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四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四 (6)

1. 金屑

味辛,平,有毒。主鎮精神,堅骨髓,通利五臟,除邪毒氣,服之神仙。生益州。採無時。

陶隱居云:金之所生,處處皆有,梁、益、寧三州多有,出水沙中,作屑,謂之生金。辟惡而有毒,不煉,服之殺人。建平、晉安亦有金砂,出石中,燒熔鼓鑄為鍋,雖被火亦未熟,猶須更煉。高麗、扶南及西域外國成器皆煉熟,可服。《仙經》以醯、蜜及豬肪、牡荊、酒輩,煉餌柔軟,服之神仙。

亦以合水銀作丹砂外,醫方都無用者,當是慮其有毒故也。《仙方》名金為太真。今注醫家所用皆煉熟,金箔及以水煎金器取汁用之,固無毒矣。按:陳藏器《拾遺》云,嶺南人云生金是毒蛇屎,此有毒。常見人取金,掘地深丈餘,至紛子石,石皆一頭黑焦,石下有金,大者如指,小猶麻豆,色如桑黃,咬時極軟,即是真金。夫匠竊而吞者,不見有毒。

其麩金出水沙中,毯上掏取,或鵝、鴨腹中得之,即便打成器物,亦不重煉。煎取金汁,便堪鎮心。此乃藏器傳聞之言,全非。按據皇朝收復嶺表詢其事於彼人,殊無蛇屎之事,入藥當必用熟金,恐後人覽藏器之言惑之,故此明辨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黃金屑,金箔亦同。

主小兒驚,傷五臟,風癇,失志,鎮心,安魂魄。楊損之云:百鍊者堪,生者殺人,水飲合膏,飲之即不煉。日華子云:金,平,無毒。畏水銀。鎮心,益五臟,添精補髓,調利血脈。

圖經曰:金屑,生益州。銀屑,生永昌。陶隱居注云:金之所生,處處皆有,梁、益、寧三州多有,出水沙中,作屑,謂之生金。而銀所出處,亦與金同,但皆生石中耳。蘇恭以為銀之與金,生不同處。金又出水中。陳藏器云:生金是毒蛇屎,常見人取金,掘地深丈餘,至紛子石,石皆一頭黑焦,石下有金,大者如指,小猶若麻豆,色如桑黃,咬時極軟,即是真金。麩金出水沙中,毯上淘取,或鵝、鴨腹中得之。

今注以陳說為非是。然今饒、信、南、劍、登州出金處,採得金亦多端,或有若山石狀者,或有若米豆粒者,若此類未經火,皆可為生金。其銀在礦中,則與銅相雜,土人採得之,必以鉛再三煎煉方成,故不得為生銀也。故下別有生銀條云:出饒州、樂平諸坑生銀礦中,狀如硬錫,紋理粗錯,自然者真。

今坑中所得,乃在土石中,滲溜成條,若絲髮狀,土人謂之老翁須,似此者極難得。方書用生銀,必得此乃真耳。金屑,古方不見用者。銀屑,唯葛洪治癰腫五石湯用之。今人彌不用,唯作金銀箔入藥甚便。又金石凌、紅雪紫雪輩,皆取金銀取汁,此亦通用經煉者耳。

海藥云:按《廣州記》云:出大食國,彼方出金最多,凡是貨易並使金。金性多寒,生者有毒,熟者無毒。主癲癇,風熱上氣,咳嗽,傷寒,肺損吐血,骨蒸,勞極渴,主利五臟邪氣,補心,併入箔於丸散服。《異志》云:金生麗水。《山海經》說:諸山出金極多,不能備錄。

蔡州出瓜子金雲南山出顆塊金,在山石間採之。黔南、遂府、吉州水中併產麩金。又《嶺表錄異》云:廣州含洭縣有金池,彼中居人忽有養鵝、鴨,常於屎中見麩金片,遂多養收屎淘之,日得一兩或半兩,因而致富矣。淮南子:陽燧見日,然而為火。許慎注云:陽燧金也。

取金盃無緣者,熟磨令熱,日中時日下以艾承氣,則燃得火也。太清服煉靈砂法:金所稟於中宮陰已之魄,性本剛,服之傷損肌。寶藏論:凡金有二十件:雄黃金、雌黃金、曾青金、硫黃金、土中金、生鐵金、熟鐵金、生銅金、石金、砂子金、土碌砂子金、金母砂子金、白錫金,黑鉛金、硃砂金,以上十五件,唯只有還丹金、水中金、瓜子金、青麩金、草砂金等五件是真金,餘外並皆是假。丹房鏡源:楚金出漢江五溪,或如瓜子形,雜眾金,帶青色。

若天生牙,亦曰黃牙。若制水銀,硃砂成器為利術,不堪食,內有金氣毒也。青霞子《金液還丹論》:金未增年。又,黃金,破冷除風。

衍義曰:金屑,不曰金,而更加屑字者,是已經磨屑可用之義,如玉漿之義同。二《經》不解屑為未盡,蓋須烹煉,煅屑為箔,方可研屑入藥。陶隱居云:凡用銀屑,以水銀和成泥,若非煅屑成箔,焉能以水銀和成泥也?獨不言金屑,亦其缺也。生金有毒,至於殺人,仍為難解。

有中其毒者,唯鷓鴣肉可解,若不經煅屑,則不可用。顆塊金即穴山,或至百十尺,見伴金石,其石褐色,一頭如火燒黑之狀,此定見金也。其金色深赤黃。麩金即在江沙水中,淘汰而得,其色淺黃。此等皆是生金也,得之皆當銷煉。麩金耗折少,塊金耗折多。入藥當用塊金,色既深,則金氣足,余更防罨製成及點化者;如此,焉得更有造化之氣也。

若本朝張永德,字抱一,幷州人,五代為潞帥,淳化二年改幷州。初寓睢陽,有書生鄰居臥病,永德療之獲愈。生一日就永德求汞五兩,即置鼎中,煮成中金。永德懇求藥法,生曰:君當貴,吾不吝此,慮損君福。煅工畢昇言:祥符年,嘗在禁中為方士王捷煅金,以鐵為金,凡百餘兩為一餅,輻解為八段,謂之鴉嘴金。初自治中出,色尚黑。

由是言之,如此之類,乃是水銀及鐵,用藥製成,非造化所成,功治焉得不差殊?如惠民局合紫雪用金,蓋假其自然金氣爾。然惡錫。又東南方金色深,西南方金色淡,土地所宜也,入藥故不如色深者。然得余甘子則體柔,亦相感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