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一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一 (22)

1. 仙茅

味辛,溫,有毒。主心腹冷氣不能食,腰腳風冷攣痹不能行,丈夫虛勞,老人失溺,無子,益陽道。久服通神強記,助筋骨,益肌膚,長精神,明目。一名獨茅根,一名茅瓜子,一名婆羅門參。《仙茅傳》云:十斤乳石,不及一斤仙茅,表其功力爾。生西域,又大庾嶺。亦云忌鐵及牛乳。二月、八月採根。(今附)

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治一切風氣,延年益壽,補五勞七傷,開胃下氣,益房事。彭祖單服法:以米泔浸去赤汁出毒後,無妨損。

圖經曰:仙茅,生西域及大庾嶺,今蜀川、江湖、兩浙諸州亦有之。葉青如茅而軟,復稍闊,面有縱理,又似棕櫚。至冬盡枯,春初乃生。三月有花如梔子黃,不結實。其根獨莖而直,旁有短細根相附,肉黃白,外皮稍粗,褐色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用。衡山出者花碧,五月結黑子。

謹按《續傳信方》敘仙茅云:主五勞七傷,明目,益筋力,宣而復補,本西域道人所傳。開元元年,婆羅門僧進此藥,明皇服之有效,當時禁方不傳。天寶之亂,方書流散,上都不空三藏始得此方,傳與李勉司徒、路嗣恭尚書、齊杭給事、張建封僕射服之,皆得力。路公久服金石無效,及得此藥,其益百倍。

齊給事守縉雲,日少氣力,風繼作,服之遂愈。八、九月時採得,竹刀子刮去黑皮,切如豆粒,米泔浸兩宿,陰乾搗篩,熟蜜丸如梧子。每旦空肚酒飲任使下二十丸。禁食牛乳及黑牛肉,大減藥力也。《續傳信方》偽唐筠州刺史王顏所著,皆因國書編錄,其方當時盛行。故今江南但呼此藥為婆羅門參。

海藥云:生西域。粗細有筋,或如筆管,有節紋理。其黃色多涎。梵云呼為阿輸乾陁。味甘,微溫,有小毒。主風,補暖腰腳,清安五臟,強筋骨,消食。久服輕身,益顏色。自武城來,蜀中諸州皆有。葉似茅,故名曰仙茅。味辛,平。宣而復補,無大毒,有小熱,有小毒。

主丈夫七傷,明耳目,益筋力,填骨髓,益陽不倦。用時竹刀切,糯米泔浸。雷公云:凡採得後,用清水洗令淨,刮上皮,於槐砧上用銅刀切豆許大,卻用生稀布袋盛,於烏豆水中浸一宿,取出用酒濕拌了蒸,從巳至亥,取出曝乾。勿犯鐵,斑人須鬢。

白話文:

仙茅味辛溫,有毒。主治心腹寒冷疼痛、無法進食,腰腳因風寒而引起的麻痺疼痛、行動不便;治療男子體虛勞損,老年人因失禁而引起的虛弱,以及不孕不育,壯陽補腎。長期服用能使人神清氣爽、記憶力增強,強健筋骨,滋養肌膚,精神充沛,明目。仙茅又名獨茅根、茅瓜子、婆羅門參。《仙茅傳》記載:十斤乳石的功效不及一斤仙茅,以此說明其藥效之強。仙茅產自西域和南嶺,忌鐵器和牛乳。二月、八月採收根部。

據《日華子》記載:仙茅能治療各種風疾,延年益壽,補益五勞七傷,開胃降氣,增強房事功能。彭祖單服仙茅的方法是:用淘米水浸泡去除紅色汁液,以去除毒性,這樣便可安全服用。

《圖經》記載:仙茅生長於西域和大庾嶺,如今蜀川、江湖、兩浙等地也有分佈。葉片青綠,像茅草一樣柔軟,略微寬闊,葉面有縱向紋理,也像棕櫚葉。冬天枯萎,春天重新生長。三月開花,花色如梔子花般黃色,不結果實。根莖單一而直,旁邊附著一些短小的細根,根肉呈黃白色,外皮較粗糙,呈褐色。二月、八月採收根部,曬乾備用。衡山產的仙茅花是碧綠色的,五月結果實,果實為黑色。

