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一 (24)
卷第十一 (24)
1. 胡麻鞋底
水煮汁服之。解紫石英發毒,又主霍亂吐下不止,及解食牛馬肉毒,腹脹吐痢不止者。
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故麻鞋底,主消渴。煮汁服之。鞋綱繩如棗大,婦人內衣有血者,手大鉤頭棘針二七枚,三物並燒作灰,以豬脂調敷狐刺瘡出蟲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:破草鞋和人亂髮燒作灰,醋和敷小兒熱毒遊腫。
陳藏器云:取麻鞋尖頭二七為灰,歲朝井華水服之,又主遺溺。又故麻鞋底燒令赤,投酒煮粟谷汁中服之,主霍亂轉筋。外臺秘要:近效尿床。取麻鞋綱帶及鼻根等,唯不用底,須七量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分再服之。又方:治蜈蚣螫人。麻鞋履底炙以揩之,即瘥。千金方:肛脫出。
以炙麻履底,令人頻按,永瘥。又故麻鞋底、鱉頭各一枚,燒鱉頭搗為末,敷肛門,將履底按入,即不出也。經驗方:治鼻塞。燒麻鞋灰吹鼻中,立通。一名千里馬,麻鞋名也。廣利方治鼻衄血。鞋𩍥作灰吹鼻孔中,立效。
白話文:
胡麻鞋底
用胡麻鞋底水煮後服用,可以解紫石英中毒,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不止,以及食用牛馬肉中毒引起的腹脹、嘔吐、腹瀉不止。
古籍記載,胡麻鞋底可以治療消渴症,煮水服用即可。鞋帶(粗如紅棗大小),以及婦女內衣沾有血跡,和鉤頭棘針(約十四枚),三者一起燒成灰,用豬油調和後,敷治狐刺瘡(一種長蟲的瘡)。
古籍也記載,將舊草鞋和人的頭髮一起燒成灰,用醋調和後,敷在小兒熱毒腫脹處。
舊麻鞋的鞋尖(約十四個),燒成灰,用正月初一井水沖服,可以治療遺尿。將舊麻鞋底燒至通紅,放入酒煮的穀物汁中,服用後可以治療霍亂引起的抽搐。另有記載,將麻鞋帶和鞋跟(不用鞋底),取七份,加水七升,煮成二升,分兩次服用,能有效治療尿床。
還有一種方法是用炙烤過的麻鞋底摩擦蜈蚣咬傷處,即可痊癒。另有記載,用炙烤過的麻鞋底頻頻按壓肛門脫出處,可以治癒。將舊麻鞋底和一個鱉頭一起燒成灰,研磨成粉末,敷在肛門處,再用鞋底按壓,就能防止肛門脫出。
經驗方:將麻鞋燒成灰,吹入鼻孔中,可以治療鼻塞。麻鞋又稱千里馬。另有方劑,用麻鞋的鞋幫燒成灰,吹入鼻孔,可以治療鼻出血。
2. 劉寄奴草
味苦,溫。主破血下脹。多服令人痢。生江南。
唐本注云:莖似艾蒿,長三、四尺,葉似蘭草尖長,子似稗而細,一莖上有數穗,葉互生。今按別本注云:昔人將此草,療金瘡,止血為要藥,產後余疾,下血止痛,極效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葉似菊,高四、五尺,花白。實黃白作穗,蒿之類也。今出越州。
夏收苗,日乾之。日華子云:劉寄奴,無毒。治心腹痛,下氣,水脹血氣,通婦人經脈癥結,止霍亂水瀉。又名劉寄奴。六、七、八月採。
圖經曰:劉寄奴草,生江南,今河中府、孟州、漢中亦有之。春生苗,莖似艾蒿,上有四稜,高三、二尺以來。葉青似柳,四月開碎小黃白花,形如瓦松,七月結實似黍而細,一莖上有數穗,互生,根淡紫色似萵苣。六月、七月採,苗、花、子通用也。
雷公云:採得後去莖、葉,只用實。凡使,先以布拭上薄殼皮令淨,拌酒蒸,從巳至申出,曝乾用之。經驗方:治湯火瘡至妙。劉寄奴搗末,先以糯米漿,雞翎掃湯著處,後摻藥末在上,並不痛,亦無痕。大凡湯著處,先用鹽末摻之,護肉不壞,然後藥末敷之。
白話文:
劉寄奴草味苦性溫,能破血消腫。服用過多會導致腹瀉。主要生長在江南地區。
古籍記載,其莖類似艾蒿,長三到四尺,葉片像蘭草葉尖細長,種子像稗子但更細小,一根莖上有好幾穗,葉子互生。另有記載說,古人用它治療刀傷止血,效果極佳,對於產後餘疾、出血疼痛也有很好的療效。
另有記載稱,它的葉子像菊花,高四到五尺,花白色,果實黃白相間呈穗狀,屬蒿類植物,現在越州也有出產。
夏季收割植株,曬乾即可。古籍記載,劉寄奴無毒,可治療心腹疼痛、氣逆、水腫、血瘀等症狀,能疏通婦女經脈阻塞,還能止霍亂引起的腹瀉。六、七、八月採收。
