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一 (30)
卷第十一 (30)
1. 鶴蝨
味苦,平,有小毒。主蛔、蟯蟲。用之為散,以肥肉臛汁服方寸匕。亦丸散中用。生西戎。
唐本注云:子似蓬蒿子而細,合葉、莖用之。胡名鵠蝨。今按別本注云:心痛。以淡醋和半匕,服之立瘥。出波斯者為勝,今上黨亦有。力勢薄于波斯者。(唐本先附)
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涼,無毒。殺五臟蟲,止瘧,及敷惡瘡上。
圖經曰:鶴蝨,生西戒,今江淮、衡湘間皆有之。春生苗,葉皺似紫蘇,大而尖長,不光。莖高二尺許。七月生黃白花,似菊。八月結實,子極尖細,干即黃黑色。採無時。南人呼其葉為火杴。謹按豨葵(音杴)即火杴也。雖花實相類,而別是一物,不可雜用也。殺蟲方中,此為最要。
《古今錄驗》療蛔咬心痛。取鶴蝨十兩,搗篩蜜和,丸如梧子,以蜜湯空腹吞四十丸,日增至五十丸。慎酒、肉。韋云患心痛,十年不瘥,於雜方內見,合服便愈。李絳《兵部手集方》治小兒蛔蟲齧心腹痛,亦單用鶴蝨細研,以肥豬肉汁下。五歲一服二分,蟲出便止,余以意增減。
外臺秘要:延年治蛔蟲,吐水心痛。鶴蝨三兩為末蜜丸。平旦漿水服二十丸。千金方:治蟲咬心痛。鶴蝨一兩為末,空心溫醋下。蟲當出。沈存中筆談地菘即天名精。鶴蝨是實。
白話文:
鶴蝨味苦、性平,略帶毒性。主要用於治療蛔蟲和蟯蟲。使用時通常研成粉末,用肥肉湯送服一小匙。也可製成丸劑或散劑服用。鶴蝨原產於西域。
古籍記載,鶴蝨的種子形似蓬蒿子但更細小,可連葉莖一起入藥。西域稱之為「鵠蝨」。另有記載,鶴蝨可治療心痛,用淡醋調和少許服用,即可迅速見效。波斯產的鶴蝨品質最佳,現在上黨地區也有出產,但藥效不如波斯產的。
另有記載指出,鶴蝨性涼,無毒,能殺死五臟內的蟲子,止瘧疾,也可外敷治療惡瘡。
鶴蝨生長在西方邊境地區,現在江淮、衡湘一帶也都有分佈。春天發芽,葉子皺褶,像紫蘇,但葉片更大更尖長,而且不光滑。莖高約二尺。七月開花,花黃白色,形似菊花。八月結果,種子非常細小而尖,乾燥後呈黃黑色。隨時可採收。南方人將其葉子稱為「火杴」。據考證,「豨葵」即「火杴」,雖然花果相似,但卻是兩種不同的植物,不可混用。在殺蟲藥方中,鶴蝨是最重要的藥材。
古籍記載,鶴蝨可治療蛔蟲引起的心痛。方法是將十兩鶴蝨搗碎過篩,用蜂蜜調和,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,空腹用蜜湯送服四十丸,每日可逐漸增加至五十丸,服用期間需忌酒肉。另有記載,某人患心痛十年不癒,服用含有鶴蝨的藥方後痊癒。此外,還有用鶴蝨治療小兒蛔蟲引起的心腹痛的方劑,方法是將鶴蝨研細,用肥豬肉湯送服,五歲兒童一次服用二分,蟲子排出後疼痛即止,可根據病情增減藥量。
其他古籍也記載了用鶴蝨治療蛔蟲、嘔吐、心痛的方劑,例如用鶴蝨製成蜜丸服用,或將鶴蝨研末用溫醋送服等。 地菘即天名精,鶴蝨則是其種子。
2. 地菘
味鹹。主金瘡止血,解惡蟲蛇螫毒。挪以敷之。生人家及路旁陰處,所在有之。高二、三寸,葉似菘葉而小。(今附)
