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二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二 (24)

1. 榆皮

榆白皮熟嚼封之,瘥。備急方療身體暴腫滿。榆皮搗屑,隨多少雜米作粥食,小便利。子母秘錄:療妊娠胎死腹中,或母病欲下胎。榆白皮煮汁服二升。又方:小兒白禿瘡。搗榆白皮末,醋和塗之,蟲當出。楊氏產乳:療身體及頭悉生瘡。取榆白皮炒令黃,搗為散,以好苦酒和塗上。

又以綿裹覆上,蟲出即瘥。嵇叔夜《養生論》云:榆令人瞑。別說云:謹按榆白皮焙乾為末,婦人妊娠臨月,日三服方寸匕。令產極易,產下兒身尚皆塗之,信其驗也。又濕搗治如糊,用黏瓦石極有力,京東西北人,以石為碓觜,每用此以膠之。

衍義曰:榆皮,今初春先生莢者是。去上皺澀乾枯者,將中間嫩處,銼、干、磑為粉,當歉歲,農將以代食,葉青嫩時收貯,亦用以為羹茹。嘉祐年,過豐、沛,人闕食,鄉民多食此。

白話文:

榆樹的白色內皮,煮熟後咀嚼敷在患處,可以治癒。

《備急方》記載可以用來治療身體突然腫脹的狀況。將榆樹皮搗碎成屑,依據需要的量混入米煮成粥食用,可以幫助小便順暢。

《子母秘錄》記載可以用來治療孕婦胎死腹中,或者母親生病想要墮胎的情況。將榆樹白色內皮煮汁服用兩升。

另一個方子記載可以用來治療小兒白禿瘡。將榆樹白色內皮搗成末,用醋調和塗抹在患處,蟲會跑出來。

《楊氏產乳》記載可以用來治療身體和頭上長瘡。取榆樹白色內皮炒到變黃,搗成粉末,用好醋調和塗抹在患處,再用棉布包覆,蟲跑出來就會痊癒。

嵇叔夜的《養生論》說:榆樹會使人想睡覺。另有說法:謹慎地說,榆樹的白色內皮烘乾後磨成粉,婦女懷孕快到生產時,每天服用三次,每次服用一方寸匕,可以讓生產非常順利,嬰兒出生後還可以用粉末塗抹全身,效果很好。

另外,濕搗榆樹皮成糊狀,可以用來黏合瓦片和石頭,非常牢固。京東西北地區的人們,用石頭做成舂米的工具,經常使用這種榆樹皮糊來黏合。

衍義說:榆樹皮,現在初春長出莢果的是。去除表面皺紋乾枯的部分,取中間嫩的部分,切碎、曬乾、磨成粉,在歉收的年份,農民會用來代替食物。榆樹葉子青嫩的時候採摘儲存,也可以用來煮羹食用。嘉祐年間,我經過豐、沛地區,人們缺乏食物,當地的老百姓大多食用這個。

2. 酸棗

味酸,平,無毒。主心腹寒熱,邪結氣聚,四肢痠疼,濕痹,煩心不得眠,臍上下痛,血轉久泄,虛汗煩渴,補中,益肝氣,堅筋骨,助陰氣,令人肥健。久服安五臟,輕身延年。生河東川澤。八月採實,陰乾,四十日成。(惡防己。)

陶隱居云:今出東山間,云即是山棗樹。子似武昌棗而味極酸,東人啖之以醒睡,與此療不得眠,正反矣。唐本注云:此即樲(貳)棗實也,樹大如大棗,實無常形,但大棗中味酸者是。《本經》唯用實,療不得眠,不言用人。今方用其人,補中益氣,自補中益肝以下,此為酸棗仁之功能。

