、小兒心熱驚癇,還能止渴、化痰、使人清醒不睡。
《聖惠方》記載,治療濕疹瘡的方子:用荊枝燒出的汁液塗抹,有效。《外臺秘要》記載,治療頭風頭痛,服用荊葉不拘多少。《集驗方》也有相同的記載。《千金方》記載,治療九竅出血的方子:將荊葉搗碎取汁,用酒調和服用二合。又有方子記載,治療心虛驚悸不安、身體消瘦的方子:用荊瀝二升,用火煎到一升六合,分四次服用,每天三次,晚上一次。《集驗方》也有相同的記載。《千金翼》記載,治療咽喉腫痛的方子:取荊瀝慢慢吞咽。
《肘後方》記載,治療眼睛突然疼痛,燒荊木取出黃色的汁液塗抹。《肘後方》裡姚氏的方子記載,治療下痢赤白痢五、六年的患者。燒如手臂粗的大荊,取汁服用五、六合,就能痊癒。《肘後方》還有一個方子記載,治療蛇毒:用荊葉裝在袋子裡,敷在腫起的瘡上。《深師方》記載,治療瘡的方子:燒荊木取汁塗抹,就能痊癒。姚和眾記載,治療小兒耳道不通的方子:取被蟲蛀過的荊子中的白色粉末,和油混合滴入耳中,每天兩次。
2. 蔓荊實
味苦、辛,微寒、平、溫,無毒。主筋骨間寒熱,濕痹拘攣,明目堅齒,利九竅,去白蟲、長蟲,主風頭痛,腦鳴,目淚出,益氣。久服輕身耐老,令人光澤,脂致(音雉)。小荊實亦等。(惡烏頭、石膏。)
陶隱居云:小荊即應是牡荊。牡荊子大於蔓荊子,而反呼為小荊,恐或以樹形為言,復不知蔓荊樹若高大爾。唐本注云:小荊實今人呼為牡荊子者是也。其蔓荊子大,故呼牡荊子為小荊實。亦等者。言其功用與蔓荊同也。蔓荊苗蔓生,故名蔓荊。生水濱。葉似杏葉而細,莖長丈餘。
花紅白色。今人誤以小荊為蔓荊,遂將蔓荊子為牡荊子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:今據陶,匪唯不別蔓荊,亦不知牡荊爾。以理推之,即蔓生者為蔓荊,作樹生者為牡荊。蔓生者大如梧子,樹生者細如麻子。則牡荊為小荊明矣。《圖經》云:蔓荊,蔓生水濱。苗莖蔓延。春因舊枝而生小葉,五月葉成如杏葉。
六月有花,淺紅色,蕊黃。九月有實,黑斑,大如梧子而虛輕。冬則葉凋。藥性論云:蔓荊子,臣。治賊風,能長髭發。日華子云:利關節,治赤眼,癇疾。注云:海鹽亦有大如豌豆,蒂有小輕軟蓋子。六、七、八月採。
圖經曰:蔓荊實,舊不載所出州土,今近京及秦、隴、明、越州多有之。苗莖高四尺,對節生枝。初春因舊枝而生葉類小楝,至夏盛茂。有花作穗淺紅色,蕊黃白色,花下有青萼。至秋結實,斑黑。如梧子許大而輕虛。八月、九月採。一說作蔓生,故名蔓荊。而今所有,並非蔓也。
唐本注長鬚發。雷公云:凡使,去蒂子下白膜一重,用酒浸一伏時後蒸,從巳至未,出曬乾用。
衍義曰:蔓荊實,諸家所解,蔓荊、牡荊紛糾不一。《經》既言蔓荊,明知是蔓生,即非高木也。既言牡荊,則自是木上生者。況《漢書·郊祀志》所言,以牡荊莖為幡竿。故知蔓荊即子大者是,又何疑焉。後條有欒荊,此即便是牡荊也。子青色,如茱萸,不合更立欒荊條。
故文中雲:本草不載,亦無別名,但有欒花,功用又別,斷無疑焉。注中妄稱石荊當之,其說轉見穿鑿。
白話文:
蔓荊實味苦辛,性微寒或溫和,無毒。主治筋骨寒熱疼痛、濕痺拘攣,能明目堅齒,通利九竅,驅除蛔蟲和長蟲,治療風頭痛、耳鳴、流淚,並能益氣。長期服用能輕身延年,使人容光煥發,皮膚潤澤。牡荊子功效與蔓荊實相同。蔓荊實與烏頭、石膏相克。
古籍記載,牡荊子比蔓荊子大,卻被稱為小荊實,可能是因為其樹形而得名。蔓荊植株蔓生,故名蔓荊,生長在水邊,葉子像杏葉但更細長,莖長達一丈多,花為紅白色。現在很多人將牡荊誤認為蔓荊,導致蔓荊子被稱為牡荊子。根據古籍記載,蔓生者為蔓荊,樹生者為牡荊。蔓荊子大如梧桐子,牡荊子細如麻子,因此牡荊為小荊實。蔓荊蔓生於水邊,春天在舊枝上長出小葉,五月長成像杏葉一樣的葉子,六月開花,淺紅色,花蕊黃色,九月結果,果實呈黑色帶斑點,大小如梧桐子,輕而虛。冬天葉子凋落。蔓荊子能治療賊風,促進鬍鬚頭髮生長,還能治療關節疼痛、紅眼病和癇疾。海邊產的蔓荊子也類似,果實大如豌豆,果蒂有輕軟的小蓋子,六到八月採收。
蔓荊生長於京畿地區及秦、隴、明、越等地。莖高四尺,枝條對生。初春在舊枝上長出像小楝樹葉一樣的葉子,夏天茂盛。花呈穗狀,淺紅色,花蕊黃白色,花下有青色的花萼。秋天結果,果實黑色帶斑點,大小如梧桐子,輕而虛,八月九月採收。有人說蔓荊是蔓生植物,因此得名,但現在所見的蔓荊並非都蔓生。
古籍記載,蔓荊子需去除果蒂下的白色薄膜,用酒浸泡一小時後蒸煮,從巳時到未時,曬乾後使用。
關於蔓荊實和牡荊實的區分,古籍記載有所混淆。《本經》中提到蔓荊,說明是蔓生植物,而非高大的樹木。牡荊則指樹木上生長的果實。《漢書·郊祀志》中記載用牡荊莖作幡竿,因此蔓荊指果實較大的,牡荊指果實較小的。文中提到欒荊,其實就是牡荊。其果實青色,如茱萸,不應另立欒荊條目。 因此,古籍中關於石荊的說法是錯誤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