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九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九 (1)

1. 卷第二十九

(己酉新增衍義)

2. 苦瓠

味苦,寒,有毒。主大水,面目、四肢浮腫,下水,令人吐。生晉地川澤。

陶隱居云:瓠與冬瓜氣類同輩,而有上下之殊,當是為其苦爾。今瓠自忽有苦者如膽,不可食,非別生一種也。又有瓠𤬏(音婁),亦是瓠類,小者名瓢,食之乃勝瓠。凡此等,皆利水道,所以在夏月食之,大理自不及冬瓜也。唐本注云:瓠與冬瓜、瓠𤬏全非類例,今此論性,都是苦瓠𤬏爾。

陶謂瓠中苦者,大誤矣。瓠中苦者,不入藥用。冬瓜自依食前說,瓠𤬏與瓠,又須辨之。此三物苗葉相似,而實形有異,瓠味皆甜,時有苦者,而似越瓜,長者尺余,頭尾相似。其瓠𤬏,形狀大小非一。瓠,夏中便熟,秋末並枯;瓠𤬏,夏末始實,秋中方:熟,取其為器,經霜乃堪。

白話文:

瓠瓜味苦性寒,有毒。可以治療水腫,包括面部、四肢浮腫,以及小便不利,還能引起嘔吐。產於晉地河流湖澤。

陶隱居認為,瓠瓜和冬瓜氣味相似,但有高低之分,可能是因為瓠瓜苦的原因。現在市面上出現了一些苦味極重的瓠瓜,像膽汁一樣,不能食用,這不是因為有不同的品種,而是因為個別瓠瓜變苦了。還有一種叫做瓠𤬏的瓜,也是瓠瓜的一種,小一點的叫做瓢,食用起來比瓠瓜更勝一籌。這些瓜類都具有利尿的功效,因此在夏季食用很合適,但功效不如冬瓜。唐本注釋說:瓠瓜、冬瓜、瓠𤬏完全不是同一類,這裡說的性狀指的是苦瓠𤬏。

陶隱居說瓠瓜變苦了不能入藥,這是錯誤的。變苦的瓠瓜不能入藥,冬瓜就依照先前所說食用,而瓠𤬏和瓠瓜則需要區分。這三種瓜的苗葉相似,但果實形狀不同。瓠瓜的味道都是甜的,偶爾會有苦的,類似於越瓜,長度有一尺多,頭尾形狀相似。而瓠𤬏的形狀大小不一。瓠瓜在夏季就成熟,秋季末就枯萎;而瓠𤬏在夏季末才結果,秋季才成熟,可以拿來做器具,要經過霜降才能使用。

瓠與甜瓠𤬏體性相類,但味甘冷,通利水道,止渴消熱,無毒,多食令人吐。苦瓠𤬏為療,一如《經》說,然瓠苦者不堪啖,無所主療,不入方:用。而甜瓠𤬏與瓠子,啖之俱勝冬瓜,陶言不及,乃是未悉。此等元種各別,非甘者變而為苦也。其苦瓠瓤,味苦,冷,有毒。主水腫,石淋,吐呀嗽,囊結,疰蠱,痰飲。

或服之過分,令人吐利不止者,宜以黍穰灰汁解之。又煮汁漬陰,療小便不通也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苦瓠,煎取汁,滴鼻中出黃水,去傷寒,鼻塞,黃疸。又取一枚,開口,以水煮中攪取汁,滴鼻中,主急黃。又取未破者,煮令熱,解開熨小兒閃癖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:陶云瓠小者名瓢,按《切韻》瓢,注云:瓠也。

白話文:

葫蘆和甜葫蘆的本性相似,但甜葫蘆味道甘甜且性寒,具有通利水道、止渴消熱的功效,無毒,但食用過多會令人嘔吐。苦葫蘆具有藥用價值,正如《本經》所說,但苦葫蘆難以食用,沒有主治疾病的功效,不適合入藥。而甜葫蘆和瓠子,食用起來都比冬瓜好,陶弘景沒有提及,是因為他不了解。這些都是不同的原生品種,不是甜的葫蘆變成了苦的。苦葫蘆的瓤,味道苦澀,性寒,有毒。主治水腫、石淋、咳嗽、囊腫、疰蠱、痰飲。

