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一 (12)
卷第十一 (12)
1. 羊蹄
衍義曰:羊蹄,《經》不言根,《圖經》加根字。處處有。葉如菜中菠䔖,但無歧,而色差青白。葉厚,花與子亦相似。葉可潔擦䃋石器,根取汁塗疥癬。子謂之金蕎麥,燒煉家用以制鉛汞。又銼根,研,絞汁取三、二匙,水半盞,煎一、二沸,溫溫空肚服。治產後風秘,殊驗。
白話文:
羊蹄這種植物,《神農本草經》沒有提到它的根部,《圖經》則加上了「根」這個字。羊蹄到處都有生長。它的葉子像蔬菜中的菠菜,但是沒有分叉,顏色稍微偏青白色。葉子厚實,花和果實也和菠菜相似。羊蹄的葉子可以用來擦拭磨光石器,根部則可以取汁塗抹治療疥癬。它的果實被稱為金蕎麥,燒煉時家裡用它來煉製鉛汞。另外,把羊蹄的根挫碎研磨,擠壓取出兩三匙汁液,加入半杯水,煮沸一兩次,溫熱時空腹服用。用來治療產後便秘,效果非常顯著。
2. 菰根
大寒。主腸胃痼熱,消渴,止小便利。
陶隱居云:菰根,亦如蘆根,冷利復甚也。今按別本注云:菰蔣草也。江南人呼為茭草,秣馬甚肥。味甘,無毒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生水中,葉似蔗、荻,久根盤厚,夏月生菌細,堪啖,名菰菜。三年以上,心中生臺如藕,白軟中有黑脈,堪啖,名菰首也。爾雅云:出隧,蘧蔬。
釋曰:菌類也。一名出隧,一名蘧蔬。《廣雅》云:朝生,形如鬼蓋。郭云:似土菌,生菰草中。今江東啖之甜滑者,氈氍毹者。《說文》云:菰,蔣也。張揖云:氍毹,毛席,取其音同。孟詵云:菰菜,利五臟,邪氣,酒渣,面赤,白癩,癧瘍,目赤等,效。然滑中,不可多食。
熱毒風氣,卒心痛。可鹽醋煮食之。又云茭首,寒。主心胸中浮熱風。食之發冷氣,滋人齒,傷陽道,令下焦冷滑,不食甚好。陳藏器云:菰菜,味甘,無毒。去煩熱,止渴,除目黃,利大小便,止熱痢,雜鯽魚為羹,開胃口,解酒毒。生江東池澤,菰葑上如菌,葑是菰根,歲久浮在水上者。
主火燒瘡,燒為灰和雞子白塗之。《呂氏春秋》曰:菜之美者,越路之菌是也。晉·張翰見秋風起思之。又云菰首,生菰蔣草心,至秋如小兒臂,故云菰首。煮食之止渴。甘、冷,雜蜜食之發痼疾,無別功。更有一種小者,擘肉如墨,名烏郁。人亦食之,止小兒水痢。日華子云:茭首,微毒。
多食發氣並弱陽,葉利五臟,食巴豆人不可食。
圖經曰:菰根,舊不著所出州土,今江湖陂澤中皆有之。即江南人呼為茭草者。生水中,葉如蒲、葦輩,刈以秣馬甚肥。春亦生筍,甜美堪啖,即菰菜也。又謂之茭白。其歲久者,中心生白臺如小兒臂,謂之菰手。今人作菰首,非是。《爾雅》所謂蘧蔬,注云:似土菌,生菰草中,正謂此也。
故南方人至今謂菌為菰,亦緣此義也。其臺中有墨者,謂之茭郁。其根亦如蘆根,冷利更甚。二浙下澤處,菰草最多,其根相結而生,久則並土浮於水上,彼人謂之菰葑。刈去其葉,便可耕蒔。其苗有莖梗者,謂之菰蔣草。至秋結實,乃雕胡米也。古人以為美饌,今飢歲人猶採以當糧。
《西京雜記》云:漢太液池邊,皆是雕胡、紫籜、緣節、蒲叢之類。菰之有米者,長安人謂為雕胡。葭蘆之米,解葉者紫籜。菰之有首者,謂之綠節是也。然則雕胡諸米,今皆不貴。大抵菰之種類皆極冷,不可過食,甚不益人。唯服金石人相宜耳。
陳藏器云:茭首,主心胸中浮熱,動氣不中,食之發冷,滋牙齒,傷陽道,令下焦冷,不食為妙。食療云若丹石熱發,和鯽魚煮作羹食之。三、兩頓即便瘥耳。外臺秘要:治湯火所灼,未成瘡。取菰蔣根燒取灰,用雞子黃和封之。廣濟方治毒蛇齧方:菰蔣草根灰,取以封之,其草似燕尾是。子母秘錄:小兒風瘡久不瘥,燒菰蔣節末以敷上。
白話文:
菰根性寒。主治腸胃積熱、消渴症、頻尿。
