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一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一 (6)

1. 牽牛子

味苦,寒,有毒。主下氣,療腳滿水腫,除風毒,利小便。

陶隱居云:作藤生,花狀如藊豆,黃色。子作小房,實黑色,形如球子核。比來服之,以療腳滿氣急,得小便利,無不瘥。此藥始出田野,人牽牛易藥,故以名之。又有一種草,葉上有三白點,俗因以名三白草。其根以療腳下氣,亦甚有驗。唐本注云:此花似旋葍花,作碧色,又不黃,不似扁豆。

其三白草,有三黑點,非白也,古人秘之,隱黑為白爾。陶不見,但聞而傳之,謂實白點。(今注)此藥蔓生,花如鼓子花而稍大,作碧色,子有黃殼作小房,實黑,稍類蕎麥。比來服之,以療腳腫滿,氣急,利水道,無不瘥者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苗蔓生,花碧色,子若蕎麥,三稜黑色。

九月以後收子。所在有之。藥性論云:牽牛子,使,味甘,有小毒。能治痃癖氣塊,利大小便,除水氣虛腫,落胎。日華子云:味苦、㿌,得青木香、乾薑良。取腰痛,下冷膿,瀉蠱毒藥,並一切氣壅滯。

圖經曰:牽牛子,舊不著所出州土,今處處有之。二月種子,三月生苗,作藤蔓繞籬牆,高者或三、二丈。其葉青,有三尖角。七月生花,微紅帶碧色,似鼓子花而大。八月結實,外有白皮,里作球,每球內有子四、五枚,如蕎麥大,有三稜,有黑白二種,九月後收之。又名金鈴。

段成式《酉陽雜俎》云:盆甑草即牽牛子也。秋節後斷之,狀如盆甑,其中子似龜,蔓如山芋,即此也。

雷公云:草金零,牽牛子是也。凡使,其藥秋末即有實,冬收之。凡用曬乾,卻入水中淘,浮者去之,取沉者曬乾,拌酒蒸,從巳至未,曬乾,臨用舂去黑皮用。食療云:多食稍冷,和山茱萸服之,去水病。聖惠方:治水氣遍身浮腫,氣促坐臥不得。用牽牛子二兩,微炒搗細末,烏牛尿浸一宿,平旦入蔥白一握,煎十餘沸去滓。

空心分為二服,水從小便中下。肘後方:治風毒腳氣,若脛已滿,捻之沒指者。取牽牛子搗,蜜丸如小豆大。每服五丸,生薑湯下,取令小便利亦可止。斗門方:治風氣所攻,臟腑積滯。用牽牛子以童子小便浸一宿後,長流水上洗半日,卻用生絹袋盛,掛於當風處令好乾。每日鹽湯下三十粒。

極能搜風,亦善消虛腫。久服令人體清爽。王氏博濟:治三焦氣不順,胸膈壅寒,頭昏目眩,涕唾痰涎,精神不爽。利膈丸:牽牛子四兩,半生半熟,不蚛皂莢塗酥炙二兩,為末,生薑自然汁煮糊,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荊芥湯下。又方:治產前滑胎。牽牛子一兩,赤土少許,研令細。

每覺轉痛頻,煎白榆皮湯調下一錢匕。又方:治男子、婦人五般積氣成聚。黑牽牛一斤,生搗末八兩。余滓於新瓦上炒令香熟,放冷再搗取四兩熟末十二兩拌令勻,煉蜜和丸如桐子大。患積氣至重者三、五十丸,煎陳橘皮、生薑湯下,臨臥空心服之。如二更至三更已來藥行時效應未動,再與三十丸投之,轉下積聚之物。

白話文:

牽牛子

牽牛子味苦、性寒,有毒。主要功效是通便、治療腳氣腫脹、去除風毒、利尿。

陶弘景記載:牽牛子植株為藤蔓狀,花朵像扁豆花,呈黃色。種子長在小莢果內,呈黑色,形狀像球形的核。最近服用牽牛子治療腳腫氣喘,服用後小便通暢,都能痊癒。此藥最初發現於田野,人們牽著牛耕作時容易發現這種藥草,因此以此命名。還有一種草,葉子上帶有三個白色斑點,民間因此稱之為三白草。其根部用於治療腳下氣腫,療效也很好。唐代的本草注記載:牽牛花形似旋花,顏色碧綠,並非黃色,不像扁豆花。

