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二 (12)
卷第十二 (12)
1. 槐膠
主一切風,化涎,治肝臟風,筋脈抽掣,及急風口噤,或四肢不收,頑痹或毒風,周身如蟲行,或破傷風,口眼喎斜,腰脊強硬。任作湯散丸煎,雜諸藥用之,亦可水煮和諸藥為丸及作下藥。(新定)
白話文:
槐膠主治各種風症,能化解涎液,治療肝臟風引起的症狀,例如筋脈抽搐、急風口噤(突然中風,口不能言)、四肢不能收縮、頑固的痹症或毒風引起的全身如蟲爬感,以及破傷風、口眼歪斜、腰脊僵硬等。可以製作成湯劑、散劑、丸劑或煎劑,與其他藥物一起服用;也可以用水煮後,與其他藥物混合製成丸劑,或作為瀉下藥使用。
2. 槐花
味苦,平,無毒。治五痔,心痛,眼赤,殺臟藏蟲及熱,治皮膚風並腸風瀉血,赤白痢,並炒服。葉,平,無毒。煎湯治小兒驚癇,壯熱,疥癬及疔腫。皮、莖同用。(新補,見日華子。)
圖經文具槐實條下。
簡要濟眾:治婦人漏下血不絕。槐花鵝不以多少燒作灰,細研。食前溫酒服二錢匕。
衍義曰:槐花,今染家亦用。收時折其未開花,煮一沸,出之釜中,有所澄下稠黃滓,滲漉為餅,染色更鮮明。治腸風熱,瀉血甚佳,不可過劑。
白話文:
槐花味苦,性平,無毒。可以治療痔瘡、心痛、眼睛紅腫,殺死體內寄生蟲和消除體內熱毒,治療皮膚病和腸胃出血、赤白痢疾,需炒後服用。槐樹葉性平,無毒,煎湯服用可以治療小兒驚癇、高燒、疥瘡和疔腫。樹皮和樹枝也可入藥。(以上內容參考《日華子本草》)
槐花也可治療婦女陰道出血不止。將槐花燒成灰,研磨成細粉,飯前用溫酒送服兩錢。
槐花現在也用於染色。採摘時選取尚未開放的花朵,煮沸後取出,沉澱出黃色的稠厚沉澱物,製成餅狀,用於染色,顏色更鮮豔。槐花治療腸胃熱症和出血效果很好,但用量不可過多。
3. 枸杞
味苦,寒。根大寒,子微寒,無毒。主五內邪氣,熱中消渴,周痹,風濕,下胸脅氣,客熱頭痛,補內傷大勞噓吸,堅筋骨,強陰,利大小腸。久服堅筋骨,輕身不老,耐寒暑。一名杞根,一名地骨,一名枸忌,一名地輔,一名羊乳,一名卻暑,一名仙人杖,一名西王母杖。生常山平澤及諸丘陵阪岸。冬採根,春夏採葉,秋採莖、實,陰乾。
陶隱居云:今出堂邑,而石頭烽火樓下最多。其葉可作羹,味小苦。俗諺云:去家千里,勿食籮摩、枸杞。此言其補益精氣,強盛陰道也。籮摩一名苦丸,葉厚大,作藤生,摘之有白乳汁,人家多種之。可生啖,亦蒸煮食也。枸杞根、實,為服食家用,其說甚美,仙人之杖,遠有旨乎。
臣禹錫等謹按爾雅疏云:杞,一名枸檵。郭云:今枸杞也。《詩·四牡》云:集於苞杞。陸機云:一名苦杞,一名地骨。春生作羹茹,微苦,其莖似莓,子秋熟,正赤,莖、葉及子,服之輕身益氣爾。抱朴子云:家柴一名托盧,或名天精,或名卻老,或名地骨。藥性論云:枸杞,臣,子、葉同說,味甘,平。
能補益精,諸不足,易顏色,變白,明目,安神,令人長壽。葉和羊肉作羹,益人,甚除風,明目。若渴,可煮作飲,代茶飲之。白色無刺者良。與乳酪相惡。發熱諸毒,煩悶,可單煮汁解之。能消熱面毒。又,根皮細銼,面拌熟煮吞之,主治腎家風,良。又,益精氣法:取葉上蟲窠子,曝乾為末,入乾地黃中為丸,益陽事。
主患眼風障,赤膜昏痛,取葉搗汁注眼中,妙。日華子云:地仙苗,除煩益志,補五勞七傷,壯心氣,去皮膚、骨節間風,消熱毒,散瘡腫,即枸杞也。
圖經曰:枸杞,生常山平澤及丘陵阪岸,今處處有之。春生苗,葉如石榴葉而軟薄,堪食,俗呼為甜菜。其莖幹高三、五尺,作叢。六月、七月生小紅紫花。隨便結紅實,形微長如棗核。其根名地骨。春夏採葉,秋採莖、實,冬採根。謹按《爾雅》云:杞,枸檵。郭璞云:今枸杞也。
《詩·小雅·四牡》云:集於苞杞。陸機疏云:一名苦杞,一名地骨。春生,作羹茹微苦。其莖似莓。子秋熟,正赤。莖、葉及子服之,輕身益氣。《淮南枕中記》著西河女子服枸杞法:正月上寅採根,二月上卯治服之;三月上辰採莖,四月上巳治服之;五月上午採葉,六月上未治服之;七月上申採花,八月上酉治服之;九月上戌採子,十月上亥治服之;十一月上子採根,十二月上醜治服之。又有並花、實、根、莖、葉作煎,及單笮子汁煎膏服之,其功並等。