陶弘景說:菰根和蘆根一樣,都有清熱利尿的功效,而且更甚。據其他古籍記載:菰是茭白草,江南人稱之為茭草,用來餵馬,馬會長得很肥壯。茭白味甘,無毒。據《蜀本圖經》記載:茭白生長在水中,葉子像甘蔗和荻,根莖久而肥厚,夏天會長出細嫩的菌,可以食用,叫做菰菜。生長三年以上的茭白,中心會長出像藕一樣的白色柔軟組織,裡面有黑色紋理,也可以食用,叫做菰首。 《爾雅》記載:菰又名出隧、蘧蔬。
意思是:菰是一種菌類,又名出隧、蘧蔬。《廣雅》記載:菰早上生長出來,形狀像鬼傘。郭璞說:它像土菌,生長在茭白草中。現在江東地區食用的茭白,口感甜滑,像柔軟的毛氈。《說文解字》記載:菰就是茭白。《廣雅疏證》記載:氍毹是毛毯,取其音近。《孟詵》記載:菰菜可以治療五臟積熱、邪氣入侵、酒渣鼻、面部紅腫、白癜風、瘡瘍、目赤等症,療效很好,但因為性滑,不能多吃。
治療熱毒風邪引起的突然心痛,可以用鹽醋煮熟食用。又說菰首性寒,主治胸中浮熱、風邪。食用後會感到身體發冷,能滋養牙齒,但會損傷陽氣,導致下焦寒冷滑利,最好不要食用。陳藏器說:菰菜味甘,無毒,能清熱解暑,止渴,治療目黃,通利大小便,治療熱痢,與鯽魚一起煮成羹,能開胃,解酒毒。菰生長在江東池澤中,菰根上長出的菌,菰根久而浮於水上,稱為菰葑。
主治火燒傷,燒成灰後與雞蛋清混合塗抹。《呂氏春秋》記載:最好的蔬菜是越地的菌,晉朝的張翰看到秋風起就思念它。又說菰首生長在茭白草心,秋天長到像嬰兒手臂那麼粗,所以叫菰首。煮熟食用可以止渴。菰首甘寒,與蜂蜜一起食用會加重痼疾,沒有其他功效。還有一種較小的菰,切開後肉色如墨,叫做烏郁,人們也食用它,可以治療小兒水痢。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茭首有微毒,多吃會導致脹氣和陽虛,菰葉能利五臟,服用巴豆的人不能食用。
《圖經本草》記載:古籍記載中沒有菰根的產地,現在江河湖澤中都有,就是江南人稱之為茭草的那種。生長在水中,葉子像蒲草和蘆葦,用來餵馬,馬會很肥壯。春天也會長出筍,很甜美,可以食用,這就是菰菜,也叫茭白。生長很久的茭白,中心會長出像嬰兒手臂一樣的白色的組織,叫做菰手。現在人們稱之為菰首,是不準確的。《爾雅》中所說的蘧蔬,注釋說:它像土菌,生長在茭白草中,正是指這個。
所以南方人至今稱菌為菰,也是源於此。菰的中心組織如果是黑色的,叫做茭郁。菰根和蘆根一樣,性寒利尿,而且更甚。浙江一帶的低窪澤地,茭白草最多,根莖相互纏繞生長,時間久了就會和泥土一起浮在水上,當地人稱之為菰葑。割去葉子,就可以耕種。茭白有莖梗的,叫做茭白草。秋天結果實,就是雕胡米。古人把它當作美味佳餚,現在饑荒年景,人們還採集它充當糧食。
《西京雜記》記載:漢朝太液池邊,都是雕胡米、紫籜米、緣節米、蒲叢米等。菰有米的那種,長安人叫做雕胡米。蘆葦的米,解開葉片的那種叫紫籜米。菰有菰首的那種,叫做綠節米。但是,現在雕胡米等這些米都不珍貴了。總之,菰的所有種類都性寒,不能多吃,對人體沒有什麼益處,只有服用金石藥物的人才適合食用。
陳藏器說:菰首主治胸中浮熱,氣機不暢。食用後會感到身體發冷,滋養牙齒,但會損傷陽氣,導致下焦寒冷,最好不要食用。 《食療本草》記載:如果丹石中毒引起發熱,可以用菰首和鯽魚一起煮成羹食用,吃一到兩頓就會痊癒。《外台秘要》記載:治療湯火灼傷,尚未形成瘡瘍,取茭白草根燒成灰,用雞蛋黃混合塗抹。《廣濟方》治療毒蛇咬傷:用茭白草根灰塗抹,這種草葉子像燕子的尾巴。《子母秘錄》記載:小兒風瘡久治不癒,用燒焦的茭白草節研末敷在患處。
總結來說:菰根屬於蒲類植物。四季都可以採集根莖,搗碎取汁使用。北方邊地的人們只用茭白草的莖葉餵馬,稱為茭白草,也用來編織草席。它的花像蘆葦,結出的青色果實細小,像青麻的種子,長幾寸。當地人收集它們,和小米一起煮粥,食用可以充飢,這就是杜甫詩中“願作冷秋菰”的含義。因為菰類植物都生長在水中或岸邊,多吃會導致腹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