如果服用過量,導致嘔吐腹瀉不止,可以用黍穰灰汁解毒。另外,煮苦葫蘆汁,浸泡在陰涼處,可以治療小便不通。根據陳藏器《本草》記載:苦葫蘆煎汁滴鼻,可以治療傷寒、鼻塞、黃疸。取一個苦葫蘆,開口,用水煮沸攪拌取汁滴鼻,可以治療急黃。取一個未破裂的苦葫蘆,煮至沸騰,解開熨患處,可以治療小兒閃癖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:陶弘景說小型的葫蘆叫做瓢,根據《切韻》的解釋,瓢就是葫蘆。

又語曰:吾豈匏瓜也哉,是則此為瓜匏之瓠也。今據瓜匏之瓠,非但不能療病,亦少見有苦者。謹按瓠,固匏也。但匏字合作瓟,蓋音同字異爾,且瓟似瓠,可為飲器。有甘、苦二種:甘者大;苦者小。則陶云:小者名瓢是也,今人以苦瓠療水腫,甚效。亦能令人吐。此又與上說正同爾。

《藥性論》云:苦瓠瓤,使。治水浮腫,面目肢節腫脹,下大水氣疾。孟詵云:瓠,冷。主消渴,惡瘡。又,患腳氣及虛脹,冷氣人不可食之,尤甚。又壓熱,服丹石人方:可食,餘人不可輒食。日華子云:瓠,無毒,又云微毒。除煩止渴,治心熱,利小腸,潤心肺,治石淋,吐蛔蟲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:「我怎麼會是匏瓜呢?這分明是瓜匏的瓠。」現在根據瓜匏的瓠來看,不僅不能治病,也很少見有苦的。仔細推敲,瓠本來就是匏。只是匏字可以寫成瓟,因為發音相同,字形不同而已。而且瓟像瓠,可以用來做飲器。有甜的和苦的兩種:甜的比較大,苦的比較小。陶弘景說:「小的叫做瓢,就是這個。」現在人們用苦瓠來治療水腫,效果很好。也能讓人嘔吐。這又和上面說的一樣。

《藥性論》記載:苦瓠的瓤,性寒。治療水腫、面部和四肢關節腫脹、下肢水氣病。孟詵說:瓠,性寒。主治消渴、惡瘡。又說,患腳氣和虛脹的人,體寒的人不能吃,尤其嚴重。又說,壓制熱氣,服食丹石的人才可以吃,其他的人不能隨便吃。日華子說:瓠,無毒,又說微毒。可以除煩止渴、治療心熱、利小腸、潤心肺、治療石淋、吐蛔蟲。

聖惠方:治齲齒疼痛。用葫蘆半升,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含漱吐之。莖、葉亦可用,不過二劑瘥。又方:治鼠瘻。用瓠花曝乾為末,敷之。外臺秘要:治卒患腫滿。曾有人忽腳跌,腫漸上至膝,足不可踐地,主大水,頭面遍身大腫脹滿。苦瓠白瓤實,捻如大豆粒,以麵裹,煮一沸,空心服七枚。

至午當出水一斗。二日水自出不止,大瘦乃瘥。三年內慎口味也。苦瓠須好者,無靨翳,細理,研淨者,不爾,有毒不用。千金方:治眼暗。取七月七日苦瓠瓤白,絞取汁一合,以酢一升,古錢七文,和漬,微火煎之減半。以沫納眼眥中,神驗。肘後方:療中蠱毒,吐血或下血,皆如爛肝者。

白話文:

