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一 (1)

1. 卷第十一

己酉新增衍義

白話文:

己酉年增補的新的義理闡釋。

2. 何首烏

味苦、澀,微溫,無毒。主瘰癧,消癰腫,療頭面風瘡,五痔,止心痛,益血氣,黑髭鬢,悅顏色。久服長筋骨,益精髓,延年不老。亦治婦人產後及帶下諸疾。本出順州南河縣,今嶺外,江南諸州皆有。蔓紫,花黃白,葉如薯蕷而不光。生必相對,根大如拳,有赤白二種,赤者雄,白者雌。

一名野苗,一名交藤,一名夜合,一名地精,一名陳知白。春夏採。臨用之以苦竹刀切,米泔浸經宿,曝乾。木杵臼搗之。忌鐵。(今附)

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味甘。久服令人有子。治腹藏宿疾,一切冷氣及腸風。此藥有雌雄。雄者苗葉黃白,雌者赤黃色。凡修合藥須雌雄相合吃,有驗。其藥本草無名,因何首烏見藤夜交,便即採食有功,因以採人為名耳。又名桃柳藤。

圖經曰:何首烏,本出順州南河縣,嶺外、江南諸州亦有,今在處有之,以西洛、嵩山及南京柘城縣者為勝。春生苗,葉葉相對,如山芋而不光澤,其莖蔓延竹木牆壁間。夏秋開黃白花,似葛勒花。結子有稜,似蕎麥而細小,才如粟大。秋冬取根,大者如拳,各有五稜瓣,似小甜瓜。

此有二種:赤者雄,白者雌。採時乘濕以布帛拭去土後,用苦竹刀切,米泔浸一宿,曝乾。忌鐵。以木臼杵搗之。一云:春採根,秋採花,九蒸九曝,乃可服。此藥本名交藤,因何首烏服而得名。何首烏者,順州河南縣人。祖能嗣,本名田兒,生而閹弱,年五十八,無妻子。

一日醉臥野中,見田中藤,兩本異生,苗蔓相交,久乃解,解合三、四。田兒心異之,掘根持問鄉人,無能名者。遂曝乾搗末酒服。七日而思人道,百日而舊疾皆愈。十年而生數男,後改名能嗣。又與子庭服,皆壽百六十歲。首烏服藥,亦年百三十歲。唐元和七年,僧文象遇茅山老人,遂傳其事。

李翱因著方錄云:又敘其苗如木藁,光澤,形如桃柳葉,其背偏,獨單皆生,不相對。有雌雄者:雌者苗色黃白,雄者黃赤。其生相遠,夜則苗蔓交,或隱化不見。春末、夏中、初秋三時,候晴明日兼雌雄採之。烈日曝乾。散服酒下,良。採時盡其根,乘潤以布帛拭去泥土,勿損皮,密器貯之,每月再曝。

凡服偶日,二、四、六、八日是。服訖,以衣覆汗出,導引。尤忌豬、羊血,其敘頗詳,故載之。

經驗方:何首烏,新採者,去皮土後,用銅、竹刀薄切片,上甑如炊飯,蒸下用瓷石鍋。忌鐵。旁更別燒一鍋,常滿添水,候藥甑氣上,逐旋以熱水從上淋下,勿令滿溢,直候首烏絕無氣味,然後取下一匙頭汁,白湯亦可,此是藥之精英,與常不同。治骨軟風,腰膝疼,行履不得,遍身瘙癢。

首烏大而有花紋者,同牛膝銼各一斤,以好酒一升,浸七宿,曝乾。於木臼內搗末蜜丸,每日空心食前酒下三、五十丸。又方:治諸處皮裡面痛。首烏末、薑汁調成膏,痛處以帛子裹之,用火炙鞋底熨之,妙。斗門方治瘰癧,或破不破,以至下胸前者,皆治之。用九真藤取其根如雞卵大,洗,生嚼,常服。

白話文:

何首烏,味道苦澀,性質微溫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瘰癧(淋巴結核),消除癰腫,治療頭面部的風瘡,以及痔瘡,能止心痛,補益氣血,使鬚髮烏黑,容顏光澤。長期服用可以強健筋骨,增益精髓,延年益壽。也可用於治療婦女產後及白帶等疾病。

何首烏原本產於順州南河縣,現在嶺南以外,江南各州都有生長。它的藤蔓呈紫色,花為黃白色,葉子像薯蕷(山藥)但沒有光澤。生長時總是兩兩相對,根部像拳頭大小,有紅色和白色兩種,紅色的為雄性,白色的為雌性。