據《續傳信方》記載:仙茅主治五勞七傷,明目,強健筋骨,具有宣洩和補益的雙重功效,最初是西域道人傳授的藥方。開元元年,婆羅門僧人將此藥進獻給唐玄宗,玄宗服用後效果顯著,當時此方被列為禁方,不予傳播。天寶之亂後,方書流散,上都不空三藏才重新得到此方,並傳授給李勉、路嗣恭、齊杭、張建封等大臣服用,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。路嗣恭長期服用金石藥物無效,服用仙茅後,效果提升百倍。齊杭在縉雲任職時,經常感到體力不足,風寒反覆發作,服用仙茅後痊癒。採收仙茅應在八、九月,用竹刀刮去黑色外皮,切成豆粒大小,用淘米水浸泡兩夜,陰乾後搗碎篩選,用熟蜜丸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天早晨空腹服用,用酒送服,每次二十丸。忌食牛乳和黑牛肉,以免減弱藥效。《續傳信方》是偽造的唐代筠州刺史王顏所著,因被編入國書,當時盛行,所以江南地區稱仙茅為婆羅門參。

《海藥》記載:仙茅產自西域,粗細不均,有筋絡,有的像筆管,有節和紋理,黃色,多涎液。梵語稱之為阿輸乾陁。味甘微溫,有小毒。主治風疾,溫補腰腳,清安五臟,強健筋骨,消食積。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,容顏煥發。武城地區以及蜀中各州均有分佈。葉子像茅草,故名仙茅。味辛平,宣洩兼補益,毒性不大,略帶溫熱,也略帶毒性。主治男子七傷,明目益耳,強健筋骨,填補骨髓,壯陽不倦。使用時應以竹刀切片,用糯米淘米水浸泡。雷公的方法是:採收後,用清水洗淨,刮去外皮,在槐木砧板上用銅刀切成豆粒大小,用生麻布袋盛裝,放入烏豆水中浸泡一夜,取出後用酒拌勻蒸煮,從巳時到亥時,取出曬乾。忌鐵器和斑人須鬢。

2. 羊桃

味苦,寒,有毒。主熛熱,身暴赤色,風水積聚,惡瘍,除小兒熱,去五臟五水大腹,利小便,益氣。可作浴湯。一名鬼桃,一名羊腸,一名萇楚,一名御弋,一名銚(音姚)弋。生山林川穀及生田野。二月採,陰乾。

陶隱居云:山野多有。甚似家桃,又非山桃子。小細,苦不堪啖,花甚赤。《詩》云:隰有萇楚者即此也。方藥亦不復用。唐本注云:此物多生溝渠隍塹之間。人取煮以洗風癢及諸瘡腫,極效。劍南人名細子根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生平澤中。葉、花似桃,子細如棗核,苗長弱即蔓生,不能為樹。

今處處有,多生溪澗。今人呼為細子根,似牡丹。療腫,爾雅云:萇楚,銚弋。郭云:今羊桃也。釋云:葉似桃,花白,子如小麥,亦似桃。陸機云:葉長而狹,華紫赤色。其枝莖弱,過一尺引蔓於草上。今人以為汲灌,重而善沒,不如楊柳也。近下根,刀切其皮,著熱灰中脫之,可韜筆管也。

陳藏器云:味甘,無毒。主風熱羸老。浸酒服之。生蜀川川穀中。草高一尺,葉長小,亦云羊桃根也。肘後方:治傷寒毒攻手足痛,煮羊桃汁漬之,雜鹽豉尤好。

白話文:

羊桃味苦、性寒,有毒。能治療熛熱(高熱)、全身通紅、水腫、惡性腫瘍,以及小兒發熱;能去除五臟積水導致的大腹水腫,促進排尿,增強體力。可製成藥浴。羊桃別名鬼桃、羊腸、萇楚、御弋、銚弋。它生長在山林、溪谷和田野間,二月採收,陰乾。

古籍記載,羊桃常見於山野,外形很像家桃,但又不是山桃,果實細小,苦澀難以食用,花朵卻很紅。《詩經》中提到的「隰有萇楚」,指的就是它。但後世藥方中已很少使用了。另有記載說,羊桃多生長在溝渠、壕塹等地,人們用它煮水洗治風癢及各種瘡腫,效果很好,蜀地人稱之為細子根。 蜀地的古籍記載,羊桃生長在濕地,葉子和花朵像桃樹,果實細小如棗核,植株細長柔軟,以蔓生為主,長不成樹。

如今羊桃各地都有,多生長在溪澗旁。現代人稱之為細子根,外形類似牡丹。它能治療腫脹。古籍記載,羊桃的葉子像桃樹,花白色,果實像小麥,也像桃子;也有記載說它的葉子細長,花朵紫紅色,枝莖細弱,超過一尺就會攀附在其他草本植物上。現代人用它來製作汲水灌溉的工具,但它質地沉重容易沉沒,不如楊柳好用。羊桃根部切開皮後,放入熱灰中烤制,可以製作筆管。

另有記載,羊桃味甘,無毒,能治療因風熱引起的體弱衰老。可將其浸酒服用。生長在蜀地山谷中,植株高約一尺,葉子細小,也稱作羊桃根。還記載了用羊桃汁治療傷寒導致手足疼痛的偏方,將羊桃煮汁浸泡患處,加入鹽和豉效果更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