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一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一 (7)

1. 牽牛子

常服十丸至十五丸行氣,甚妙。小兒十五以下至七歲以上,服五丸至七丸,年及五十以上不請服。簡要濟眾:治大便澀不通。牽牛子半生半熟,搗為散。每服二錢,煎薑湯調下。如未通再服,改以熱茶調下,量虛實,無時候,加減服。

衍義曰:牽牛子,諸家之說紛紛不一,陶隱居尤甚。言花狀如藊豆,殊不相當。花朵如鼓子花,但碧色,日出開,日西合。今注:又謂其中子類喬麥,亦非也。蓋有如木猴梨子,但黑色,可微炒,搗取其中粉一兩,別以麩,炒去皮尖者。桃仁末半兩,以熟蜜和丸如梧桐子,溫水服三、二十丸,治大腸風秘,壅熱結澀。不可久服,亦行脾腎氣故也。

白話文:

牽牛子

經常服用十丸到十五丸的牽牛子藥丸,可以幫助疏通氣機,效果非常好。小孩從七歲以上到十五歲以下,服用五丸到七丸,五十歲以上的人不建議服用。

《簡要濟眾》這本書提到:治療大便乾澀不通暢,可以使用半生半熟的牽牛子,搗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薑湯調服。如果還沒有排便,可以再服一次,改用熱茶調服。用量要根據體質虛實情況調整,不拘泥於時間,可以酌情加減用量。

有人說:關於牽牛子的說法眾說紛紜,陶隱居的說法尤其離譜。他說牽牛花形狀像扁豆,實在是不像。牽牛花朵像鼓子花,只是顏色是藍色的,早上開花,傍晚閉合。現在註解說:又有人說牽牛子像蕎麥,這也是不對的。牽牛子其實像木猴梨子,只是顏色是黑色的,可以稍微炒一下,搗碎取出其中的粉末一兩,另外再用麩皮,炒過去除尖端的部分。加上桃仁末半兩,用熟蜜調和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用溫水服用三、二十丸,可以治療大腸因風邪導致的便秘,以及因熱結而導致的大便乾澀。但不可以長期服用,因為它也會疏通脾腎之氣。

2. 蓖(音卑)麻子

味甘、辛,平,有小毒。主水症。水研二十枚服之,吐惡沫,加至三十枚。三日一服,瘥則止。又主風虛寒熱,身體瘡癢,浮腫,屍疰惡氣,笮取油塗之。葉主腳氣,風腫不仁,搗蒸敷之。

唐本注云:此人間所種者,葉似大麻葉而甚大,其子如蜱(音卑),又名萆麻。今胡中來者,莖赤,樹高丈餘,子大如皂莢核,用之益良。油塗葉炙熱熨囟(音信)上,止衄尤驗也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樹生,葉似大麻大數倍,子殼有刺,實大於巴豆,青黃色斑,夏用莖、葉,秋收子,冬採根,日乾。胡中來者,莖、子更倍大。

所在有之。又云:葉似葎草而厚大。莖赤,有節如甘蔗。日華子云:治水脹腹滿。細研水服,壯人可五粒。催生,敷產人手足心,產後速拭去。瘡痍疥癩亦可研敷。

圖經曰:蓖麻子,舊不著所出州郡,今在處有之。夏生苗,葉似葎草而厚大。莖赤有節如甘蔗,高丈許。秋生細花,隨便結實,殼上育刺,實類巴豆,青黃斑褐,形如牛蜱,故名。夏採莖、葉,秋採實,冬採根,日乾。胡中來者,莖子更大。崔元亮《海上方》:治難產及胞衣不下,取蓖麻子七枚,研如膏,塗腳心底,子及衣才下,便速洗去。不爾腸出,即用此膏塗頂,腸當自入。

雷公云:凡使,勿用黑天赤利子,緣在地蔞上生,是顆兩頭尖有毒。藥中不用。其蓖麻子,形似巴豆,節節有黃黑斑點。凡使先須和皮用鹽湯煮半日,去皮取子,研過用。外臺秘要:治半身不遂,失音不語。取蓖麻子油一升,酒一斗,銅缽盛油,著酒中一日,煮之令酒、油熟,服之。

又方:治水氣。取蓖麻子去皮研,令熟水解得三合。清旦一頓服之盡,日中當下青黃水。千金方:治嶺南腳氣,從足至膝,脛腫滿,連骨疼者。蓖麻子葉切蒸薄裹,二、三易即消。肘後方:治一切毒腫疼痛不可忍者,搗蓖麻子敷之瘥。又方:產難。取蓖麻子二枚,兩手各把一枚,須臾立下。

經驗後方:治風疾鼻榻。蓖麻不拘多少,去皮拍為二斤,用黃連等分捶碎,二件用水一處浸七宿後,空心、日午、臥時只用浸者水吞下一片,水盡旋添勿令乾。服兩月後,吃大蒜豬肉試驗。如不發動,便是效也。若發動時,依前法再服,直候不發。如只腿脹,用針出毒物,累有神效。

修直秘旨治小兒丹瘤。蓖麻子五個去皮研,入面一匙,水調塗之,甚效。杜壬治癘風,手指攣曲,節間痛不可忍,漸至漸落。方:蓖麻一兩去皮,黃連一兩銼如豆,以小瓶子入水一升,同浸。春夏三日,秋冬五日後,取蓖麻子一枚擘破,面東以浸藥水平旦時一服。漸加至四、五枚,微利不妨。

