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一 (8)
卷第一 (8)
1. 序例下
杏仁,(溫。主心下急滿。臣)
石膏,(大寒。主心下急。臣)
心煩
石膏,(微寒,大寒)
滑石,(寒,大寒)
杏仁,(溫)
梔子,(寒,大寒)
茯苓,(平)
貝母,(平,微寒)
通草,(平)
李根,(大寒)
竹瀝,(大寒)
烏梅,(平)
雞子,(微寒)
豉,(寒)
甘草,(平)
知母,(寒)
尿,(寒)
臣禹錫等謹按《蜀本》:
蘆薈,(寒)
天竺黃,(寒)
胡黃連,(平)
《藥對》:
王不留行,(平。主心煩。君)
石龍芮,(平。主心煩。君)
玉屑,(平。主胃中熱,心煩。君)
雞肶胵,(微寒。除熱,主煩熱。臣)
寒水石,(大寒。主煩熱。臣)
藍汁,(寒。主煩熱。君)
楝實,(寒。主大熱狂。使)
廩米,(溫。止煩熱。臣)
敗醬,(微寒。主煩熱。臣)
梅核仁,(平。除煩熱。臣)
蒺藜子,(微寒。主心煩。臣)
龍齒角,(平。主小兒身熱。臣)
牛黃,(平。主小兒癇熱,口不開,心煩。君)
酸棗,(平。主心煩。)
積聚癥瘕
空青,(寒,大寒)
朴硝,(寒,大寒)
芒硝,(大寒)
石硫黃,(溫,大熱)
粉錫,(寒)
大黃,(寒,大寒)
狼毒,(平)
巴豆,(溫,生溫熟寒)
附子,(溫,大熱)
烏頭,(溫,大熱)
苦參,(寒)
柴胡,(平,微寒)
鱉甲,(平)
蜈蚣,(溫)
赭魁,(平)
白馬溺,(微寒)
鮀甲,(微溫)
礜石,(大熱,生溫熟熱。一本作礬石。)(臣禹錫等謹按:礬石條,並無主療積聚癥瘕之文。一本作礬石者為非。)
芫花,(溫,微溫。)(臣禹錫等謹按:唐·蜀本作蕘花。今據《本經》蕘花破積聚癥瘕,而芫花非的主,當作蕘花。)
鰡魚,(微溫。)(臣禹錫等謹按:唐本、蜀本云:鮀魚甲微溫,無此鰡魚一味,遍尋本草,並
無鰡魚。(上已有鮀甲,此鰡魚為文誤,不當重出。)
臣禹錫等謹按《蜀本》:
續隨子,(溫)
京三稜,(平)
太陰玄精,(溫)
威靈仙,(溫)
《藥對》:
牡蒙,(平)
蜀漆,(平。主癥結癖氣。使)
貫眾,(微寒。主腸中邪氣積聚。使)
甘遂,(寒。主散癥結積聚。使)
天雄,(大熱。主破癥結積聚。使)
理石,(寒。主除熱結,破積聚。)
硝石,(寒。主破積聚堅結。君)
豬肚,(微溫)
鬼疰屍疰
雄黃,(平,寒,大溫)
丹砂,(微寒)
金牙,(平)
野葛,(溫)
馬目毒公,(溫,微溫)
女青,(平)
徐長卿,(溫)
虎骨,(平)
貍骨,(溫)
鸛骨,(大寒)
獺肝,(平)
芫青,(微溫)
白殭蠶,(平)
鬼臼,(溫,微溫。)(臣禹錫等謹按《神農本草》:鬼臼,一名馬目毒公。今此療鬼疰、屍疰藥,雙出二名,據本草說為重,當刪去一條。然詳陶隱居注:鬼臼條下,以鬼臼與馬目毒公為二物,及古方多有兩用處,今且並存之。)
白話文:
**杏仁:**性溫,主要治療胸口下方脹滿的症狀。(輔助藥)
**石膏:**性大寒,主要治療胸口下方急迫的感覺。(輔助藥)
心煩
**石膏:**性微寒或大寒
**滑石:**性寒或大寒
**杏仁:**性溫
**梔子:**性寒或大寒
**茯苓:**性平
**貝母:**性平或微寒
**通草:**性平
**李根:**性大寒
**竹瀝:**性大寒
**烏梅:**性平
**雞子(雞蛋):**性微寒
**豉(豆豉):**性寒
**甘草:**性平
**知母:**性寒
**尿:**性寒
臣禹錫等人謹慎地參考《蜀本》的記載:
**蘆薈:**性寒
**天竺黃:**性寒
**胡黃連:**性平
《藥對》記載:
**王不留行:**性平,主要治療心煩的症狀。(主藥)
**石龍芮:**性平,主要治療心煩的症狀。(主藥)
**玉屑:**性平,主要治療胃部有熱,以及心煩的症狀。(主藥)
**雞肶胵(雞內金):**性微寒,可以消除熱氣,主要治療煩熱的症狀。(輔助藥)
**寒水石:**性大寒,主要治療煩熱的症狀。(輔助藥)
**藍汁:**性寒,主要治療煩熱的症狀。(主藥)
**楝實(苦楝子):**性寒,主要治療高熱狂躁的症狀。(使藥)
**廩米:**性溫,可以止住煩熱的症狀。(輔助藥)
**敗醬:**性微寒,主要治療煩熱的症狀。(輔助藥)
**梅核仁:**性平,可以消除煩熱的症狀。(輔助藥)
**蒺藜子:**性微寒,主要治療心煩的症狀。(輔助藥)
**龍齒角:**性平,主要治療小兒身體發熱。(輔助藥)
**牛黃:**性平,主要治療小兒癲癇發熱、口不能張開、心煩的症狀。(主藥)
**酸棗:**性平,主要治療心煩的症狀。
積聚癥瘕(腹部腫塊):
**空青:**性寒或大寒
**朴硝:**性寒或大寒
**芒硝:**性大寒
**石硫黃:**性溫或大熱
**粉錫:**性寒
**大黃:**性寒或大寒
**狼毒:**性平
**巴豆:**性溫,生的時候性溫,熟的時候性寒
**附子:**性溫或大熱
**烏頭:**性溫或大熱
**苦參:**性寒
**柴胡:**性平或微寒
**鱉甲:**性平
**蜈蚣:**性溫
**赭魁:**性平
**白馬溺(白馬尿):**性微寒
**鮀甲(鼉甲):**性微溫
**礜石:**性大熱,生的時候性溫,熟的時候性熱。(有版本寫作礬石。)(臣禹錫等人謹慎地考證:礬石的條目裡,並沒有記載治療積聚癥瘕的文字。所以寫作礬石是錯誤的。)
**芫花:**性溫或微溫。(臣禹錫等人謹慎地考證:唐朝《蜀本》寫作蕘花。現在根據《本經》的記載,蕘花能破除積聚癥瘕,而芫花並非主要藥物,應該寫作蕘花。)
**鰡魚:**性微溫。(臣禹錫等人謹慎地考證:唐本、蜀本都記載鼉魚甲性微溫,沒有鰡魚這一味藥,翻遍本草書籍,也沒有鰡魚的記載。(前面已經有鼉甲,這裡的鰡魚是文字錯誤,不應該重複出現。)
臣禹錫等人謹慎地參考《蜀本》的記載:
**續隨子:**性溫
**京三稜:**性平
**太陰玄精:**性溫
**威靈仙:**性溫
《藥對》記載:
**牡蒙:**性平
**蜀漆:**性平,主要治療癥結痞塊的氣滯。(使藥)
**貫眾:**性微寒,主要治療腸道中邪氣造成的積聚。(使藥)
**甘遂:**性寒,主要治療散除癥結積聚。(使藥)
**天雄:**性大熱,主要治療破除癥結積聚。(使藥)
**理石:**性寒,主要治療消除熱結,破除積聚。
**硝石:**性寒,主要治療破除積聚堅硬的結塊。(主藥)
**豬肚:**性微溫
鬼疰屍疰(傳染病):
**雄黃:**性平、寒或大溫
**丹砂:**性微寒
**金牙:**性平
**野葛:**性溫
**馬目毒公:**性溫或微溫
**女青:**性平
**徐長卿:**性溫
**虎骨:**性平
**貍骨:**性溫
**鸛骨:**性大寒
**獺肝:**性平
**芫青:**性微溫
**白殭蠶:**性平
**鬼臼:**性溫或微溫。(臣禹錫等人謹慎地參考《神農本草》的記載:鬼臼又名馬目毒公。現在這裡治療鬼疰、屍疰的藥,出現了兩個名稱,根據本草的說法是重複的,應該刪去一條。但是詳細閱讀陶隱居的註解,在鬼臼的條目下,認為鬼臼和馬目毒公是兩種東西,而且古方也常常兩種都用,所以現在暫時保留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