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 (31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 (31)

1. 羊躑躅

味辛,溫,有大毒。主賊風在皮膚中淫淫痛,溫瘧,惡毒諸痹,邪氣鬼疰蠱毒。一名玉支。生太行山川穀及淮南山。三月採花,陰乾。

陶隱居云:近道諸山皆有之。花、苗似鹿蔥,羊誤食其葉,躑躅而死,故以為名。不可近眼。唐本注云:玉支、躑躅一名。陶於梔子注云:是躑躅子,名玉支非也。花亦不似鹿蔥,正似旋葍花,色黃者也。今注其苗樹生高三、四尺,葉似桃葉,花似山石榴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樹生高二尺,葉似桃葉,花黃似瓜花。

三月、四月採花,日乾。今所在有之。藥性論云:羊躑躅,惡諸石及面,不入湯服也。

圖經曰:羊躑躅,生太行山川穀及淮南山,今所在有之。春生苗似鹿蔥。葉似紅花,莖三、四尺。夏開花似凌霄、山石榴、旋葍輩,而正黃色,羊誤食其葉,則躑躅而死,故以為名。三月、四月採花,陰乾。今嶺南、蜀道山谷遍生。皆深紅色如錦繡。然或云此種不入藥。古大方多用躑躅。

如胡洽治時行赤散,及治五嗽四滿丸之類,及治風諸酒方皆雜用之。又治百病風濕等,魯王酒中亦用躑躅花。今醫方挪腳湯中多用之。南方治蠱毒下血,有躑躅花散,甚勝。

三種海藥余

白話文:

羊躑躅味辛性溫,劇毒。主治因風邪入侵皮膚而引起的疼痛、溫瘧(一種瘧疾)、各種惡性痹症、邪氣、鬼魅、蠱毒等病症。它也叫做玉支,生長在太行山、淮南山等地的山谷中。三月採集它的花朵,陰乾備用。

陶弘景說:在附近山區都很常見。它的花和苗像鹿蔥,羊誤食其葉子會躑躅(抽搐)而死,因此得名。不可接觸眼睛。唐代的註解說:玉支和躑躅是同一個名稱。陶弘景在《註梔子》中說:那是躑躅的果實,叫做玉支,並不是指花。而且它的花也不像鹿蔥,反而更像旋葍的花,顏色是黃色的。現在的記載說,它的植株高度約三、四尺,葉子像桃葉,花像山石榴。臣禹錫等人謹慎查考《蜀本圖經》記載:植株高度約二尺,葉子像桃葉,花是黃色,像瓜花。

三月、四月採集花朵,曬乾。現在各地都有。 《藥性論》記載:羊躑躅畏懼所有石類藥物及麵粉,不能用湯劑服用。

圖經記載:羊躑躅生長在太行山、淮南山等地的山谷,現在各地都有。春天長出的苗像鹿蔥,葉子像紅花,莖高三、四尺。夏天開花,像凌霄花、山石榴、旋葍等花,但顏色是正黃色;羊誤食其葉子就會躑躅而死,因此得名。三月、四月採集花朵,陰乾。現在嶺南、蜀道山谷到處生長,花朵多為深紅色,像錦繡一樣。但是也有人說這種深紅色的不入藥。古代很多處方都使用羊躑躅。

例如胡洽治療流行性赤痢的方劑,以及治療咳嗽、腹脹的五嗽四滿丸等,還有治療風邪的酒方都含有羊躑躅。也用於治療各種風濕病,魯王酒中也含有羊躑躅花。現在醫方中「挪腳湯」也常用到它。南方治療蠱毒和下血,有用羊躑躅花製成的散劑,療效極佳。

(三種海藥余:此句應為書籍或文獻的結尾語,非藥性描述)

2. 瓶香

謹按陳藏器云:生海山谷,草之狀也。味寒,無毒。主天行時氣,鬼魅邪精等。宜燒之。又於水煮,善洗水腫浮氣,與土薑、芥子等煎浴湯,治風瘧,甚驗色。

白話文:

瓶香

陳藏器記載:瓶香生長在海邊山谷,外形像草。性寒,無毒。主要功效是治療流行性感冒、鬼魅邪祟等。宜焚燒使用。此外,也可用水煮沸,用藥液清洗水腫、浮腫等症狀。與土薑、芥子等一起煎煮沐浴,治療風寒瘧疾,效果很好。

3. 釵子股

謹按陳氏云:生嶺南及南海諸山。每莖三十根,狀似細辛,味苦,平,無毒。主解毒癰疽,神驗。忠、萬州者佳。草莖功力相似,以水煎服。緣嶺南多毒,家家貯之。

白話文:

釵子股產於嶺南和南海一帶的山區。每株約有三十根細莖,形狀像細辛,味道苦,性平,沒有毒性。它具有神奇的解毒功效,能治療癰疽。產於忠州、萬州的釵子股品質最佳。其莖具有相似的藥效,可以水煎服用。因為嶺南地區毒物眾多,家家戶戶都備有這種藥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