《聖惠方》記載治療蛀牙疼痛的方法是:取半升葫蘆,用水五升煮至三升,去渣,含漱吐出。葫蘆的莖葉也有效,通常兩劑即可痊癒。《聖惠方》還記載治療鼠瘻的方法是用葫蘆花曬乾研成粉末,敷在患處。《外臺秘要》記載治療突然腫脹的方子:曾有人不慎跌倒,腳腫脹逐漸蔓延至膝蓋,無法行走,全身頭面都腫脹不堪。用苦葫蘆的白瓤,搓成大豆大小的粒,裹上麵粉,煮沸後空腹服用七枚,至中午即可排出約一斗水,兩天後水不斷流出,體重減輕,便可痊癒。三年內要謹慎飲食。《千金方》記載治療眼暗的方法:取七月七日苦葫蘆的白瓤,絞取汁液一合,與醋一升、古錢七文混合煎煮至一半,用此藥液滴入眼角,效果顯著。《肘後方》記載治療中蠱毒,吐血或下血,症狀類似肝臟腐爛的方子。

苦瓠一枚,水二升,煮取一升服,立吐即愈。又方:用苦酒一升,煮令消,服,神驗。孫真人甜瓠,患腳腫氣及虛腫者,食之永不瘥。傷寒類要:治黃疸。苦胡蘆瓤,如大棗許大,以童子小便二合,浸之三、兩食頃。取兩酸棗許,分納兩鼻中,病人深吸氣,及黃水出,良。又方:治黃疸。

以瓠子白瓤子熬令黃,搗為末,每服半錢匕,日一服,十日愈。用瓠𤬏有吐者,當先詳之。丹房鏡源:苦瓠煮汞。

白話文:

苦瓜一個,水兩升,煮到剩一升喝下,立刻就會吐出來,病就好了。另一個方法是用苦酒一升,煮到消失,喝下,效果奇佳。孫真人說甜瓜適合患腳腫氣和虛腫的人吃,吃了就會永遠好不了。傷寒類要中記載,治黃疸可以用苦葫蘆瓤,大小如大棗,用童子小便兩合浸泡三、兩頓飯時間,再取兩個酸棗,分別塞入兩鼻孔,病人深吸氣,黃水就會流出來,病就好了。另一個方法是將苦葫蘆的白瓤子熬到黃色,搗成粉末,每次服用半錢匕,每天一次,十天就會痊癒。用葫蘆治療有嘔吐的人,要先仔細觀察。丹房鏡源中記載,苦瓜可以煮汞。

3.

蒜也,味辛,溫,有毒。主散癰腫,䘌瘡,除風邪,殺毒氣。獨子者亦佳。歸五臟。久食傷人,損目明。五月五日採。

陶隱居云:今人謂葫為大蒜,謂蒜為小蒜,以其氣類相似也。性最熏臭,不可食。俗入作齏以啖膾肉,損性伐命,莫此之甚。此物唯生食,不中煮,以合青魚鮓食,令人發黃。取其條上子,初種之,成獨子葫,明年則復其本也。唐本注云:此物煮為羹臛,極俊美,熏氣亦微。

下氣,消穀,除風,破冷,足為饌中之俊。而注云不中煮,自當是未經試爾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大蒜,去水惡瘴氣,除風濕,破冷氣,爛痃癖,伏邪惡,宣通溫補。無以加之。初食不利目,多食卻明,久食令人血清,使毛髮白,療瘡癬,生食去蛇、蟲、溪、蠱等毒。昔患痃癖者,嘗夢人教每日食三顆大蒜,初時依夢,遂至瞑眩,口中吐逆,下部如火,後有人教令取數片合皮,截卻兩頭吞之,名為內灸,依此大效。又魚骨鯁不出,以蒜納鼻中即出。

白話文:

大蒜性溫,味辛,但有毒性。它能治療癰腫、瘡癤,驅除風邪,殺滅毒氣,對於獨生子也有益處,並能滋養五臟。然而,長期食用會傷人,損害視力。最佳採收時間是農曆五月初五。

古人將葫蘆稱為大蒜,而將蒜稱為小蒜,因為它們的味道相似。大蒜氣味濃烈,不宜直接食用。民間常用它製作醬料佐餐,但這會損害身體,危害生命。只有生吃才有效,煮熟則會失去功效。生吃大蒜搭配青魚鮓食用,會導致皮膚發黃。將大蒜的莖上子種植,一開始會長出單個蒜頭,但隔年就會恢復原本的狀態。

