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九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九 (2)

1.

小蒜也,味辛,溫,有小毒。歸脾、腎。主霍亂,腹中不安,消穀,理胃,溫中,除邪痹毒氣。五月五日採之。

陶隱居云:小蒜生葉時,可煮和食。至五月葉枯,取根名薍(音亂)子,正爾啖之,亦甚熏臭。味辛,性熱,主中冷,霍亂,煮飲之。亦主溪毒。食之損人,不可長服。唐本注云:此蒜與胡蔥相得,主惡蛓毒、山溪中沙蝨水毒大效。山人、俚、獠時用之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小蒜野生,小者一名萵,一名蒚。

苗、葉、根、子似葫而細數倍也。爾雅云:蒚,山蒜。釋曰《說文》云:葷菜也。一云菜之美者,雲夢之葷菜。生山中者名蒚。孟詵云:小蒜亦主諸蟲毒,疔腫,甚良。不可常食。日華子云:小蒜,熱,有毒。下氣,止霍亂吐瀉,消宿食,治蠱毒,敷蛇蟲,沙蝨瘡。三月不可食。

圖經曰:蒜,小蒜也,舊不著所出州土,今處處有之。生田野中,根、苗皆如葫而極細小者是也。五月五日採。謹按《爾雅》蒚(力的切),山蒜。釋曰:《說文》云:蒜,葷菜也。一云菜之美者,雲夢之葷。生山中者名蒚。今《本經》謂大蒜為葫,小蒜為蒜。而《爾雅》、《說文》所謂蒜,葷菜者,乃今大蒜也。

乃今小蒜也。書傳載物之別名不同,如此用藥不可不審也。古方:多用小蒜治霍亂,煮汁飲之。南齊褚澄用蒜治李道念雞瘕,便瘥。江南又有一種山蒜,似大蒜臭。山人以治積塊及婦人血瘕,以苦醋摩服多效。又有一種似大蒜而多瓣,有葷氣,彼人謂之莜子,主腳氣。宜煮與蓐婦飲之,易產。

江北則無。

食療:主霍亂,消穀,治胃溫中,除邪氣。五月五日採者上。又,去諸蟲毒、疔腫、毒瘡,甚良。不可常食。肘後方:治霍亂,心腹脹滿氣,未得吐下。小蒜一升㕮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。又方:毒蛇螫人。杵小蒜飲汁,以滓敷瘡上。葛氏方:水毒中人,一名中溪,一名中濕,一名水病,似射工而無物。

以小蒜三升㕮咀,於湯中莫令大熱,熱即無力,捩去滓,適寒溫以浴。若身體發赤斑紋者,無異。食醫心鏡:主霍亂,腹中不安,消穀,理胃氣,溫中,除邪痹,毒氣,歸脾、腎,煎湯服之。兵部手集治心痛不可忍,十年、五年者,隨手效。以小蒜釅醋煮,頓服之取飽,不用著鹽。

絳外家人患心痛十餘年,諸藥不差,服此更不發。又方:蛐蜒入耳。小蒜汁理一切蟲入耳,皆同。治瘧用蒜不拘多少,研極爛,和黃丹少許,以聚為度,丸如雞頭大,候乾。每服一丸,新汲水下,面東服,至妙。廣韻:張騫使大宛,食之損目。黃帝:不可久食,損人心力。食小蒜,啖生魚,令人奪氣。

衍義曰:蒜,小蒜也。又謂之蒚,苗如蔥針,根白,大者如烏芋,子兼根煮食之。又謂之宅蒜,華佗用蒜齏,是此物。

2. 胡蔥

味辛,溫中消穀,下氣,殺蟲。久食傷神損性,令人多忘,損目明,尤發痼疾。患胡臭人不可食,令轉甚。其狀似大蒜而小,形圓皮赤,稍長而銳。生蜀郡山谷。五月、六月採。(今附)

圖經文具蔥實條下。

雷公云:凡使,採得依文碎擘,用綠梅子相對拌蒸一伏時,去綠梅子,於砂盆中研如膏,新瓦器中攤,曬乾用。食療:胡蔥,平。主消穀,能食。久食之令人多忘。根發痼疾。又,食著諸毒肉,吐血不止,痿黃悴者。取子一升,洗煮使破,取汁停冷。服半升,日一服,夜一服,血定止。

又,患胡臭、䘌齒人不可食,轉極甚。謹按利五臟不足氣,亦傷絕血脈氣。多食損神,此是熏物耳。孫真人四月勿食胡蔥,令人氣喘,多驚。

3.

味甘,寒,無毒。主消渴,熱痹。

陶隱居云:蓴性寒,又云冷,補,下氣,雜鱧魚作羹,亦逐水。而性滑,服食家不可多啖。唐本注云:蓴,久食大宜人。合鮒魚為羹,食之,主胃氣弱不下食者,至效。又宜老人,此應在上品中。三、四月至七、八月,通名絲蓴,味甜,體軟;霜降以後至十二月,名瑰蓴,味苦,體澀。

取以為羹,猶勝雜菜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按此物,溫病起食者多死,為體滑脾,不能磨,常食發氣,令關節急,嗜睡。若稱上品,主腳氣,腳氣論中令人食之,此誤極深也。常所居近湖,湖中有蓴及藕,年中大疫,既飢,人取蓴食之,疫病瘥者亦死。至秋大旱,人多血痢,湖中水竭,掘藕食之,闔境無他。

蓴、藕之功,於斯見矣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生水中,葉似鳧葵,浮水上,採莖堪啖,花黃白,子紫色。三月至八月,莖細如釵股,黃赤色,短長隨水深淺,而名為絲蓴;九月、十月漸粗硬;十一月萌在泥中,粗短,名瑰蓴,體苦澀,唯取汁味爾。孟詵云:蓴菜,和鯽魚作羹,下氣止嘔。

多食發痔。雖冷而補。熱食之,亦擁氣不下。甚損人胃及齒,不可多食,令人顏色惡。又,不宜和醋食之,令人骨痿。少食,補大小腸虛氣;久食損毛髮。陳藏器云:蓴雖水草,性熱擁。又云石蓴,味甘,平,無毒。下水,利小便。生南海石上。《南越志》云:似紫菜,色青,《臨海異物志》曰:附石生是也。

日華子云:絲蓴,治熱疸,厚腸胃,安下焦,補大小腸虛氣,逐水,解百藥毒並蠱氣。

晉書張翰每臨秋風,思鱸魚蓴羹,以下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