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一 (42)
卷第十一 (42)
1. 鼠麴草
味甘,平,無毒。調中益氣,止泄除痰,壓時氣,去熱嗽。雜米粉作糗,食之甜美。生平崗熟地,高尺余,葉有白毛,黃花。《荊楚歲時記》云三月三日取鼠曲汁,蜜和為粉,謂之龍舌䉽,以壓時氣。山南人呼為香茅,取花雜櫸皮染褐,至破猶鮮。江西人呼為鼠耳草。(新補,見陳藏器、日華子。)
白話文:
鼠麴草味甘性平,無毒。具有調理脾胃、益氣、止瀉、化痰、緩解時疫(季節性流行病)及治療熱咳的功效。可以和米粉混合製作糕點,吃起來香甜可口。它生長在山崗乾燥的地方,高度約一尺多,葉片上有白色絨毛,花是黃色的。《荊楚歲時記》記載,三月三日採集鼠麴草的汁液,與蜂蜜混合製成粉末,稱為「龍舌餬」,可以預防時疫。山南地區的人稱它為香茅,用它的花和櫸樹皮一起染布,顏色即使褪色了也依然鮮豔。江西人則稱它為鼠耳草。
2. 列當
味甘,溫,無毒。主男子五勞七傷,補腰腎,令人有子,去風血。煮及浸酒服之。生山南岩石上,如藕根。初生掘取陰乾。亦名慄當。一名草蓯蓉。(今附)
食醫心鏡主興陽事。慄當二斤,一名列當。搗篩畢,以酒一斗浸經宿,遂性飲之。
白話文:
列當味甘性溫,無毒。可以治療男性因過度勞累造成的各種疾病,滋補腰腎,幫助生育,還能去除風濕痺痛。可以煮著吃或浸酒服用。它生長在山南岩石上,根莖像藕,剛長出來時挖取陰乾。也叫做慄當,還有一個名字叫草蓯蓉。
《食醫心鏡》記載,列當可以壯陽。取慄當(也就是列當)二斤,搗碎過篩,用一斗酒浸泡一夜,然後飲用。
3. 馬勃
味辛,平,無毒。主惡瘡,馬疥。一名馬庀。生園中久腐處。
陶隱居云:俗人呼為馬𥧔勃。紫色虛軟,狀如狗肺,彈之粉出。敷諸瘡,用之甚良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此馬庀菌也。虛軟如紫絮,彈之紫塵出。生濕地及腐木上,夏秋採之。
衍義曰:馬勃,此唐·韓退之所謂牛溲、馬勃,俱收並蓄者也。有大如斗者,小亦如升杓。去膜,以蜜揉拌,少以水調,呷,治喉閉咽痛。
白話文:
馬勃味辛,性平,無毒。能治療惡瘡、馬癬。也叫馬屁。生長在野外長期腐爛的地方。
陶弘景說:老百姓叫它馬勃。顏色紫褐,質地鬆軟,像狗肺一樣,用手彈它會噴出粉末。敷在瘡瘍上,療效很好。臣禹錫等謹按《蜀本圖經》記載:這是馬屁菌。質地鬆軟像紫色的棉絮,用手彈它會噴出紫色的粉末。生長在潮濕的地面和腐爛的木頭上,夏秋季節採收。
衍義說:馬勃,這是唐朝韓愈所謂的牛溲馬勃,都收集起來備用。大的像斗那麼大,小的也有像酒勺那麼大。去掉外皮,用蜂蜜揉搓拌勻,加少量水調和,含在口中,可以治療喉嚨閉塞、咽喉疼痛。
4. 屐(音劇)屟(音燮)鼻繩灰
水服主噎哽,心痛胸滿。
今按別本注云:屐屟,江南有之,北人不識,以桐木為屐及屟也。用蒲為蒵,用麻穿其鼻也,久著腳者堪入藥用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取著經久遠欲爛斷者,水服之良。
白話文:
屐屟鼻繩灰用水服用,可以治療噎膈、心痛、胸悶。
據其他版本註解:屐屟是江南地區才有的東西,北方人沒見過,是用桐木製作的鞋子。鞋子的繩子用蒲草編織,再用麻線穿過鞋鼻。穿戴很久的舊鞋,可以入藥。
蜀本圖經記載:取穿戴很久、快要爛斷的屐屟,用水煎服效果很好。