唐代本草注釋說,大蒜煮成羹湯,味道極佳,而且氣味也減輕許多。大蒜具有下氣、消食、除風、驅寒的功效,是美食中的佳品。而注釋說它不能煮食,可能是沒有嘗試過才這樣說。陳藏器本草記載,大蒜可以去除水惡瘴氣,治療風濕、寒氣,消散痃癖,驅逐邪氣,溫補身體,功效極佳。雖然初次食用會不利於眼睛,但過量食用才會導致視力下降。長期食用會使血液變得稀薄,導致頭髮變白。大蒜能治療瘡癬,生吃還能解蛇毒、蟲毒、溪毒、蠱毒等。過去有人患痃癖,夢到有人教他每天吃三顆大蒜,他照做後,出現頭昏眼花、嘔吐、下腹部灼熱等症狀。後來有人教他將大蒜去皮,切掉兩端,直接吞服,稱為內灸,結果病症痊癒。此外,如果魚骨卡在喉嚨,將大蒜塞進鼻孔中,也能將魚骨取出。

獨顆者殺鬼,去痛,入用最良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大蒜,今出梁州者最美而少辛,大者徑二寸;涇陽者皮赤甚辣;其餘並相似也。孟詵云:蒜,久服損眼傷肝。治蛇咬瘡,取蒜去皮一升,搗,以小便一升,煮三、四沸通人,即入漬損處,從夕至暮。初被咬未腫,速嚼蒜封之,六、七易。

又,蒜一升去皮,以乳二升,煮使爛。空腹頓服之,隨後飯壓之。明日依前進服,下一切冷毒風氣。又,獨頭者一枚,和雄黃、杏仁研為丸,空腹飲下三丸,靜坐少時,患鬼氣者當汗出,即瘥。日華子云:蒜,健脾,治腎氣,止霍亂轉筋,腹痛,除邪,闢溫,去蠱毒,療勞瘧,冷風,痃癖,溫疫氣,傅風拍冷痛,蛇蟲傷,惡瘡疥,溪毒,沙蝨,並搗貼之。熟醋浸之,經年者良。

白話文:

單獨一顆的蒜頭可以殺鬼驅邪,止痛,入藥最為良善。禹錫等人根據蜀地本草圖經記載:現在梁州產的大蒜品質最好,辛辣味較淡,大的直徑可達兩寸;涇陽產的大蒜外皮呈紅色,非常辣;其他產地的大蒜則大體相似。孟詵說:長期服用大蒜會損傷眼睛和肝臟。治療蛇咬傷,可以取去皮的大蒜一升,搗碎,加入小便一升,煮沸三到四次,待其涼卻後,敷於傷處,從晚上到晚上。剛被咬傷,還沒腫起來,可以迅速嚼碎蒜頭敷在傷口上,每隔六七個時辰換一次。

另外,取去皮的大蒜一升,加入乳汁二升,煮至爛熟,空腹一次服用,然後再吃飯壓住藥性。第二天繼續服用,可以治療各種寒毒和風邪。單獨一顆的蒜頭,可以和雄黃、杏仁研磨成丸,空腹服用三丸,靜坐片刻,患有鬼氣的人就會出汗,病症就會痊癒。日華子說:大蒜可以健脾,治療腎氣虛弱,止霍亂轉筋,腹痛,驅除邪氣,預防溫病,去除蠱毒,治療勞瘧,風寒,痃癖,溫疫氣,以及風寒引起的疼痛,蛇蟲傷,惡瘡疥瘡,溪毒,沙蝨,都可以搗碎敷貼。用熟醋浸泡大蒜,時間越久越好。