它還有別名叫野苗、交藤、夜合、地精、陳知白。春夏兩季採收。使用時,用苦竹刀切割,用米泔水浸泡一夜,然後曬乾。用木杵臼搗碎。忌用鐵器。

(補充說明)

臣禹錫等人謹慎考證,《日華子》記載,何首烏味甘,長期服用能使人懷孕,可治療腹內積存的舊病,一切寒氣以及腸風。這種藥有雌雄之分。雄性的苗葉黃白色,雌性的呈紅黃色。凡是配製藥物,必須將雌雄兩種混合使用,才有療效。這種藥物在《本草》中沒有記載,因為何首烏看見藤蔓在夜晚交纏,就採食而有功效,所以才以採藥人的名字命名。又名桃柳藤。

《圖經》記載:何首烏,原本產於順州南河縣,嶺南、江南各州也有,現在各地都有,以西洛、嵩山和南京柘城縣的為最佳。春天生長出苗,葉子兩兩相對,像山芋但不光滑,它的莖蔓延於竹木牆壁之間。夏秋開黃白色的花,像葛花。結的果實有稜角,像蕎麥但細小,只有小米粒大小。秋冬季採收根部,大的像拳頭,各有五個稜瓣,像小甜瓜。

何首烏有兩種:紅色的為雄性,白色的為雌性。採收時趁著潮濕用布擦去泥土,然後用苦竹刀切割,用米泔水浸泡一夜,再曬乾。忌用鐵器。用木臼杵搗碎。還有一種說法,春天採根,秋天採花,經過九蒸九曬才能服用。此藥本名交藤,因為何首烏服用後才得名。何首烏是順州河南縣人。他的祖父能嗣,本名田兒,生來體弱,五十八歲還沒有妻子。

有一天他喝醉了睡在野外,看見田野中的藤蔓,有兩株分別生長,苗蔓互相交纏,很久才分開,分開後又交纏三四次。田兒覺得很奇怪,挖出根拿去問鄉人,沒有人能說出名字。於是將根曬乾搗成粉末用酒送服。七天後有了性慾,一百天後舊病都痊癒了。十年後生了幾個兒子,後來改名為能嗣。又和他的兒子庭一起服用,都活到了一百六十歲。何首烏服用此藥,也活到一百三十歲。唐朝元和七年,僧人文象遇到茅山老人,才傳出此事。

李翱在《方錄》中記載:何首烏的苗像木槁,有光澤,形狀像桃柳葉,背面偏斜,單獨生長,不相對。有雌雄之分:雌性的苗是黃白色,雄性的是黃紅色。它們生長的地方相距較遠,晚上苗蔓會交纏,有時隱藏起來看不見。春末、夏中、初秋三季,在晴朗的早晨同時採收雌雄兩種。放在烈日下曬乾。散成粉末用酒送服,效果很好。採收時盡量把根挖出來,趁著濕潤用布擦去泥土,不要損傷表皮,密封保存,每月再拿出來曬一次。

凡是服用何首烏,要選擇偶數的日子,比如二、四、六、八日。服用後用衣服蓋住身體,等出汗後再進行導引。尤其忌食豬、羊血,李翱的記載非常詳細,所以在此記錄下來。

經驗方:新採收的何首烏,去除外皮泥土後,用銅或竹刀切成薄片,放在甑子上像蒸米飯一樣蒸熟,取出後放在瓷石鍋中,忌用鐵器。旁邊另燒一鍋水,隨時添加,等藥甑冒出熱氣,就從上面用熱水淋下,不要讓水溢出,直到何首烏沒有氣味,然後取出一匙汁液,用白開水也可以,這是藥的精華,和一般的煎煮不同。可以治療骨頭軟弱無力,腰膝疼痛,不能行走,以及全身瘙癢。

何首烏大的而且有花紋的,和牛膝各一斤切碎,用好酒一升浸泡七天,曬乾。在木臼中搗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丸子,每天空腹飯前用酒送服三、五十丸。另一個方子:治療各種皮膚內部的疼痛。將何首烏末用薑汁調成膏狀,敷在疼痛處,用布包好,用火烤熱鞋底熨燙,效果很好。斗門的方子治療瘰癧,無論是破潰的還是沒有破潰的,以及到下胸部的,都能治好。用九真藤,取像雞蛋大小的根,洗乾淨,生嚼,經常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