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二 (32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二 (32)

1. 牡荊實

味苦,溫,無毒。主除骨間寒熱,通利胃氣,止咳逆,下氣。生河間、南陽、冤句山谷,或平壽、都鄉高岸上及田野中。八月、九月採實,陰乾。(得朮、柏實、青葙,共療頭風,防風為之使,惡石膏。)

陶隱居云:河間、冤句、平壽並在北,南陽在西。論蔓荊即應是今作杖捶之荊,而復非見。其子殊細,正如小麻子,色青黃。荊子實小大如此也。牡荊子及出北方,如烏豆大,正圓黑。仙術多用牡荊,今人都無識之者。李當之《藥錄》乃注溲疏下云:溲疏一名陽櫨,一名牡荊,一名空疏。

皮白中空,時有節。子似枸杞子,赤色,味甘、苦,冬月熟。俗仍無識者。當此實是真,非人籬域陽櫨也。按如此說,溲疏主療與牡荊都不同,其形類乖異,恐乖實理。而仙方用牡荊,云能通神見鬼,非唯其實,乃枝、葉並好。又云:有荊樹必枝枝相對,此是牡荊,有不對者,即非牡荊。

既為牡,則不應有子,如此並莫詳虛實,須更博訪及詳之爾。唐本注云:此即作棰杖荊是也。實細,黃色,莖勁作樹,不為蔓生,故稱之為牡,非無實之謂也。按《漢書·郊祀志》以牡荊莖為幡竿,此則明蔓不堪為竿。今所在皆有,此荊既非《本經》所載。按今生處,乃是蔓荊,將以附此條後,陶為誤矣。

《別錄》云:荊葉,味苦,平,無毒。主久痢霍亂轉筋,血淋,下部瘡濕䘌。薄腳,主腳氣腫滿。其根,味甘、苦,平,無毒。水煮服,主心風,頭風,肢體諸風,解肌發汗。有青、赤二種,以青者為佳。出《類聚方》今人相承,多以牡荊為蔓荊,此極誤也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荊木取莖截,於火上燒,以物承取瀝,飲之去心悶煩熱,頭風旋目眩,心頭漾漾欲吐,卒失音,小兒心熱驚癇,止消渴,除痰唾,令人不睡。

圖經曰:牡荊,生河間、南陽、冤句山谷,或平壽、都鄉高岸上及田野中。今眉州、蜀州及近京亦有之,此即作棰杖者,俗名黃荊是也。枝莖堅勁,作科不為蔓生,故稱牡。葉如篦麻,更疏瘦。花紅作穗。實細而黃,如麻子大,或云即小荊也。八月、九月採實,陰乾。此有青、赤二種,以青者為佳。

謹按陶隱居《登真隱訣》云:荊木之華、葉,通神見鬼精。注云:尋荊有三種。直云荊木,即是今可作棰杖者,葉香,亦有花、子,子不入藥。方術則用牡荊,牡荊子入藥,北方人略無識其木者。《六甲陰符》說:一名羊櫨,一名空疏。理白而中虛,斷植即生。今羊櫨斫植亦生,而花、實微細,藥家所用者。

天監三年,上將合神仙飯。奉敕論牡荊曰:荊,花白多子,子粗大。歷歷疏生,不過三、兩莖,多不能圓,或褊或異,或多似竹節,葉與余荊不殊。蜂多采牡荊,牡荊汁冷而甜。余荊被燒,則煙火氣苦。牡荊體慢汁實,煙火不入其中,主治心風第一。於時即遠近尋覓,遂不值。

白話文:

牡荊實味苦性溫,無毒。主要功效是去除骨骼中的寒熱,通利胃氣,止咳逆,降氣。生長在河間、南陽、冤句的山谷,或平壽、都鄉的高岸及田野中。八月、九月採收果實,陰乾。與白朮、柏實、青葙一起可以治療頭痛,防風是它的引導藥物,忌與石膏同用。

陶弘景說:河間、冤句、平壽都在北方,南陽在西方。文獻中記載的蔓荊,應該就是現在所說的杖捶用的荊條,但又不太一樣。它的果實非常細小,像小麻子一樣,顏色青黃。牡荊子的大小則各不相同,北方產的牡荊子,像烏豆那麼大,圓而黑色。道家仙術常用牡荊,現在的人都辨識不出。李當之的《藥錄》注解《神農本草經》時說:溲疏別名陽櫨、牡荊、空疏。

樹皮白色,中間空心,有節。果實像枸杞子,紅色,味甘苦,冬天成熟。民間還是沒有人認識它。這應該是真正的牡荊,而不是人們籬笆上種的陽櫨。如此看來,溲疏的療效及外形都與牡荊不同,恐怕是弄錯了。而道家秘方常用牡荊,說它能通神見鬼,不只是果實,枝葉都有效。又說:牡荊樹的枝條必定相對生長,若不是相對生長的,就不是牡荊。