至於三白草,其實是葉子上帶有三個黑色斑點,而非白色,古人秘而不宣,將黑色隱喻為白色。陶弘景沒有親眼見過三白草,只是聽聞後記載下來,認為葉子上是白色斑點。(今注)牽牛子為蔓生植物,花朵像鼓子花但稍大,呈碧綠色,種子包在黃色的莢果內,種子呈黑色,有點像蕎麥。最近服用牽牛子治療腳腫脹、氣喘,都能利尿,沒有不痊癒的。臣禹錫等人謹按《蜀本圖經》記載:牽牛子植株為藤蔓狀,花朵碧綠色,種子像蕎麥,呈三棱形,黑色。

九月以後採收種子。各地都有生長。藥性論記載:牽牛子性味甘,略帶毒性。能治療痃癖(腹部腫塊)、氣塊,通大小便,消除水腫,以及導致流產。日華子記載:牽牛子味苦、澀,與青木香、乾薑搭配效果更好。可以治療腰痛,排出寒性膿液,瀉除蠱毒,以及一切氣機壅滯的病症。

圖經記載:以前記載中沒有說明牽牛子的產地,現在各地都有。二月播種,三月出苗,植株為藤蔓狀,攀援籬笆牆壁生長,高的可達二三丈。葉片青綠,有三個尖角。七月開花,顏色微紅帶碧綠,像鼓子花但更大。八月結果,外層有白色果皮,內部是球形的種子,每個球形種子內有四五枚種子,大小如蕎麥,呈三棱形,有黑白兩種,九月後採收。又名金鈴。

段成式《酉陽雜俎》記載:盆甑草就是牽牛子。秋季後將莖蔓切斷,形狀像盆甑,種子像龜甲,藤蔓像山芋,就是牽牛子。

雷公記載:草金鈴就是牽牛子。凡是使用牽牛子,秋季末期就有成熟的果實,冬季採收。使用前將其曬乾,然後放入水中淘洗,將浮起的去除,留下沉底的曬乾,再用酒拌蒸,從巳時到未時,曬乾,使用前舂去黑皮。食療記載:多吃牽牛子會略感寒涼,與山茱萸一起服用,可以治療水病。聖惠方記載:治療水腫、氣促、坐臥困難。用牽牛子二兩,微炒研末,用烏牛尿浸泡一夜,清晨加入蔥白一把,煎煮十幾沸後去渣。

空腹分二次服用,水腫會從小便排出。肘後方記載:治療風毒腳氣,如果脛部腫脹,按壓時手指都陷進去。取牽牛子搗碎,用蜂蜜做成如小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丸,用生薑湯送服,直到小便通暢即可停止。斗門方記載:治療風邪侵襲,臟腑積滯。用童子尿浸泡牽牛子一夜,然後在流動的清水中清洗半天,再用生絹袋盛裝,掛在通風處晾乾。每天用鹽湯送服三十粒。

牽牛子極善疏風,又能消除水腫。長期服用能使人體清爽。王氏博濟記載:治療三焦氣機不暢,胸膈壅塞寒凝,頭昏目眩,流涕唾涎,精神萎靡。利膈丸:牽牛子四兩,一半生一半熟,不沾皂莢塗酥炙二兩,研磨成粉,用生薑汁煮成糊狀,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荊芥湯送服。又方:治療妊娠早期滑胎。牽牛子一兩,赤土少許,研磨成細粉。

每次感覺小腹疼痛頻繁時,用白榆皮湯送服一錢匕。又方:治療男女五種積聚症。黑牽牛子一斤,生搗研成末八兩。將剩下的藥渣在新的瓦片上炒香,放涼後再搗碎,取四兩熟末與十二兩生末混合均勻,用煉蜜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患有嚴重積聚的病人,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,用陳橘皮、生薑湯送服,睡前空腹服用。如果服用後二更到三更藥效還沒顯現,再服用三十丸,促進積聚排出。

常服十到十五丸可以行氣,效果很好。十五歲以下到七歲以上的小孩,每次服用五到七丸,五十歲以上的人不建議服用。簡要濟眾記載:治療大便秘結不通。牽牛子一半生一半熟,搗碎成散劑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生薑湯送服。如果還是不通,再服用,改用熱茶送服,根據虛實加減用量,沒有時間限制。

衍義記載:關於牽牛子的記載,各家說法不一,陶弘景的記載尤其如此。他說花朵像扁豆花,這是不相符的。花朵像鼓子花,但顏色是碧綠色,早晨開花,傍晚閉合。(今注)又說種子像蕎麥,這也不對。種子更像木猴梨的種子,只是顏色是黑色的,可以微炒,搗碎取其粉末一兩,另取麩皮炒去尖端,桃仁末半兩,用熟蜜和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溫水送服三到二十丸,治療大腸風秘結,熱結便秘。不可久服,因為會損傷脾腎之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