圖經曰:葫,大蒜也。舊不著所出州土,今處處有之,人家園圃所蒔也。每頭六、七瓣,初種一瓣,當年便成獨子葫,至明年則復其本矣。然其花中有實,亦葫瓣狀而極小,亦可種之。五月五日採。謹按《本經》云:主散癰腫。李絳《兵部手集方》:療毒瘡腫,號叫臥不得,人不別者。

取獨頭蒜兩顆,細搗,以油麻和,厚敷瘡上,干即易之。頃年,盧坦侍郎任東畿尉,肩上瘡作,連心痛悶,用此便瘥。後李僕射患腦癰,久不瘥,盧與此方:便愈。絳得此方,傳救數人,無不神效。

葛洪《肘後方》灸背腫令消法云:取獨顆蒜,橫截厚一分,安腫頭上,炷艾如梧桐子,灸蒜上百壯,不覺消,數數灸,唯多為善,勿令大熱,若覺痛即擎起蒜,蒜焦更換用新者,勿令損皮肉,如有體幹不須灸。洪嘗苦小腹下患一大腫,灸之亦瘥。每用灸人,無不立效。又今江寧府紫極宮刻石記其法云:但是發背及癰疽、惡瘡、腫核等,皆灸之。

白話文:

《圖經》記載:葫蘆,就是大蒜。以前沒有記載產地,現在各地都有,家家戶戶的菜園裡都會種。每個蒜頭有六七瓣,初次種植時用一瓣,當年就會長出獨頭蒜,到明年就會恢復正常了。不過,蒜花裡面也會有果實,形狀像蒜瓣,但非常小,也可以種植。五月初五採收。

根據《本經》記載:大蒜可以散癰腫。李絳的《兵部手集方》中提到:治療毒瘡腫,患者疼痛難忍,臥床不起,其他人無法辨認。

取獨頭蒜兩顆,細細搗碎,用油麻和勻,厚厚地敷在瘡口上,乾了就換藥。幾年前,盧坦侍郎擔任東畿尉時,肩膀上長了瘡,痛到心臟,用這個方法很快就好了。後來李僕射患了腦癰,久治不愈,盧坦給他用這個方子,很快就好了。李絳得到了這個方子,用它救治了很多人,效果都非常神奇。

葛洪的《肘後方》中記載治療背部腫塊的方法:取獨頭蒜一顆,橫切成厚一分的片,放在腫塊上,用艾條像梧桐子那樣大小,在蒜片上灸百壯。如果沒有效果,就多灸幾次,只要不斷灸,灸得越多越好,不要讓皮膚太熱。如果感到疼痛,就抬起蒜片,如果蒜片焦了,就換新的,不要損傷皮膚。如果身體虛弱,就不要灸了。葛洪自己曾經患過小腹下腫塊,用這個方法也治好了。每次用這個方法治療患者,都能立即見效。現在江寧府紫極宮的石碑上也刻了這個方法,記載著:凡是發背、癰疽、惡瘡、腫核等等,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治療。

其法與此略同,其小別者,乃云初覺皮肉間有異,知是必作瘡者。切大蒜如銅錢厚片,安腫處灸之,不計壯數,其人被苦初覺痛者,以痛定為準;初不覺痛者,灸至極痛而止。前後用此法救人,無不應者。若是疣贅之類,亦如此灸之,便成痂自脫,其效如神。乃知方:書之載無空言,但患人不能以意詳之,故不得盡應耳。

食療:除風,殺蟲。外臺秘要:治牙齒疼痛。獨頭蒜煨之,乘熱截,用頭以熨痛上,轉易之。亦主蟲痛。又方:關格脹滿,大小便不通。獨頭蒜燒熟去皮,綿裹納下部,氣立通。又方:治金瘡中風,角弓反張。取蒜一大升,破去心,無灰酒四升,煮令極爛,並滓服一大升以來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大致相同,但有些微差異。有些人會在皮膚出現異樣時,就預感到會長瘡。這時可以用切成銅錢大小的蒜片,貼在腫脹處灸灼,不計灸灼的次數,直到患者感到疼痛為止。如果一開始沒有感覺疼痛,就一直灸灼到感到劇烈疼痛才停止。以前用這種方法救治過許多人,效果都很好。如果患有疣贅之類的疾病,也可以用這種方法灸灼,疣贅會結痂脫落,效果如同神效。由此可見,醫書上的記載絕非空話,只是患者無法完全理解其中的道理,所以治療效果才不盡相同。