又於下品白棘條中,復云用其實。今醫以棘實為酸棗,大誤。今注陶云醒睡,而《經》云療不得眠。蓋其子肉味酸,食之使不思睡,核中仁,服之療不得眠,正如麻黃髮汗,根節止汗也。此乃棘實,更非他物。若謂是大棗味酸者,全非也。酸棗小而圓,其核中仁微扁;大棗仁大而長,不類也。

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今河東及滑州,以其木為車軸及匙箸等,木甚細理而硬,所在有之。八月採實,曬乾。藥性論云:酸棗仁,主筋骨風,炒末作湯服之。陳藏器云:按酸棗,既是棗中之酸,更無他異,此即真棗,何復名酸,既云其酸,又云其小,今棗中酸者,未必即小,小者未必即酸,雖欲為棗生文,展轉未離於棗,若道棗中酸者,棗條無令睡之功,道棘子不酸,今人有眾呼之目。棗、棘一也。

酸、甜兩焉。縱令以棗當之,終其非也。嵩陽了曰:余家於滑臺。今酸棗縣,即滑之屬邑也。其地名酸棗焉,其樹高數丈,徑圍一、二尺,木理極細,堅而且重,其樹皮亦細紋似蛇鱗。其棗圓小而味酸,其核微圓,其仁稍長,色赤如丹。此醫之所重,居人不易得。今市之賣者,皆棘子為之。

又云山棗樹如棘,子如生棗,里有核如骨,其肉酸滑好食,山人以當果。五代史後唐刊《石藥驗》云:酸棗仁睡多生使,不得睡炒熟。日華子云:酸棗仁治臍下滿痛。

圖經曰:酸棗,生河東川澤,今近京及西北州郡皆有之,野生多在坡阪及城壘間。似棗木而皮細,其木心赤色,莖、葉俱青,花似棗花。八月結實,紫紅色,似棗而圓小味酸。當月採實,取核中仁,陰乾,四十日成。《爾雅》辨棗之種類曰:實小而酸,曰樲棗。《孟子》曰:養其樲棗。

趙歧注:所謂酸棗是也。一說唯酸棗縣出者為真,其木高數丈,徑圍一、二尺,木理極細,堅而且重,邑人用為車軸及匕箸。其皮亦細,紋似蛇鱗。其核仁稍長而色赤如丹,亦不易得。今市之貨者,皆棘實耳,用之尤宜詳辨也。《本經》主煩心不得眠。今醫家兩用之,睡多生使,不得睡炒熟。

生熟便爾頓異。而胡洽治振悸不得眠,有酸棗仁湯:酸棗仁二升,茯苓、白朮、人參、甘草各二兩,生薑六兩,六物切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分四服。深師主虛不得眠,煩不可寧,有酸棗仁二湯:酸棗仁二升,蝭母、乾薑、茯苓、芎藭各二兩,甘草一兩炙,並切,以水一斗,先煮棗,減三升後,納五物,煮取三升,分服。一方更加桂一兩。

白話文:

酸棗味道酸,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心腹發冷發熱、邪氣鬱結、氣機不順、四肢痠痛、濕痺、心煩無法入睡、肚臍上下疼痛、慢性腹瀉、虛汗煩渴。能補中氣、益肝氣、強健筋骨、幫助陰氣,使人肥壯健康。長期服用能安定五臟,使身體輕盈、延年益壽。生長在河東的河邊或沼澤地。八月採收果實,在陰涼處晾乾,約四十天完成。(忌與防己一起使用。)

陶弘景說:現在東山一帶出產,據說就是山棗樹。果實像武昌棗,但味道極酸,當地人吃它來提神,這和用它來治療失眠的效果正好相反。唐朝的注解說:這就是樲(貳)棗的果實,樹像大棗樹一樣高大,果實形狀不固定,只要是大棗中味道酸的就是。 《本經》只用果實,治療失眠,沒有說要用果核中的仁。現在的藥方使用它的仁,來補中益氣,從補中益肝以下,這些是酸棗仁的功效。

