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一 (31)
卷第十一 (31)
1. 甑帶灰
主腹脹痛,脫肛。煮汁服,主胃反,小便失禁、不通及淋,中惡屍疰,金瘡刃不出。
今按別本注云:江南以蒲為甑帶。取久用者燒灰入藥,味辛,溫,無毒。甑帶久被蒸氣,故能散氣,通氣。以灰封金瘡,止血止痛,出刃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取用久敗爛者也。
外臺秘要:治眯目,水服灰一錢匕。又方:小兒大便失血。甑帶灰塗乳上與飲之,瘥。肘後方:治草芒沙石類不出方:甑帶灰調飲之即出。子母秘錄:治小兒夜啼,甑帶懸戶上。又方:治小兒臍風瘡久不瘥,燒甑帶灰敷上。
白話文:
甑帶灰主要治療腹部脹痛和脫肛。將其煮成汁服用,可以治療嘔吐、尿失禁、尿路不通和尿頻,以及食物中毒、中邪等症狀,還能治療刀傷,使刀刃更容易取出。
據其他版本的記載,江南地區用蒲草製作甑帶。藥用的甑帶灰是用使用很久的甑帶燒成的灰,味道辛辣,性溫和,沒有毒性。因為甑帶長期受到蒸汽的熏蒸,所以具有散氣、通氣的功效。用甑帶灰敷在刀傷處,可以止血止痛,並幫助取出刀刃。 蜀地版本的記載則指出,藥用的甑帶是長期使用後腐爛的。
《外台秘要》記載:治療眼瞼腫痛,可以用一錢的甑帶灰用水服用。另一方劑:治療小兒大便出血,可用甑帶灰塗抹在乳房上,並讓小孩服用,即可痊癒。《肘後方》記載:治療草芒、沙石等異物無法排出體外,可用甑帶灰調和後服用,即可排出。《子母秘錄》記載:治療小兒夜啼,可以將甑帶懸掛在門上。另一方劑:治療小兒臍部風瘡久治不癒,可用燒過的甑帶灰敷在患處。
2. 赤地利
味苦,平,無毒。主赤白冷熱諸痢,斷血破血,帶下赤白,生肌肉。所在山谷有之。
唐本注云:葉似蘿摩,蔓生。根皮赤黑,肉黃赤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日乾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蔓生,繞草木上,花、子皆青色。根若菝葜,皮紫赤色也。
圖經曰:赤地利,舊不載所出州土,云所在山谷有之,今唯出華山。春夏生苗,作蔓繞草木上,莖赤。葉青,似蕎麥葉。七月開白花,亦如蕎麥。根若菝葜,皮黑肉黃赤。八月內採根,曬乾用。亦名山蕎麥。此下又有赤車使者條云:似香葇、蘭香,葉、莖赤,根紫赤色。生溪谷之陰,出襄州。
八月、九月採根,日乾。古方治大風濕痹等,赤車使者酒主之。今人稀用,亦鮮有識之者,因附見於此。
雷公云:凡採得後,細銼,用藍葉並根並銼,唯赤地利細銼了,用生絹袋盛,同蒸一伏時,去藍曝乾用。聖惠方:治火燒瘡滅瘢方:用赤地利二兩搗末,生油調塗之。外臺秘要:治小兒面及身上生瘡如火燒。赤地利搗末,粉之良。
白話文:
赤地利味苦,性平,無毒。主要功效是治療各種痢疾(包括赤痢、白痢、寒痢、熱痢),止血,治療崩漏帶下(赤帶、白帶),促進肌肉生長。它生長在山谷中。
根據唐代的記載,赤地利的葉子像蘿摩,是蔓生植物,根皮呈赤黑色,裡面肉質呈黃紅色。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,曬乾備用。
蜀本圖經記載:赤地利蔓生,攀附在草木上,花和果實都是青色的。根像菝葜,皮是紫赤色的。
圖經中記載:過去的文獻沒有記載赤地利的產地,只說它生長在山谷中,現在只知道華山有出產。春夏季節長出嫩苗,蔓生攀附在草木上,莖是紅色的,葉子青綠色,像蕎麥葉子。七月開花,花是白色的,也像蕎麥花。根像菝葜,皮是黑色的,肉是黃紅色的。八月採收根部,曬乾後使用。它也叫山蕎麥。
此外,文獻中還記載了赤車使者,它類似香葇、蘭香,葉莖是紅色的,根是紫赤色的。生長在溪谷陰濕處,產於襄州。八月、九月採收根部,曬乾。古代方劑用它治療大風濕痹等疾病,赤車使者酒就是用它釀製的。現在很少人使用了,也很少有人認識它,所以這裡也一併記載。
雷公(古代醫家)說:採收赤地利後,要切碎,與藍葉一起切碎,唯獨赤地利要切得細一些,用生絹袋裝好,一起蒸一伏時間(約一個小時),然後取出藍葉,曬乾赤地利備用。聖惠方中記載:治療火燒傷,消除瘢痕的方子是用赤地利二兩搗碎成粉末,用生油調和後塗抹。外臺秘要中記載:治療小兒面部及身上長瘡,像火燒一樣的,用赤地利搗碎成粉末效果很好。
3. 烏韭
味甘,寒,無毒。主皮膚往來寒熱,利小腸膀胱氣。療黃疸,金瘡內塞,補中益氣,好顏色。生山谷石上。
陶隱居云:垣衣亦名烏韭,而為療異,非是此種類也。唐本注云:此物即石衣也,亦曰石苔,又名石發。生岩石陰不見日處,與卷柏相類也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烏韭,燒灰沐發令黑,生大石及木間陰處,青翠茸茸者,似苔而非苔也。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石衣,澀,冷,有毒。垣衣為使,燒灰沐頭長髮。此即是陰濕處山石上苔,長者可四、五寸,又名烏韭。
蘇雲石苔非也。
白話文:
烏韭味甘性寒,無毒。能治療皮膚忽冷忽熱的症狀,促進小腸和膀胱氣機通暢。可以治療黃疸,金瘡內部阻塞,以及補益中氣、改善膚色。烏韭生長在山谷的岩石上。
陶弘景說:垣衣也叫烏韭,但療效不同,不是同一種植物。唐代的注釋說:烏韭就是石衣,也叫石苔或石發,生長在陰暗潮濕、不見陽光的岩石上,外形與卷柏相似。現在查閱陳藏器所著的本草書,記載烏韭的灰燼可以洗髮使頭髮變黑,它生長在大的岩石或樹木的陰暗處,呈現青翠茸茸的樣子,看起來像苔蘚但並非苔蘚。臣禹錫等人謹慎考證日華子所說:石衣味澀性寒有毒,垣衣是它的輔助藥物,將其燒成灰可以洗頭使頭髮生長。這也就是生長在陰濕山石上的苔蘚,長度可達四五寸,也稱為烏韭。
蘇頌認為它並非石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