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一 (17)
卷第十一 (17)
1. 白頭翁
味苦,溫,無毒、有毒。主溫瘧狂易(音羊)寒熱,癥瘕積聚,癭氣,逐血止痛,療金瘡。鼻衄。一名野丈人,一名胡王使者,一名奈何草。生高山山谷及田野,四月採。
陶隱居云:處處有,近根處有白茸,狀似人白頭,故以為名。方用亦療毒痢。唐本注云:其葉似芍藥而大,抽一莖,莖頭一花,紫色,似木堇花,實大者如雞子,白毛汁余皆披下,似纛頭,正似白頭老翁,故名焉。今言近根有白茸,陶似不識。太常所貯蔓生者,乃是女萎。其白頭翁根,甚療毒痢,似續斷而遍。
今按別本注云:今處處有。其苗有風則靜,無風而搖。與赤箭、獨活同也。又云驗此草叢生,狀如白薇,而柔細稍長。葉生莖頭如杏葉,上有細白毛。近根者有白茸,舊經陶注則未述其莖、葉,唐注又云:葉似芍藥,實大如雞子,白毛寸余,此皆誤矣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有細毛,不滑澤,花蕊黃。
今所在有之,二月採花,四月採實,八月採根,皆日乾。藥性論云:白頭翁,使,味甘、苦,有小毒。止腹痛及赤毒痢,治齒痛,主項下瘤癧。又云:胡王使者,味苦,有毒。主百骨節痛,豚實為使。日華子云:得酒良。治一切風氣,及暖腰膝,明目,消贅子。功用同上,莖、葉同用。
圖經曰:白頭翁,生嵩山山谷,今近京州郡皆有之。正月生苗作叢,狀如白薇,而柔細稍長。葉生莖端,上有細白毛,而不滑澤。近根有白茸,正似白頭老翁,故名焉。根紫色,深如蔓菁。二月、三月開紫花,黃蕊,五月、六月結實。其苗有風則靜,無風而搖。與赤箭、獨活同。七月、八月採根,陰乾用。今俗醫用合補下藥,服之大驗,亦沖人。
外臺秘要:治陰㿗。白頭翁根,生者不限多少,搗之。隨偏腫處以敷之,一宿當作瘡,二十日愈。肘後方:小兒禿。取白頭翁根,搗敷一宿,或作瘡,二十日愈。
衍義曰:白頭翁,生河南洛陽界及新安土山中。性溫。止腹痛,暖腰膝,《唐本》注及《藥性論》甚詳。陶隱居失於不審,宜其排叱也。新安縣界兼山野中,屢嘗見之,正如《唐本》注所說。至今本處山中人賣白頭翁丸,言服之壽考,又失古人命名之意。
白話文:
白頭翁味苦,性溫,古籍記載其毒性有分歧,有的說無毒,有的說有毒。主治溫瘧、狂躁伴有寒熱交替、腹部腫塊、甲狀腺腫大、活血止痛、治療刀傷、鼻出血等症。別名野丈人、胡王使者、奈何草。生長在高山、山谷和田野,四月採收。
古籍記載其根部有白色茸毛,形似白髮老人頭,故名白頭翁。也可用於治療毒痢。 不同版本的古籍對其莖葉形態描述不一,有些描述存在出入。
藥性記載中,白頭翁味甘苦,有小毒,可止腹痛、治療赤痢、牙痛和頸部腫塊。另有記載,其能治百骨疼痛,並能配伍其他藥物使用。也有人說白頭翁配酒效果更好,可治療各種風濕病、溫暖腰膝、明目、消除贅肉等。莖葉均可入藥。
古籍中對白頭翁的形態、生長環境、採收時間和藥效都有詳細描述,但不同記載存在差異。有些地方用白頭翁治療下焦虛寒,療效顯著。
古代醫書記載,白頭翁根可用於治療陰部腫痛,以及小兒禿瘡。將鮮白頭翁根搗碎敷於患處,一夜即可形成膿瘡,二十天左右痊癒。
總結古籍記載,白頭翁性溫,能止腹痛、溫暖腰膝,功效詳見古代藥典。有些地區至今仍有以白頭翁製成的丸藥出售,據說能延年益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