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九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九 (4)

1. 茄子

味甘,寒。久冷人不可多食,損人動氣,發瘡及痼疾。一名落蘇。處處有之。根及枯莖、葉,主凍腳瘡,可煮作湯漬之,良。

苦茄,樹小有刺。其子,以醋摩療癰腫。根亦作浴湯。生嶺南(今附)

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:落蘇,平。主寒熱,五臟勞。不可多食,熟者少食無畏。又,醋摩之,敷腫毒。陳藏器云:茄子,味甘,平,無毒。今人種而食者名落蘇。嶺南野生者名苦茄,足刺,子小,主瘴。日華子云:茄子,治溫疾,傳屍勞氣。

圖經曰:茄子,舊不著所出州土,云處處有之,今亦然。段成式云:茄者,連莖之名,字當革遐反,今呼若伽,未知所自耳。茄之類有數種:紫茄、黃茄,南北通有之;青水茄、白茄、唯北土多有。入藥多用黃茄,其餘唯可作菜茹耳。又有一種苦茄,小株有刺,亦入藥。江南有一種藤茄,作蔓生,皮薄,似葫蘆,亦不聞中藥。

白話文:

茄子味甘性寒,吃太多容易傷身體,導致體寒、氣虛,甚至引發皮膚瘡瘍和舊疾。茄子又叫落蘇,各地都有。它的根和枯莖、葉可以治凍瘡,可以用來煮湯或泡水,效果很好。苦茄是一種帶刺的小灌木,生長在嶺南地區。苦茄的果實可以用醋磨碎治療癰腫,根也可以用來泡澡。

江南方:有療大風熱痰,取大黃老茄子,不計多少,以新瓶盛貯,埋之土中,經一年,盡化為水,取出,入苦參末,同丸如梧子。食已及欲臥時,酒下三十粒,甚效。又治墜撲內損,散敗血,止痛及惡瘡、發背等。

重陽日收取茄子百枚,去蒂,四破切之,硝石十一兩,碎搗,以不津瓶器,大小約可盛納茄子者,於器中先鋪茄子一重,乃下硝石一重覆之,如此令盡,然後以紙三數重,密密封之,安置淨處,上下以新磚撢復,不犯地氣,至正月後取出,去紙兩重,日中曝之。逐日如此,至二、三月,度已爛,即開瓶傾出,濾去滓,別入新器中,以薄綿蓋頭,又曝,直至成膏,乃可用。內損,酒調半匙,空腹飲之,日再,惡血散則痛止,血愈矣。

白話文:

江南方:

第一部分:治療大風熱痰

江南地區有一種治療大風熱痰的偏方,取老茄子,數量不限,用新的瓶子盛裝,埋入土中,經過一年,茄子會完全化為水。取出後,加入苦參末,混合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飯後及睡前,用酒送服三十粒,效果顯著。此方還能治療跌打損傷內傷,散瘀止痛,並能治療惡瘡、發背等病症。

第二部分:治療內損、散瘀止痛

重陽節當天,採收茄子一百枚,去除蒂頭,切成四瓣。硝石十一兩,研碎。選用不滲漏的容器,大小足以容納茄子。將茄子一層一層鋪在容器底部,然後覆蓋一層硝石,如此重複操作,直至容器裝滿。用紙包裹三層,密封容器,放置乾淨的地方,並用新磚塊覆蓋,避免接觸地面。等到來年的正月後,取出容器,去掉兩層紙,在陽光下曝曬。每天如此,持續到二三月,茄子腐爛後,打開容器,過濾掉雜質,裝入新的容器中,用薄棉布蓋住,繼續曝曬,直到製成膏狀即可使用。

對於內損患者,可以空腹服用此膏,每次用酒調和半匙,每日服用兩次。惡血散去,疼痛就會止息,傷口也會痊癒。

諸瘡腫,亦先酒飲半匙,又用膏於瘡口四面塗之,當覺冷如冰雪,瘡干便瘥。其有根本在膚腠者,亦可內消,若膏久乾硬,即以飯飲化動塗之。又治腰腳風血積冷,筋急拘攣疼痛者,取茄子五十斤,細切淨洗訖,以水五斗,煮取濃汁,濾去滓,更入小鐺器中煎至一斗以來,即入生粟粉同煎,令稀稠得所,取出搜和,更入研了麝香、硃砂粉,同丸如梧子。每旦日,用秫米酒送三十丸,近暮再服,一月乃瘥。