臣禹錫等謹按《本經》草部上品天名精。唐注云:南人名為地菘。又尋所主功狀,與此正同,及據陳藏器解紛合陶、蘇二說,亦以天名精為地菘。則今此條不當重出。雖陳藏器拾遺別立地菘條,此乃藏器自成一書,務多條目爾。解紛、拾遺亦自差互。後人即不當仍其謬而重有新附也。今補註立例,無所刊削,故且存而注之。
陳藏器似天門冬苗,出江南。外臺秘要:治惡瘡。搗地菘汁服之,日三、四服,瘥。聖惠方:治風毒瘰癧赤腫。地菘搗敷瘰癧上,干易之。
白話文:
地菘味鹹,可以治療外傷出血,以及解毒蟲蛇咬傷。將其搗碎敷在患處即可。地菘生長在人家和路旁陰暗潮濕的地方,到處都有。植株高二三寸,葉子像白菜葉,但比較小。
(以下為後世醫家對地菘記載的考證與討論)
前人認為地菘與天名精是同一種植物,《本經》記載的天名精,唐代注釋說南方人稱之為地菘。其功效與地菘相同。經過考證,地菘與天名精是同一種藥物。因此,這條關於地菘的記載是重複的。雖然陳藏器在其著作中單獨列出地菘,但他為了增加條目而有所出入,與其他醫書記載有所差異。後人不應沿用其錯誤,重複記載。但由於編纂此書時,遵循不刪減的原則,所以保留此條並加以註釋。
陳藏器認為地菘像天門冬的幼苗,生長在江南地區。其他醫書記載,地菘可以治療惡瘡,方法是將其搗碎取汁服用,每日三到四次,直到痊癒。還有記載說,地菘可以治療風毒引起的瘰癧(淋巴結腫大),將其搗碎敷在患處,乾燥後更換。
3. 燕麥
味甘,平,無毒。主女人產不出。煮汁飲之。一名蘥,一名燕麥。生故墟野林下。葉似麥。
今注苗似小麥而弱,實似穬麥而細。生嶺南,在處亦有。(唐本先附。)
外臺秘要:治齒䘌並蟲,積年不瘥,從少至老方。雀麥一名牡栳草,俗名牛星草。一味,苦瓠葉三十枚,淨洗,取草剪,長二寸,廣一寸,厚五分,以瓠葉作五裹子,以三年酢漬之,至日中,以兩裹火中炮令熱,納口中齒外邊熨之,冷更易,取銅器貯水,水中解裹洗之,即有蟲長三分,老者黃色,少者白色,多即三、二十枚,少即一、二十枚,此一方甚妙。子母秘錄:妊娠胎死腹中,若胞衣不下,上搶心。
雀麥一把,水五升,煮二升汁服。
衍義曰:雀麥,今謂之燕麥,其苗與麥同,但穗細長而疏。唐·劉夢得所謂菟葵、燕麥,動搖春風者也。
白話文:
燕麥味甘,性平,無毒。主要功效是治療婦女難產。將燕麥煮成汁飲用即可。燕麥也叫蘥。它生長在荒野和林下,葉子像麥子。
現在的註解是:燕麥的苗像小麥但較弱,果實像穬麥但較細小。它生長在嶺南地區,其他地方也都有。
《外臺秘要》記載:治療牙齒疼痛和蟲蛀,多年不愈,從年輕到年老皆可使用此方。雀麥又名牡栳草,俗稱牛星草。取雀麥適量,苦瓠葉三十片,洗淨,將雀麥剪成二寸長、一寸寬、五分厚的片狀,用苦瓠葉包裹成五個小包,用三年的醋浸泡,直到中午,取兩個小包放在火上烤熱,敷在牙齒外側,冷了就換新的,用銅器盛水,在水中解開藥包清洗,就能看到蟲子,長約三分,老的呈黃色,少的呈白色,數量多則三、二十條,少則一、二十條,這個方子非常有效。
《子母秘錄》記載:懷孕期間胎兒死在腹中,胎盤不下,衝擊心臟。用雀麥一把,水五升,煮成二升的汁液服用。
衍義說:雀麥,現在叫做燕麥,它的苗和麥子一樣,但是穗子細長而稀疏。唐代劉禹錫所說的菟葵、燕麥,就是指在春風中搖曳生姿的燕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