古籍記載,劉寄奴草生長在江南,現在河中府、孟州、漢中也都有。春天發芽,莖像艾蒿,有四條棱,高三到二尺。葉子青綠色,像柳葉,四月開花,花小呈黃白色,像瓦松,七月結果,果實像黍子但更細小,一根莖上有幾穗,互生,根淡紫色,像萵苣。六月、七月採收,莖、葉、果實都可以入藥。
古籍記載,採收後去除莖葉,只取果實入藥。使用前,先用布擦拭果實表面薄殼,使其乾淨,再用酒拌蒸,從上午十點到下午五點蒸好,曬乾後使用。經驗方:治療燙傷火傷效果極佳。將劉寄奴研磨成粉末,先用糯米漿用雞毛帚掃在傷處,然後再撒上藥粉,既不疼痛,也不留疤痕。凡是燙傷處,先用鹽粉塗抹,保護皮膚免受損壞,然後再敷藥粉。
3. 骨碎補
味苦,溫,無毒。主破血止血,補傷折。生江南。根著樹石上,有毛。葉如庵䕡。江西人呼為胡孫姜。一名石庵䕡,一名骨碎布。(今附)
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骨碎補,使。能主骨中毒氣,風血疼痛,五勞六極,口手不收,上熱下冷,悉能主之。陳藏器云:骨碎補,似石葦而一根,余葉生於木。嶺南虔、吉亦有。本名猴姜。開元皇帝以其主傷折,補骨碎,故作此名耳。日華子云:猴姜,平。治惡瘡蝕爛肉,殺蟲。是樹上寄生草苗。似姜細長。
圖經曰:骨碎補,生江南,今淮、浙、陝西、夔路州郡亦有之。根生大木或石上,多在背陰處,引根成條,上有黃毛及短葉附之。又有大葉成枝,面青綠色,有黃點,背青白色,有赤紫點。春生葉,至冬干黃,無花實,唯根入藥。採無時,削去毛用之。本名胡孫姜,唐明皇以其主折傷有奇效。
故作此名。蜀人治閃折筋骨傷損,取根搗篩,煮黃米粥,和之裹傷處良。又用治耳聾。削作細條,火炮,乘熱塞耳,亦入婦人血氣藥用。又名石毛薑。
雷公云:凡使,採得後,先用銅刀刮去上黃赤毛盡,便細切,用蜜拌令潤,架柳甑蒸一日後出,曝乾用。又《乾寧記》云:去毛細切後,用生蜜拌蒸,從巳至亥,准前曝乾。搗末用。炮豬腎空心吃治耳鳴,亦能止諸雜痛。靈苑方:治虛氣攻牙,齒痛血出,牙齦癢痛。骨碎補二兩,細銼炒令黑色,杵末。依常盥漱後揩齒根下,良久吐之,臨臥用後睡,點之無妨。
衍義曰:骨碎補,苗不似姜,姜苗如葦梢。此物苗,每一大葉兩邊,小葉槎牙,兩相對,葉長有尖瓣。余如《經》。
白話文:
骨碎補
骨碎補味苦性溫,無毒。能活血止血,治療骨折。它生長在江南地區,根部附著在樹木或岩石上,根莖表面有毛,葉子像庵羅(一種植物)。江西人稱它為胡孫姜,也叫石庵羅、骨碎布。
據《藥性論》記載,骨碎補可以治療骨頭中毒、風濕疼痛、勞損、手腳麻木、上熱下冷等症狀。陳藏器記載,骨碎補外形像石葦,但只有一根主莖,其他葉子長在樹木上。嶺南、虔州、吉州等地也有分布,原名猴姜。唐玄宗李隆基因其能治療骨折,補益碎骨,故改名骨碎補。據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,猴姜性平,能治療惡瘡、潰爛,殺蟲,是一種寄生在樹上的草本植物,外形像姜,細長。
《圖經本草》記載,骨碎補生長在江南地區,如今淮南、浙江、陝西、夔州等地也有。根部生長在大型樹木或岩石上,多生長在背陰處,根莖呈條狀,表面有黃色絨毛和短小的葉片。也有較大的葉片,葉面青綠色帶有黃色斑點,葉背青白色帶有紫紅色斑點。春季長葉,冬季葉子枯黃,沒有花和果實,只有根部入藥。採摘沒有時間限制,使用前需刮去毛茸。其原名為胡孫姜,唐玄宗因其治療骨折效果顯著,故改名骨碎補。蜀地的人用它治療閃挫、筋骨損傷,將根部搗碎過篩,與煮熟的黃米粥混合,敷在傷處。也用於治療耳聾,將其削成細條,用火炮製後,趁熱塞入耳中。也可用於婦科疾病。又名石毛薑。
雷公記載,使用骨碎補時,需先用銅刀刮去黃紅色絨毛,切細,拌上蜂蜜使其潤澤,用柳木蒸籠蒸一天,曬乾備用。《乾寧記》記載,去毛切細後,用生蜂蜜拌勻蒸制,從巳時到亥時(上午十點到晚上十點),再曬乾,搗碎成末使用。炮製過的骨碎補與豬腎一起服用,可以治療耳鳴,也能止痛。《靈苑方》記載,骨碎補可用於治療虛火上炎引起的牙痛、牙齦腫痛出血,將骨碎補切細炒至黑色,研磨成粉,飯後用其擦拭牙根,然後吐掉,睡前使用效果更佳。
《本草衍義》記載,骨碎補的幼苗不像薑,薑的幼苗像蘆葦的尖端。骨碎補的葉片,每個大葉片兩側都伴有許多小的、鋸齒狀的小葉片,相對而生,葉片細長,有尖端。其他描述與前述經籍記載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