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一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一 (21)

1. 馬兜鈴

味苦,寒,無毒。主肺熱咳嗽,痰結喘促,血痔瘻瘡。生關中,藤繞樹而生。子狀如鈴,作四、五瓣。(今附)

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馬兜鈴,平。能主肺氣上急,坐息不得,主咳逆連連不可。日華子云:治痔瘻瘡,以藥於瓶中燒熏病處,入藥炙用,是土青木香,獨行根子。越州七、八月採。

圖經曰:馬兜鈴,生關中,今河東、河北、江淮、夔、浙州郡亦有之。春生苗如藤蔓,葉如山芋葉,六月開黃紫花,頗類枸杞花,七月結實棗許大如鈴,作四、五瓣。其根名雲南根,似木香,小指大,赤黃色。亦名土青木香。七月、八月採實,曝乾。主肺病。三月採根,治氣下膈,止刺痛。

雷公云:凡使,採得後去葉並蔓了,用生綃袋盛,於東屋角畔懸。令乾了,劈作片,取向裡子,去隔膜,並令盡用子。勿令去革膜不盡,用之並皮。聖惠方:治五種蠱毒。用兜鈴根三兩為末,分為三貼,以水一盞,煎五分,去滓,頻服。當吐蠱出,未快再服,以快為度。又方:草蠱術正因方及嶺南。

人若行此毒,人人咽刺痛欲死者。用兜鈴苗一兩,為末。以溫水調下一錢匕,即消化,蠱出,效。外臺秘要:崔氏蛇蠱,食飲中得之。咽中如有物,咽不下,吐不出,悶心熱。服兜鈴即吐出。又服麝香一錢匕,即吐蠱毒。簡要濟眾:治肺氣喘嗽。兜鈴二兩,只用裡面子,去卻殼,酥半兩,入碗內拌和勻,慢火炒乾,甘草一兩炙,二味為末。每服一錢,水一盞,煎六分,溫呷或以藥末含咽津,亦得。

衍義曰:馬兜鈴,蔓生,附木而上。葉脫時,鈴尚垂之。其狀如馬項鈴,故得名。然熟時則自折坼,間有子全者。採得時須八、九月間。治肺氣喘急。

白話文:

馬兜鈴味苦性寒,無毒。主治肺熱咳嗽、痰多喘促、血痔、瘻瘡等症。它生長在關中地區,藤蔓攀附樹木生長,果實形狀像鈴鐺,分成四、五瓣。

根據《藥性論》記載,馬兜鈴性平,能治肺氣上逆、呼吸困難、咳嗽不止等症。 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,馬兜鈴可治療痔瘡和瘻瘡,方法是用藥材裝入瓶中燒熏患處,也可直接入藥煎服。馬兜鈴的根,也叫土青木香,獨行根。越州地區在七八月份採收。

《圖經本草》記載,馬兜鈴生長在關中地區,現在河東、河北、江淮、夔州、浙州等地也有。春天長出像藤蔓一樣的苗,葉子像山芋葉,六月開花,花是黃紫色的,很像枸杞花;七月結果,果實大小如棗,像鈴鐺一樣,分成四、五瓣。它的根叫做雲南根,像木香,粗細如小指,顏色赤黃,也叫土青木香。七月、八月採收果實曬乾,主治肺病;三月採收根部,能治療氣逆膈間、止痛。

雷公說:使用馬兜鈴時,採收後要除去葉子和藤蔓,用生絹袋裝好,掛在東屋的角落晾乾。然後將其劈成片,取其內部,去除隔膜,務必將果實內部的所有部分都用上,不要留下外皮。

《聖惠方》記載,馬兜鈴根可以治療五種蠱毒。用法是用馬兜鈴根三兩磨成粉,分成三份,每次取一份用一盞水煎成五分,去渣頻服,直到將蠱毒吐出為止。還有一個方子,用馬兜鈴苗一兩磨成粉,用溫水調服一錢,可以治療草蠱。

《外台秘要》記載,馬兜鈴可以治療崔氏蛇蠱,症狀是咽喉有異物感,吞咽困難,嘔吐不出,胸悶心煩。服用馬兜鈴可以將毒物吐出,配合麝香一起服用效果更好。

《簡要濟眾方》記載,馬兜鈴可以治療肺氣喘咳。用法是取馬兜鈴二兩,只用其內部,去除外殼,與酥半兩拌勻,小火炒乾,再與炙甘草一兩一起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一盞水煎成六分,溫服,也可以含服藥末,以咽下藥液。

《本草衍義》記載,馬兜鈴是蔓生植物,攀附樹木生長。葉子脫落後,果實仍然懸掛在上面。果實的形狀像馬頸上的鈴鐺,因此得名。成熟時果實會自行裂開,有時會留下完整的種子。採收時間應在八、九月間。它可以治療肺氣喘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