男子、女人通用,皆驗。

陳藏器云:平,無毒。醋摩敷癰腫。莖、葉枯者,煮洗凍瘡。今人種食之,一名落蘇。又嶺南有野生者,名苦茄,足刺亦主瘴。食療云:平。主寒熱,五臟勞。不可多食,動氣,亦發痼疾。熟者少食之,無畏。患冷人不可食。又,根主凍腳瘡,煮湯浸之。勝金方:治磕撲損,肌膚青腫方:茄子留花種通黃極大者,切作片如一指厚,新瓦上焙乾為末。欲臥酒調二錢匕,一夜消盡,無痕跡也。

白話文:

各種瘡腫,可以先喝一小匙酒,然後用膏藥塗抹在瘡口周圍,會感到像冰雪般寒冷,瘡口乾燥後就會痊癒。如果瘡腫根源在皮膚和肌肉之間,也可以內服藥物消腫。如果膏藥乾燥硬化,可以用米酒把它化開後再塗抹。

另外,治療腰腳風血積冷、筋絡僵硬攣縮疼痛,可以用五十斤茄子切碎洗淨,用五斗水煮取濃汁,過濾掉渣滓,再用小鍋煎煮至一斗,加入生粟粉繼續煎煮,調整濃稠度,取出攪拌均勻,加入研磨好的麝香和硃砂粉,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天早晨用糯米酒送服三十顆,傍晚再服用一次,一個月就會痊癒。

這個方法男女皆可使用,療效都很好。

陳藏器說:茄子性平,無毒。用醋浸泡後敷在癰腫上。茄子莖葉枯萎後,可以煮水洗凍瘡。現在人們種植茄子食用,也叫落蘇。嶺南地區還有野生的茄子,叫做苦茄,帶刺的苦茄也可以治療瘴氣。

食療記載:茄子性平,可以治療寒熱、五臟勞累。但不可過量食用,會導致氣血不暢,甚至引發舊病。熟茄子少吃則無礙,體寒者不可食用。此外,茄子的根部可以治療凍腳瘡,可以用來煮湯浸泡。

勝金方:治療磕碰損傷、皮膚青腫的方法是:選擇留著花蕾、顏色金黃且非常大的茄子,切成一指厚的片狀,在瓦片上烘乾研磨成粉末。睡前用酒調和二錢服用,一夜即可消除腫痛,不留痕跡。

靈苑方:治腸風下血,久不止。茄蒂燒存性為末,每服食前米飲調三錢匕。

衍義曰:茄子,新羅國出一種,淡光微紫色,蒂長,味甘。今其子已遍中國蔬圃中,唯此無益,並無所治,只說損人。後人雖有處治之法,然終與《本經》相失。圃人又植於暖處,厚加糞壤,遂於小滿前後,求貴价以售。既不以時,損人益多,不時不食,於可忽也。

白話文:

靈苑方這個方子用來治療腸風下血,久治不愈的疾病。將茄子的蒂燒成灰,研磨成粉末,每次飯前用米湯調服三錢。

茄子是從新羅國傳來的,顏色淡紫,蒂很長,味道甘甜。現在茄子已經遍布中國的菜園,但是它的蒂卻沒有什麼用處,反而有害,沒有藥效。雖然後人找到了治療方法,但始終與《本經》記載相違背。農民為了獲取高價,把茄子種在溫暖的地方,施肥培土,使得茄子在小滿前後成熟,但這樣種出來的茄子不符合時令,反而更傷人。不應食用不應季的蔬果,這點不可忽視。

2. 蘩蔞

味酸,平,無毒。主積年惡瘡不愈。五月五日日中採,乾用之。

陶隱居云:此菜,人以作羹。五月五日採,曝乾,燒作屑,療雜瘡,有效。亦雜百草取之,不必只此一種爾。唐本注云:此草即是雞腸也,俱非正經所出。而二處說異,多生濕地坑渠之側。流俗通謂雞腸,雅士總名蘩蔞。《爾雅》物重名者,並云一物兩名。今按:陳藏器本草云:蘩蔞,主破血。

產婦煮食之,及下乳汁。產後腹中有塊痛,以酒炒絞取汁,溫服。又取曝乾為末,醋煮為丸,空腹服三十丸,下惡血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葉青,花白,採苗入藥。藥性論云:蘩蔞,亦可單用,味苦。主治產後血塊。炒熱和童子小便服,良。長服惡血盡出,治惡瘡有神驗之功。

白話文:

味道酸,性平,無毒。主要用於治療多年不愈的惡瘡。在五月五日正午採收,晒乾後使用。

陶隱居說:這種草,人們可以用它來做羹湯。在五月五日採收,曬乾,燒成粉末,可以治療各種瘡瘍,效果很好。也可以和其他草藥混合使用,不一定要單獨使用。唐本注釋說:這種草就是雞腸草,都不是正經典籍中記載的。而且兩處說法不同,這種草多生長在潮濕的坑渠邊。民間俗稱雞腸草,文雅的人則稱之為蘩蔞。《爾雅》中有很多物種有重名,都稱之為一物兩名。現在查閱陳藏器《本草》記載,蘩蔞可以破血。

產婦食用可以促進乳汁分泌。產後腹部有塊狀疼痛,可以用酒炒後榨汁,溫熱飲用。也可以將它曬乾磨成粉末,用醋煮成丸子,空腹服用三十粒,可以排出惡血。臣禹錫等人謹慎查閱《蜀本圖經》記載,葉子青色,花朵白色,採摘枝葉入藥。藥性論中記載:蘩蔞也可以單獨使用,味道苦。主要治療產後血塊。炒熱後用童子尿調服,效果很好。長期服用可以排出惡血,治療惡瘡有神奇的效果。

圖經曰:蘩蔞(音縷),即雞腸草也。舊不著所出州土,今南中多生於田野間,近京下濕地,亦或有之。葉似荇菜而小,夏秋間生小白黃花,其莖梗作蔓,斷之有絲縷,又細而中空似雞腸,因得此名也。《本經》作兩條,而蘇恭以為一物二名。謹按《爾雅》䘒(五高切),䖀𦎪(與縷同)。

釋曰:䘒,一名䖀𦎪,一名蘩縷,一名雞腸草,實一物也。今南北所生,或肥瘠不同,又其名多,人不盡見者,往往疑為二物也。又葛氏治卒淋方:云:用雞腸及蘩𦎪若菟絲,並可單煮飲。如此又似各是一物也。其用大概主血,故婦人宜食之。五月五日採,陰乾用。今口齒方:燒灰,以揩齒宣露,然燒灰減力,不若干作末有益矣。

白話文:

圖經上說:蘩蔞(音縷),就是雞腸草。以前沒有記載它生長在哪個州郡,現在南方很多田野裡都長,靠近京城濕地也有。葉子像荇菜但比較小,夏秋之際開白色或黃色的花,莖梗像蔓藤一樣,折斷後有絲縷,而且細細的,中間是空的,像雞腸,因此得名。 《本經》把蘩蔞列為兩種藥材,但蘇恭認為其實是同一樣東西,只是兩個名字而已。仔細看《爾雅》,䘒(音五高),䖀𦎪(音縷),都是同一個東西。

解說:䘒,又叫做䖀𦎪,又叫做蘩縷,又叫做雞腸草,其實都是同一個東西。現在南北各地生長的,肥瘦程度不同,而且名字又很多,很多人沒有見過全部,就常常誤以為是兩種不同的東西。還有葛氏治療卒淋的藥方,說要用雞腸、蘩𦎪或者菟絲,都可以單獨煮水喝。這樣一來,又好像它們是三種不同的東西了。其實它們的藥效主要都是止血,所以婦女適合吃。五月五日採摘,陰乾後使用。現在有的牙齒方子,用雞腸草燒成灰,用來刷牙,可以讓牙齒潔白,但燒成灰後藥力減弱,不如直接研磨成粉末效果好。

範汪治淋,用蘩蔞滿兩手,水煮飲之,亦可常飲。

食療:不用令人長食之,恐血盡。或云薠蔞即藤也,人恐白軟草是。外臺秘要:治淋。取蘩蔞草滿兩手握,水煮服之。

衍義曰:蘩蔞,雞腸草,一物也。今雖分之為二,其雞腸草條中,獨不言性味,故知一物也。雞腸草,春開小花如綠豆大,莖、葉如園荽,初生則直,長大即覆地。小戶收之為齏,食之烏髭發。

白話文:

古代醫書記載,範汪治療淋病,用滿兩手的蘩蔞草用水煮沸飲用,也能長期服用。

食療方面,不建議長期服用,以免耗損血氣。也有人說蘩蔞就是藤蔓,但實際上是指白軟草。醫書《外臺秘要》中也記載了用滿兩手的蘩蔞草水煮服用治療淋病的方法。

古籍中解釋說,蘩蔞就是雞腸草,是同一種植物。雖然古人將其分為兩種,但只有雞腸草沒有記載其藥性,說明是一物二名。雞腸草春天開小黃花,大小如綠豆,莖葉像芫荽,初生時直立,長大後會匍匐在地。貧困人家會將其製成醬食用,據說能使頭髮烏黑髮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