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二 (25)
卷第十二 (25)
1. 酸棗
二湯酸棗並生用,療不得眠,豈便以煮湯為熟乎?
雷公云:酸棗仁,凡使,採得後曬乾,取葉重拌酸棗仁蒸半日了,去尖皮了,任研用。食療酸棗,平。主寒熱結氣,安五臟,療不得眠。聖惠方治膽虛睡臥不安,心多驚悸。用酸棗仁一兩,炒令香熟,搗細為散。每服二錢,竹葉湯調下,不計時候服。又方治夜不眠睡。用酸棗仁半兩,炒黃研末,以酒三合浸汁,先以粳米三合煮作粥,臨熟下棗仁汁,更煮三、五沸。空心食之。
又方治骨蒸勞,心煩不得眠臥。用酸棗仁二兩,水二大盞,半研絞取汁,下米二合煮粥,候熟下地黃汁一合,更漸煮過。不計時候食之。外臺秘要療齒蟲腐爛,棘針二百枚即是棗樹棘朽落地者。以水二升,煎取一升含之,日四、五度,即瘥。又方療刺在仁肉中不出。酸棗仁核燒末,水服之,立便得出。
簡要濟眾治膽風毒氣,虛實不調,昏沉睡多。酸棗仁一兩生用,金挺臘茶二兩,以生薑汁塗,炙令微焦,搗羅為散。每服二錢,水七分,煎六分,無時溫服。
衍義曰:酸棗,微熱,《經》不言用仁,仍療不得眠。天下皆有之,但以土產宜與不宜。嵩陽子曰:酸棗縣,即滑之屬邑。其木高數丈,味酸,醫之所重。今市人賣者皆棘子,此說未盡。殊不知小則為棘,大則為酸棗,平地則易長,居崖塹則難生。故棘多生崖塹上,久不樵則成干,人方呼為酸棗,更不言棘,徒以世人之意如此,在物則曷若是也。其實一本。
以其不甚為世所須,及礙塞行路,故成大木者少,多為人樵去。然此物才及三尺,便開花結子,但窠小者氣味薄,木大者氣味厚,又有此別。今陝西臨潼山野所出者,亦好,亦土地所宜也,並可取仁。後有白棘條,乃是酸棗未長大時,枝上刺也。及至長成,其刺亦少,實亦大。
故棗取大木,刺取小窠也,亦不必強分別爾。
白話文:
酸棗的果實與種子同時使用,可以治療失眠,難道要煮熟後才使用嗎?
雷公說:酸棗仁,凡是要用時,採收後曬乾,取葉子和酸棗仁一起蒸半天,去掉外皮尖端後,研磨使用。食用酸棗,性質平和。主要治療寒熱引起的氣滯,能安定五臟,治療失眠。聖惠方記載治療膽虛導致睡眠不安,心悸驚慌。用酸棗仁一兩,炒香炒熟,搗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竹葉湯送服,不限時間服用。又有一個方子治療夜晚失眠。用酸棗仁半兩,炒黃後研成末,用酒三合浸泡取汁,先用粳米三合煮成粥,快煮好時加入棗仁汁,再煮三五滾。空腹食用。
還有一個方子治療骨蒸勞(類似現代的結核病),心煩無法入睡。用酸棗仁二兩,加入兩大碗水,稍微研磨擠出汁液,加入米二合煮粥,煮熟後加入地黃汁一合,再稍微煮一下。不限時間食用。外台秘要記載治療牙齒被蟲蛀爛,用棘針二百枚,也就是棗樹枯落地面的刺。用水二升煎煮成一升,含在嘴裡,每天四五次,就能痊癒。還有一個方子治療刺扎在肉裡拔不出來。把酸棗仁的核燒成灰,用水服用,馬上就能拔出來。
簡要濟眾記載治療膽風毒氣,虛實不調,昏沉嗜睡。用酸棗仁一兩生用,金挺臘茶二兩,用生薑汁塗抹,烤至微焦,搗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七分煎成六分,不限時間溫服。
衍義說:酸棗,性質微熱,《經》中沒有提到使用棗仁,卻能治療失眠。天下各地都有酸棗,但各地的土質適合與否有所不同。嵩陽子說:酸棗縣是滑州的附屬縣邑。那裡的酸棗樹高數丈,味道酸,是醫家所重視的。現在市面上賣的都是棘子的果實,這個說法並不全面。殊不知,小的就叫做棘,大的就叫做酸棗,長在平地容易生長,長在懸崖邊則難以生存。所以棘多生長在懸崖上,長時間不砍伐就會變成樹幹,人們就稱呼它為酸棗,不再稱呼為棘,只是世人的觀念如此,從事物本身來看,本質是一樣的。其實是同一種植物。
因為酸棗不怎麼被世人需要,加上阻礙道路,所以長成大樹的很少,多被人砍伐。然而這種植物才長到三尺高,就會開花結果,只是樹叢小的氣味淡薄,樹大的氣味濃郁,有這樣的差別。現在陝西臨潼山野所產的酸棗,也很好,也是當地土地所適合的,都可以取其棗仁使用。酸棗還沒長大時,枝上的刺叫做白棘條。等到長大後,刺就變少了,果實也變大。
所以取棗子要找大樹,取刺要找小叢的,也不必刻意去區分它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