既然稱為牡荊,就不應該有果實,這些說法真偽難辨,需要進一步考證。唐代本草注說:這就是做杖捶的荊條。果實細小,黃色,莖幹堅硬呈樹狀,不蔓生,所以稱為牡荊,並不是說它沒有果實。據《漢書·郊祀志》記載,用牡荊的莖做幡竿,這說明蔓荊不適合做幡竿。現在各地都有牡荊,但這與《本經》記載的不同。現在牡荊生長的地方,實際上是蔓荊,應將其附在蔓荊條目之後,陶弘景是弄錯了。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荊葉味苦性平,無毒。主治久痢、霍亂、轉筋、血淋、下部瘡濕疹、腳氣腫脹。其根味甘苦性平,無毒。水煮服用,主治心風、頭痛、肢體諸風,解表發汗。有青、赤兩種,青色者較佳。出自《類聚方》,今人多將牡荊誤認為蔓荊,這是很大的錯誤。現在根據陳藏器《本草》記載:將荊木莖切斷,放在火上燒,用器皿承接滴下來的汁液服用,可以治療心悶煩熱、頭痛頭暈、噁心嘔吐、突然失聲、小兒心熱驚癇、消渴、痰涎過多、失眠等症狀。

《圖經本草》說:牡荊生長在河間、南陽、冤句的山谷,或平壽、都鄉的高岸及田野中。現在眉州、蜀州和京城附近也有,這就是做杖捶用的荊條,俗稱黃荊。枝幹堅硬,分枝而不蔓生,所以稱為牡荊。葉子像蓖麻葉,但更稀疏瘦弱。花紅色,成穗狀。果實細小而黃色,像麻子那麼大,或說是小荊實。八月、九月採收果實,陰乾。有青、赤兩種,青色者較佳。

考證陶弘景《登真隱訣》記載:荊木的花、葉可以通神見鬼。注釋說:荊有三種。單說荊木,就是現在可以做杖捶的那種,葉子有香味,也有花和果實,但果實不入藥。道家方術所用的則是牡荊,牡荊子入藥,北方人幾乎沒人認識這種樹。《六甲陰符》說:牡荊又名羊櫨、空疏。樹皮白色而內部空心,砍斷後可以重新生長。現在羊櫨砍斷後也能重新生長,但花和果實都比較細小,是藥家所使用的。

天監三年,皇帝要製作仙家食物,奉旨考證牡荊:荊樹花白色,果實很多,果實粗大。稀疏地長出三、兩枝,很少能長成圓形,有的細瘦,有的形狀各異,有的像竹節一樣,葉子與其他荊樹無異。蜜蜂喜歡採集牡荊的花蜜,牡荊的汁液清涼而甘甜。其他荊樹被燒後,煙火氣味苦澀。牡荊汁液飽滿,煙火進不去,主治心風第一。當時到處尋找,卻沒有找到。

仍然使用荊葉代替。現在所有的荊樹都是如此。崔元亮《集驗方》治療腰腳濕熱的方法:取適量荊葉,蒸熟後放入甕中,下面用火溫熱。讓病人坐在葉子上,用葉子蓋好,不久就會出汗,然後吃飯,稍感疲倦就停止。用棉衣蓋好,避風,再喝蔥豉酒或豆酒,直到痊癒為止。又取荊莖切斷,放在火上燒,用器皿承接滴下來的汁液服用,可以治療心悶煩熱、頭痛頭暈、噁心嘔吐、突然失聲、小兒心熱驚癇、消渴、痰涎過多、失眠等症狀。

《聖惠方》治療濕瘡的方子:用荊枝燒出來的汁液塗抹,有效。《外臺秘要》治療頭痛的方子:取適量荊葉服用。《集驗方》相同。《千金方》治療九竅出血的方子:將荊葉搗爛取汁,用酒調和服用二合。又方:治療心虛驚悸、消瘦的方子:荊木汁液二升,用火煎至一升六合,分四次服用,每日三次,夜間一次。《集驗方》相同。《千金翼方》治療喉嚨腫痛的方子:將荊木汁液少量咽下。

《肘後方》治療眼睛突然疼痛的方子:燒荊木取黃色汁液敷在患處。又方:治療赤白痢五年六年的方子:燒大荊木取汁液,服用五、六合,即可痊癒。又方:治療蛇毒的方子:用荊葉裝在布袋裡,敷在腫痛處。《深師方》治療瘡瘍的方子:用荊木燒出來的汁液敷在患處,即可痊癒。姚和眾:治療小兒耳聾的方子:取蟲蛀荊子中的白色粉末,用油調和後滴入耳中,每日兩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