另外在《下品》的白棘條文中,又說使用它的果實。現在的醫生把棘的果實當成酸棗,是大錯特錯的。現在注解中陶弘景說用來提神,而《本經》說用來治療失眠。大概是果肉味道酸,吃了讓人不想睡,果核中的仁,服用後能治療失眠,就像麻黃能發汗,而根節則能止汗一樣。這說的是棘的果實,而不是其他東西。如果說是味道酸的大棗,那就完全不對了。酸棗小而圓,果核中的仁稍微扁;大棗的仁大而長,兩者不一樣。

臣禹錫等人仔細考證了蜀本《圖經》,上面說:現在河東和滑州一帶,用它的木材做車軸和匙筷等,木材質地細密而堅硬,各地都有。八月採收果實,曬乾。《藥性論》說:酸棗仁,主要治療筋骨風,炒過磨成粉用湯送服。陳藏器說:根據酸棗,既然是棗中味道酸的,沒有其他不同,這就是真正的棗,為何又叫酸?既然說它酸,又說它小,現在的棗中味道酸的,未必就小,小的也未必就酸,雖然想為棗寫文章,但始終離不開棗的範圍,如果說棗中味道酸的,棗枝沒有讓人睡覺的功效,說棘的果實不酸,現在的人卻有很多叫它這個名字。棗和棘其實是一樣的,酸甜兩種味道都存在。即使把棗當成酸棗,也終究是不對的。嵩陽了說:我家在滑台,現在的酸棗縣,就是滑州所管轄的縣。那個地方叫酸棗,那裡的樹高達數丈,樹幹直徑有一兩尺,木材質地非常細密,堅硬而重,樹皮上的紋路也像蛇鱗一樣細。那裡的棗圓小而味道酸,果核稍微圓,果仁稍長,顏色像硃砂一樣紅。這是醫生所看重的,當地人也不容易得到。現在市面上賣的,都是用棘的果實來冒充的。

又說山棗樹像棘樹,果實像生的棗子,裡面有像骨頭一樣的核,果肉酸滑好吃,山裡人把它當成水果。五代後唐刊印的《石藥驗》說:酸棗仁如果睡得太多,就用生的,如果睡不著就用炒熟的。日華子說:酸棗仁能治療肚臍下脹滿疼痛。

《圖經》說:酸棗生長在河東的河邊或沼澤地,現在靠近京城和西北的州郡都有,野生的多在山坡和城牆邊。像棗樹但樹皮細,木心是紅色的,莖和葉都是青色的,花像棗花。八月結果,紫紅色,像棗但圓小味道酸。當月採收果實,取出果核中的仁,在陰涼處晾乾,約四十天完成。《爾雅》區分棗的種類說:果實小而酸的叫樲棗。《孟子》說:養其樲棗。

趙歧注解說:所說的酸棗就是這個。另一種說法認為只有酸棗縣出產的才是真正的,那裡的樹高達數丈,樹幹直徑有一兩尺,木材質地非常細密,堅硬而重,當地人用它來做車軸和匙筷。樹皮也細,紋路像蛇鱗。果核中的仁稍長,顏色像硃砂一樣紅,也不容易得到。現在市面上賣的貨,都是棘的果實,使用時尤其要仔細辨別。《本經》主要治療心煩無法入睡。現在的醫生兩種都用,睡太多就用生的,睡不著就用炒熟的。

生用和熟用的效果差別很大。而胡洽治療心悸失眠,用了酸棗仁湯:酸棗仁二升,茯苓、白朮、人參、甘草各二兩,生薑六兩,把六種藥切碎,用水八升,煮取三升,分四次服用。深師治療虛弱失眠,煩躁不安,用了酸棗仁二湯:酸棗仁二升,知母、乾薑、茯苓、川芎各二兩,甘草一兩(炙過),全部切碎,用水一斗,先煮棗,煮到剩七升時,再加入五味藥,煮取三升,分服。有一個藥方還加了桂一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