今人相傳謂枸杞與枸棘二種相類,其實形長而枝無刺者,真枸杞也。圓而有刺者,枸棘也。枸棘不堪入藥,而下品溲(音搜)疏條注李當之云:子似枸杞,冬月熟,色赤。味甘、苦。蘇恭云:形似空疏,木高丈許,白皮。其子,七月、八月熟。似枸杞子,味甘而兩兩相併。今注云:雖相似,然溲疏有刺,枸杞無刺,以此為別。
白話文:
枸杞,味道苦,性寒。根部性大寒,果實性微寒,無毒。主要治療五臟的邪氣,身體內熱引起的口渴,身體麻木,風濕病,胸脅脹痛,外感引起的頭痛,補身體內部損傷、過度勞累引起的氣喘,強健筋骨,增強性功能,使大小腸通暢。長期服用可以使筋骨強健,身體輕盈不顯老,能適應寒冷和炎熱。它還有其他名稱,如杞根、地骨、枸忌、地輔、羊乳、卻暑、仙人杖、西王母杖。生長在常山的平地、水澤以及各個丘陵、山坡邊。冬天採挖根部,春夏採摘葉子,秋天採摘莖和果實,然後陰乾。
陶弘景說:現在堂邑這個地方產的枸杞很多,石頭烽火樓下最多。它的葉子可以做成羹,味道有點苦。俗語說:「離家千里,不要吃籮摩、枸杞。」這是說它們可以補益精氣,使性功能強盛。籮摩又叫苦丸,葉子厚大,像藤蔓一樣生長,摘下來有白色乳汁,很多人家都種植。可以直接生吃,也可以蒸煮著吃。枸杞的根和果實,是人們常用的滋補品,功效很好,被稱為仙人杖,是有道理的。
臣禹錫等人根據《爾雅疏》記載:「杞,又名枸檵。」郭璞註釋說:「就是現在的枸杞。」《詩經·四牡》說:「聚集在叢生的枸杞上。」陸機說:「它又名苦杞,又名地骨。春天生長,可以做羹食用,味道微苦。它的莖像莓,果實秋天成熟,呈現紅色。莖、葉和果實,服用了可以使身體輕盈,增強氣力。」《抱朴子》說:「家柴又名托盧,又名天精,又名卻老,又名地骨。」《藥性論》說:「枸杞,作為臣藥,果實和葉子的藥性相同,味道甘甜,性平。」
能補益精氣,治療各種虛損,改善氣色,使頭髮變黑,明亮眼睛,安定心神,使人長壽。用葉子和羊肉一起煮羹,對人有益,可以很好地祛除風邪,使眼睛明亮。如果口渴,可以煮水當茶飲用。白色沒有刺的枸杞品質最好。它和乳酪相剋。發熱、各種毒素引起的煩悶,可以單獨煮汁來解毒。能消除臉上的熱毒。另外,將根皮切細,和麵粉拌勻煮熟後吞服,可以治療腎臟方面的風病,效果很好。還有增強精氣的方法:取葉子上的蟲子所築的巢穴,曬乾磨成粉,加入熟地黃中製成藥丸,可以增強性功能。
可以治療眼睛的風病,如紅膜遮蔽眼睛、眼睛昏花疼痛,可以用葉子搗汁滴入眼睛,效果很好。《日華子本草》說:「地仙苗,可以消除煩躁、增強意志,補益五勞七傷,增強心氣,祛除皮膚和骨節之間的風邪,消除熱毒,散瘡腫,指的就是枸杞。」
《圖經》記載:枸杞生長在常山的平地、水澤和丘陵山坡邊,現在到處都有。春天長出嫩苗,葉子像石榴葉但比較柔軟,可以食用,俗稱甜菜。它的莖幹高三到五尺,成叢生長。六月、七月開出紅紫色的小花。隨後結出紅色的果實,形狀稍微長,像棗核。它的根叫地骨。春夏採摘葉子,秋天採摘莖和果實,冬天採挖根部。《爾雅》記載:「杞,又名枸檵。」郭璞註釋說:「就是現在的枸杞。」
《詩經·小雅·四牡》說:「聚集在叢生的枸杞上。」陸機註釋說:「又名苦杞,又名地骨。春天生長,可以做羹食用,味道微苦。它的莖像莓。果實秋天成熟,呈現紅色。莖、葉和果實服用後,可以使身體輕盈,增強氣力。」《淮南枕中記》記載西河女子服用枸杞的方法:正月上寅日採挖根部,二月上卯日加工服用;三月上辰日採摘莖部,四月上巳日加工服用;五月上午日採摘葉子,六月上未日加工服用;七月上申日採摘花朵,八月上酉日加工服用;九月上戌日採摘果實,十月上亥日加工服用;十一月上子日採挖根部,十二月上丑日加工服用。還有把花、果實、根、莖、葉一起煎煮,或者單獨榨取果實的汁液煎成膏服用,它們的功效都是相同的。
現在人們相傳說枸杞和枸棘這兩種植物相似,其實莖長而枝條沒有刺的是真正的枸杞。莖圓而有刺的是枸棘。枸棘不能入藥。《下品溲疏條注》中李當之說:「它的果實像枸杞,冬天成熟,顏色是紅色的。味道甘甜而苦。」蘇恭說:「它的形狀空疏,樹木高約一丈,樹皮白色。它的果實,七月、八月成熟。像枸杞的果實,味道甘甜,通常兩個並生在一起。」現在的註釋說:「雖然相似,但溲疏有刺,枸杞沒有刺,可以以此區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