在食療方面,蒜具有除風、殺蟲的功效。外臺秘要記載,蒜可治牙齒疼痛。將整顆蒜頭煨熟後,趁熱切開,用蒜頭熨燙疼痛處,反覆操作即可。蒜亦可治蟲痛。另外,還有方子可以治療關格脹滿、大小便不通。將整顆蒜頭燒熟去皮,用棉布包裹後塞入下部,即可通氣。還有一個方子可以治療金瘡中風、角弓反張,就是取一大升蒜頭,去除蒜心,加入四升無灰酒,煮至極爛後,連渣服用一大升。

須臾得汗瘥。千金方:治暴痢,搗蒜兩足下貼之。又方:治血氣,逆心煩悶,心痛。生蒜搗汁,服二升則瘥。葛氏方:丹者,惡毒之瘡,五色無常,又發足踝者。搗蒜厚敷之,干即易之。梅師方:若腹滿,不能服藥導之方:取獨顆蒜,煨令熟去皮,綿裹納下部中,冷即易。又方:治蜈蚣咬人痛不止。

獨頭蒜摩螫處,痛止。又方:治射工毒。以獨頭蒜切之,厚三分以來,貼瘡上,灸之蒜上,令熱氣射入,瘥。又方:治蛇虺螫人。以獨頭蒜、酸草搗絞,敷所咬處。孫真人食忌正月之節食五辛以闢厲氣,一曰蒜。又,食多白髮早。食醫心鏡:蒜齏著鹽醬,搗食之。蒜苗作羹,煮食並得。

白話文:

很快就能出汗退燒。千金方記載:治療暴痢,將兩顆蒜搗碎貼在腳底。另一個方子:治療血氣逆流、心煩悶、心痛。生蒜搗汁,服用兩升即可痊癒。葛氏方記載:丹毒是一種毒性很強的瘡,顏色變化無常,又會長在腳踝處。將蒜搗碎厚敷在患處,乾了就換新的。梅師方記載:如果腹脹難以服用藥物導瀉,可以用一顆完整的蒜,煨熟去皮,用棉布包裹後塞入下腹部,冷了就換新的。另一個方子:治療蜈蚣咬傷疼痛不止。

將獨頭蒜在被咬的地方揉搓,疼痛就會消失。另一個方子:治療射工的毒。將獨頭蒜切成三分厚的片,貼在患處,在蒜片上用艾灸,讓熱氣射入,就能痊癒。另一個方子:治療蛇虺咬傷。將獨頭蒜和酸草搗碎混合,敷在被咬的地方。孫真人食忌記載:正月忌食五辛以避邪氣,其中之一就是蒜。另外,吃太多蒜會導致早生白髮。食醫心鏡記載:蒜醬可以加鹽醬搗碎食用。蒜苗可以做羹湯,煮食都可以。

主下氣,溫中,消穀。黃帝云:合青魚鮓食之,令人腹內生瘡,腸中腫,又成疝瘕。多食生蒜傷肝氣,令人面無顏色。四、八月勿食生蒜,傷人神,損膽氣。簡要濟眾:治鼻血不止,服藥不應。宜用蒜一枚,去皮細研如泥,攤一餅子如錢大,厚一豆許,左鼻血出,貼左腳心;右鼻血出,貼右腳心;如兩鼻血出,即貼兩腳下,立瘥。血止,急以溫水洗腳心。