5. 質汗
味甘、溫,無毒。主金瘡傷折,瘀血內損,補筋肉,消惡血,下血氣,女人產後諸血,結腹痛,內冷不下食。並酒消服之。亦敷病處。出西蕃,如凝血,蕃人煎甘草、松淚、檉乳、地黃並熱血成之。(今附)
陳藏器云:蕃人試藥,取兒斷一足,以藥納口中,以足蹋之,當時能走者,至良。
白話文:
質汗味甘性溫,無毒。主要治療金瘡、骨折、瘀血內傷,能補益肌肉、消除瘀血、排出惡血,治療婦女產後各種出血、腹部脹痛、體內寒冷導致食慾不振等症狀。服用時宜加酒送服,也可外敷患處。此藥產自西蕃,質地如凝固的血塊,當地人用甘草、松脂、檉柳樹脂、生地黃煎煮,並加入熱血製成。
(附註)陳藏器說:西蕃人試驗此藥的方法,是取斷了一條腿的小動物,將藥物放入其口中,然後讓它用斷腿踩地,如果當時就能行走,就證明藥效極佳。
6. 水蓼
主蛇毒,搗敷之。絞汁服,止蛇毒入內心悶。水煮漬捋腳,消氣腫。
唐本注云:葉似蓼,莖赤,味辛,生下濕水旁。今按別本注云:生於淺水澤中,故名水蓼。其葉大於家蓼,水挪食之,勝於蓼子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水蓼,味辛,冷,無毒。集驗方治腳痛。先以水蓼煮湯,令溫熱得所,頻頻淋洗,瘡干自安。
衍義曰:水葒子,不以多少,微炒一半,餘一半生用,同為末,好酒調二錢,日三服,食後、夜臥各一服。治瘰癧,破者亦治。水蓼,大率與水紅相似,但枝低爾。今造酒,取以水浸汁。和麵作曲,變假其辛味。
白話文:
水蓼可以治療蛇毒。將其搗碎敷在傷口上,或絞汁服用,能治療蛇毒引起的胸悶。用它煮水洗腳,可以消腫。
唐代的本草書記載:水蓼的葉子像蓼,莖是紅色的,味道辛辣,生長在潮濕的水邊。其他版本的記載則說它生長在淺水澤中,因此得名水蓼。它的葉子比家裡的蓼更大,煮熟後食用,比蓼子更好吃。
日華子本草記載:水蓼味辛、性寒,無毒。可以治療腳痛。方法是用水蓼煮水,溫熱後反覆清洗患處,待傷口乾燥即可痊癒。
此外,用半生半炒的水蓼子研磨成粉,用好酒調服,每日三次,飯後及睡前各服用一次,可以治療瘰癧,即使已經潰爛也能治療。水蓼和水紅相似,只是枝條比較低矮。現在釀酒,也用水蓼浸泡取汁,加入麵粉做成酒曲,利用其辛辣的味道。
7. 蕕草
味甘,大寒,無毒。主濕痹,消水氣。合赤小豆煮食之,勿與鹽。主腳氣,頑痹,虛腫,小腹急,小便赤澀,搗葉敷毒腫。又絞取汁服之。主消渴。生水田中。似結縷,葉長,馬食之。《爾雅》云:蕕,蔓於。注云:生水中,江東人呼為莤。證俗云:蕕,水草也。(新補,見陳藏器。)
衍義曰:蕕草,《爾雅》曰:莤(音猶),蔓於。《左傳》亦曰:一薰一蕕,十年尚猶有臭者。是此草。
白話文:
蕕草味甘,性寒,無毒。能治療濕痺,消除水腫。可以和赤小豆一起煮食,但不要加鹽。主治腳氣、頑固性痺證、虛腫、小腹脹痛、小便赤澀等症狀,將葉搗碎敷於毒腫處,也可絞汁服用,治療消渴症。它生長在水中,外形像結縷草,葉子較長,馬匹也會食用。《爾雅》中記載:蕕是蔓生的植物。註解說:它生長在水中,江東地區的人稱它為莤。民間俗語也稱蕕為水草。(以上內容根據陳藏器所著新補醫書記載)
蕕草,《爾雅》中稱之為莤(音同「猶」),是蔓生的植物。《左傳》中「一薰一蕕,十年尚猶有臭者」指的就是這種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