瓶中水少更添。忌動風食,累用得效。又方:治咽中瘡腫。蓖麻子一枚去皮,朴硝一錢,同研,新汲水作一服,連進二、三服效。初虞世治湯火傷神妙。萆麻子、蛤粉等分末研膏。湯損用油調塗,火瘡用水調塗。

白話文:

蓖麻子味甘辛,性平,微毒。主治水腫。取蓖麻子二十粒,研磨後用水送服,會嘔吐出惡心的泡沫,可增加到三十粒服用。每三天服用一次,病癒即可停止。此外,還可治療風寒濕熱導致的身體皮膚瘙癢、浮腫、屍疰惡氣等症狀,將蓖麻子榨油外敷患處。蓖麻葉則可用於治療腳氣、風腫麻木,搗碎後蒸熱敷於患處。

據唐代本草記載,市面上種植的蓖麻,葉子像大麻葉但更大,種子像壁蝨,又名萆麻。從西域傳來的蓖麻,莖是紅色的,植株高達一丈多,種子如皂莢核般大小,藥效更好。其油用來炙熱熨貼在囟門上,能有效止鼻出血。蜀地本草圖經記載,蓖麻是灌木,葉子比大麻葉大好幾倍,種子外殼有刺,種子比巴豆大,顏色青黃相間,夏季採收莖葉,秋季採收種子,冬季採收根部,曬乾備用。西域傳來的蓖麻,莖和種子都更大。

蓖麻廣泛分佈。其葉子像葎草但更厚更大,莖紅色,有節,像甘蔗一樣。另有記載,蓖麻子能治療水腫腹脹,研磨後用水送服,體格強壯者每次可服用五粒。它也能催生,將研磨後的蓖麻子敷在產婦的手腳心,產後需迅速擦拭乾淨。對於瘡瘍疥癬等皮膚病,也可研磨後外敷。

圖經記載,蓖麻子過去沒有記載產地,現在各地都有。夏季長苗,葉子像葎草,但更大更厚。莖紅色,有節,像甘蔗,高約一丈。秋季開花結果,果殼帶刺,種子像巴豆,青黃色相間,形狀像牛蝨,因此得名。夏季採收莖葉,秋季採收種子,冬季採收根部,曬乾備用。西域傳來的蓖麻,莖和種子更大。崔元亮《海上方》記載,治療難產及胎盤不下,取蓖麻子七粒,研磨成膏狀,塗抹在腳底心,胎兒及胎盤娩出後,需立即洗去。否則腸子會脫出,此時可用此膏塗抹在頭頂,腸子就會自行縮回。

雷公記載,使用蓖麻子時,不要使用生長在蕪菁上的黑色或紅色種子,因為這種種子兩頭尖,有毒,不能入藥。蓖麻子形似巴豆,節節都有黃黑斑點。使用前需先用鹽水煮半日,去除外皮,取種子研磨後使用。外臺秘要記載,治療半身不遂、失音,用蓖麻子油一升,酒一斗,將油盛在銅盆中,放入酒中浸泡一天,煮熟後服用。

另有方劑,治療水腫,取去皮的蓖麻子研磨,用開水溶解成三合,清晨一次服用,中午就能排出青黃色的水。千金方記載,治療嶺南腳氣,從腳到膝蓋,脛部腫脹,甚至連骨頭都痛,用蓖麻葉切碎後蒸熱,薄薄地包裹患處,換藥兩三次就能消腫。肘後方記載,治療各種毒腫疼痛難忍的症狀,搗碎蓖麻子外敷即可痊癒。另有方劑,治療難產,取蓖麻子兩粒,產婦左右手各握一粒,很快就能分娩。

經驗後方記載,治療風疾鼻塞,不限蓖麻子用量,去皮後拍碎成二斤,與等量的黃連一起搗碎,加水浸泡七天,空腹、中午、睡前各服用一部分浸泡液,水喝完後再添水,不要讓藥材乾掉。服用兩個月後,食用大蒜豬肉進行測試,如果不發病,就表示藥物有效。如果發病,繼續按照之前的方劑服用,直到不再發病。如果只是腿腫,可用針刺排出毒物,效果很好。

修直秘旨記載,治療小兒丹毒,取蓖麻子五粒去皮研磨,加入一匙麵粉,用水調和後塗抹患處,效果很好。杜壬治療癘風,手指攣縮,關節疼痛難忍,逐漸萎縮,方劑如下:蓖麻子一兩去皮,黃連一兩切碎,放入小瓶中,加水一升浸泡。春夏浸泡三天,秋冬浸泡五天後,取一枚蓖麻子掰開,面向東方,清晨服用浸泡液。逐漸增加到四五粒,微瀉無妨。瓶中水少則添加。忌食風寒食物,長期服用有效。另有方劑,治療咽喉腫痛,取蓖麻子一粒去皮,芒硝一錢,研磨後用新汲水送服,連服兩三次有效。初虞世治湯火傷的妙方:萆麻子、蛤粉等量研磨成膏,燙傷用油調和塗抹,火傷用水調和塗抹。

衍義記載:蓖麻子簇生,從下往上開花結果,宛如牛身上的蝨子。取成熟的蓖麻子,去皮,爛嚼,睡前服用三到兩粒,逐漸增加到十幾粒,治療瘰癧,效果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