子母秘錄:治產後中風,角弓反張,不語。大蒜三十瓣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拗口灌之,瘥。又方:小兒白禿瘡,凡頭上團團然白色,以蒜揩白處,早朝使之。後魏李道念,褚澄視之曰:公有重病。答曰:舊有冷痰,今五年矣。澄診之曰:非冷非熱,當時食白瀹雞子過多。

白話文:

蒜具有降氣溫中、幫助消化食物的功效。古籍記載,吃青魚鮓會引起腹內生瘡、腸胃腫脹,甚至導致疝氣和瘕積。過量食用生蒜會損傷肝氣,使人面色蒼白。在四、八月時節,不宜食用生蒜,因為它會傷神損膽氣。

民間偏方中,蒜可以治療鼻血不止,方法是將蒜去皮研磨成泥,做成錢幣大小、豆粒厚度的餅子,根據出血的鼻孔貼在對應的腳心,即可止血。血止後,要立即用溫水洗腳心。

另一方子則記載,蒜可以治療產後中風、角弓反張、不語的症状,方法是用三十瓣蒜煮水,服用一升即可。此外,蒜還可以治療小兒白禿瘡,只需用蒜擦拭患處即可。

古籍中還提到,一位名叫李道念的人,因長期食用白煮雞蛋,導致身體出現了冷痰的症状。醫生診斷後認為,病因並非寒熱,而是過量食用白煮雞蛋所致。

令取蒜一頭煮之,服藥乃吐一物如升,涎唾裹之,開看乃雞雛,翅羽、爪頭具全。澄曰:未盡。更服藥,再吐十三頭。又華佗行道,見車載一人,病咽塞食不下,呻吟。佗曰:餅店家蒜齏,大酢三升飲之,當自痊。果吐大蛇一枚而愈。

衍義曰:葫,大蒜也,其氣極葷,然置臭肉中,掩臭氣。中暑毒人,爛嚼三、兩瓣,以溫水送之下咽,即知。仍禁飲冷水。又患暴下血,以葫五、七枚,去梗皮,量多少入豆豉,搗為膏。可丸,即丸梧子大,以米飲下五、六十丸,無不愈者。又鼻衄,爛研一顆,塗兩足心下,才止便拭去。

又將紫皮者,橫切作片子,厚一分,初患瘡發於背脅間未辨癰疽者,若陽滯於陰,即為癰;陰滯於陽,即為疽。癰即皮光赤,疽即皮肉紋起不澤。並以葫片復之,用艾灸。如已痛灸至不痛;如不痛,灸至痛初覺,即便灸,無不效者。仍審度正,於中心貼葫灸之。世人往往不悟此瘡,初見其瘡小,不肯灸,惜哉!

白話文:

古時候,醫生會讓病人吃蒜頭,然後病人會吐出一隻完整的雞雛,甚至吐出十三隻。華佗行醫時,遇到一位病人咽喉堵塞,無法進食,痛苦呻吟。華佗就建議他吃餅店裡的大蒜醬,喝三升的醋,結果病人吐出一條大蛇,病就好了。

蒜頭氣味辛辣濃烈,能掩蓋臭味,可以解暑毒。中暑時,可以嚼三兩瓣蒜頭,用溫水吞下,就能緩解。但要避免喝冷水。如果患有暴瀉出血的病症,可以將蒜頭去皮去梗,與豆豉混合搗成膏狀,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,用米湯送服,效果很好。鼻子流血時,可以將蒜頭研磨成泥,塗抹在腳心,止血後立即擦掉。

紫皮蒜頭橫切成片,可以治療背部和肋骨之間的瘡瘍。如果陽氣滯留在陰部,就會形成癰;如果陰氣滯留在陽部,就會形成疽。癰的表面光亮發紅,疽的表面則會出現皺紋,不光滑。可以將蒜片敷在瘡瘍上,用艾灸治療。已經疼痛的,灸到不痛為止;沒有疼痛的,灸到剛開始感覺到疼痛為止,都有效。要準確地將蒜片貼在瘡瘍中心灸治。很多人不明白這種瘡瘍的原理,一開始看到瘡瘍很小,就不願意灸治,實在可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