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一 (29)
卷第十一 (29)
1. 葎草
味甘、苦,寒,無毒。主五淋,利小便,止水痢,除瘧,虛熱渴。煮汁及生汁服之。生故墟道傍。
唐本注云:葉似蓖麻而小薄,蔓生,有細刺。俗名葛葎蔓。古方亦時用之。今按別本注:又云來莓草,四月、五月採莖葉,曝乾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蔓生。葉似大麻,花黃白,子若大麻子,俗名葛勒蔓。夏採葉用。所在墟野處多有之。
圖經曰:葎草,舊不著所出州土,云生故墟道旁,今處處有之。葉如蓖麻而小薄,蔓生,有細刺。花黃白,子亦類麻子。四月、五月採莖葉,曝乾用。俗名葛葎蔓,又名葛勒蔓。唐·韋宙《獨行方》主癩遍體皆瘡者。用葎草一擔,以水二石,煮取一石以漬瘡。不過三作乃愈。
而《本經》亦闕主瘡功用。又韋丹主膏淋。搗生汁三升,酢二合相和,空腹頓服。當溺如白汁。又主久痢成疳。取干蔓搗篩,量多少,管吹穀道中,不過三、四瘥已若神。
衍義曰:葎草,葛勒蔓也。治傷寒汗後虛熱,銼,研,取生汁,飲一合,愈。
白話文:
葎草味甘苦,性寒,無毒。可以治療各種尿道疾病,促進排尿,止瀉,治瘧疾,以及因虛弱導致的發熱口渴。可以用煮過的汁液或鮮榨汁液服用。它生長在廢墟和路旁。
古籍記載,葎草的葉子像蓖麻葉但更小更薄,莖蔓生長,帶有細小的刺。俗名葛葎蔓。古代藥方中也經常使用。其他古籍記載,葎草又稱來莓草,在四月、五月採收莖葉曬乾。
古籍中記載:葎草蔓生,葉子像大麻葉,花是黃白色的,種子像大麻子,俗名葛勒蔓。夏天採收葉子使用。這種植物在荒郊野外很常見。
古籍記載:葎草,以前記載不明確其生長地域,只說生長在廢墟和路旁,現在到處都有。葉子像蓖麻葉但更小更薄,蔓生,帶有細小的刺。花是黃白色的,種子也像麻子。在四月、五月採收莖葉曬乾使用。俗名葛葎蔓,也叫葛勒蔓。唐代韋宙的《獨行方》記載,它可以治療全身長滿瘡的癩病:用一擔葎草,加兩石(約合120公斤)水煮成一石(約合60公斤),用藥汁浸泡瘡瘍,三次左右就能痊癒。
《本經》沒有記載其治療瘡瘍的功效。另有古籍記載,葎草可以治療膏淋(一種尿道疾病):搗碎取三升鮮汁,加兩合醋混合,空腹服用,就能排出像牛奶一樣的尿液。還能治療久痢導致的疳積(一種營養不良的疾病):取乾燥的葎草莖蔓搗碎過篩,根據病情需要用管子吹入肛門,三、四次就能痊癒,效果如同神奇一般。
簡而言之,葎草,也就是葛勒蔓,可以治療傷寒病後因出汗過多導致的虛熱:將其切碎研磨,取其鮮汁服用一合,就能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