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八 (4)
卷第二十八 (4)
1. 蘇
味辛,溫。主下氣,除寒中,其子尤良。
陶隱居云:葉下紫色而氣甚香。其無紫色不香似荏者,名野蘇,不堪用。其子主下氣,與桔皮相宜同療。今注今俗呼為紫蘇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蘇,桂荏。釋曰:蘇,荏類之草也。以其味辛類荏,故一名桂荏也。藥性論云:紫蘇子,無毒,主上氣咳逆,治冷氣及腰腳中濕風結氣。
將子研汁煮粥良,長服令人肥白身香。和高良薑、桔皮等分,蜜丸,空心下十丸。下一切宿冷氣及腳濕風。葉可生食,與一切魚肉作羹,良。孟詵云:紫蘇,除寒熱,治冷氣,日華子云:紫蘇,補中益氣,治心腹脹滿,止霍亂轉筋,開胃下食並一切冷氣,止腳氣,通大小腸。
白話文:
紫蘇性辛溫,能降氣、祛寒,其種子效果更佳。陶隱居說,紫蘇葉底呈紫色,氣味香濃。沒有紫色、氣味像荏蒿的,叫野蘇,不能入藥。紫蘇子能降氣,與橘皮搭配效果更佳。現在俗稱紫蘇。古籍記載,蘇即桂荏,因其味辛似荏蒿而得名。紫蘇子無毒,主治上氣咳嗽、胸悶,治療寒氣及腰腿濕風結氣。研碎紫蘇子煮粥,長期服用可使人肥白香身。將紫蘇子、高良薑、橘皮等量製成蜜丸,空腹服用十丸,可治療一切積寒、腳部濕風。紫蘇葉可生食,與各種魚肉做羹湯食用,效果良好。孟詵說,紫蘇能去除寒熱,治療寒氣。日華子說,紫蘇能補中益氣,治療心腹脹滿、霍亂、抽筋,開胃助消化,治療一切寒氣,止腳氣,通大小腸。
子主調中,益五臟,下氣,止霍亂,嘔吐,反胃,補虛勞,肥健人,利大小便,破癥結,消五膈,止嗽,潤心肺,消痰氣。
圖經曰:蘇,紫蘇也。舊不著所出州土,今處處有之。葉下紫色而氣甚香,夏採莖葉,秋採實。其莖並葉,通心經,益脾胃,煮飲尤勝,與桔皮相宜,氣方:中多用之。實主上氣咳逆,研汁煮粥尤佳,長食之,令人肥健。若欲宣通風毒,則單用莖,去節大良。謹按《爾雅》謂蘇為桂荏。
蓋以其味辛而形類荏,乃名之。然而蘇有數種,有水蘇、白蘇、魚蘇、山魚蘇,皆是荏類。水蘇別條見下。白蘇方:莖,圓葉不紫,亦甚香,實亦入藥。魚蘇似茵陳,大葉而香,吳人以煮魚者,一名魚𦺗。生山石間者名山魚蘇,主休息痢,大小溲頻數,乾末,米飲調服之,效。
白話文:
紫蘇具有調節脾胃,滋養五臟,降氣,止霍亂、嘔吐、反胃,補虛勞,使人肥壯,利大小便,破除積塊,消解五膈,止咳,滋潤心肺,消除痰氣等功效。
古書記載,紫蘇又稱蘇,舊時沒有記載產地,現在各地都有。葉子背面呈紫色,氣味芳香。夏季採收莖葉,秋季採收種子。紫蘇莖葉能通達心經,益脾胃,煮水飲用效果更佳,與橘皮搭配使用更合適,在藥方中常被使用。種子主治上氣咳嗽、氣喘,研磨成汁煮粥效果更佳,長期食用能使人肥壯。若要宣通風毒,則單用莖,去掉節效果更佳。
根據《爾雅》記載,蘇指的是桂荏。
因為紫蘇的味道辛辣,形狀類似荏,所以得名。然而蘇有許多種類,包括水蘇、白蘇、魚蘇、山魚蘇,都是荏類。水蘇另有記載。白蘇的莖呈圓形,葉子不呈紫色,也十分香,種子也能入藥。魚蘇外形像茵陳,葉子大而香,吳地人用它來煮魚,因此又名魚𦺗。生長在山石間的稱為山魚蘇,主治休息痢、大小便頻數,研成粉末,用米湯調服,效果顯著。
又蘇主雞瘕。《本經》不著,南齊褚澄善醫,為吳都太守,百姓李道念以公事到郡,澄見謂曰:汝有重病。答曰:舊有冷病,至今五年,眾醫不瘥。澄為診曰:汝病非冷非熱,當是食白瀹雞子過多所致,令取蘇一升,煮服,仍吐一物如升,涎裹之,能動,開看是雞雛,羽翅、爪距具足,能行走。澄曰:此未盡,更服所餘藥,又吐得如曏者雞十三頭,而病都瘥,當時稱妙。
一說乃是用蒜煮服之。
雷公云:凡使,勿用薄荷根莖,真似紫蘇莖,但葉不同。薄荷莖性燥,紫蘇莖和。凡使,刀刮上青薄皮,銼用也。聖惠方:治風,順氣,利腸。以紫蘇子一升微炒杵,以生絹袋盛,納於三鬥清酒中,浸三宿,少少飲之。又方:治腳氣及風寒濕痹,四肢攣急,腳踵不可踐地。
白話文:
蘇葉可以治療婦女腹部腫塊。本草經中沒有記載這個功效。南齊時期的褚澄是個醫術高明的醫生,曾任吳郡太守。百姓李道念因公事來到郡府,褚澄見到他,就說:「你身患重病。」李道念回答說:「我以前患過寒症,至今五年,看過很多醫生都沒好。」褚澄診斷後說:「你的病既不是寒症,也不是熱症,應該是吃太多白煮雞蛋造成的。」他讓李道念取一升蘇葉煮水服下,李道念喝完藥後就吐出了一個像雞蛋大小的東西,上面裹著口水,這個東西還能動,仔細一看竟然是只小雞,有羽毛、翅膀、爪子,還可以走路。褚澄說:「還沒完,再喝剩下的藥。」李道念又吐出了十三個跟之前一樣的小雞,病就好了,當時的人們都稱讚褚澄醫術高超。
也有人說是用蒜煮服。
雷公說:使用蘇葉時,不要用薄荷的根莖,因為蘇葉和薄荷的莖很像,但葉子不同。薄荷的莖性燥,而紫蘇的莖性平和。使用蘇葉時,要用刀刮去表面的青皮,然後切碎使用。聖惠方中記載:蘇葉能治療風症,順氣,利腸。將一升紫蘇籽微炒研磨成粉,用生絹袋裝好,浸泡在三斗清酒中,浸泡三天,少量飲用。還有個方子:治腳氣和風寒濕痹,四肢攣急,腳跟無法著地。
用紫蘇二兩,杵碎,水二升,研取汁,以蘇子汁煮粳米二合,作粥,和蔥、豉、椒、姜食之。外臺秘要:治夢失精。以子一升,熬杵為末,酒服方寸匕,日再服。斗門方:治失血。紫蘇不限多少,於大鍋納水煎,令乾後去滓,熬膏,以赤豆炒熟杵為末,調煎為丸如梧子大。酒下三十丸至五十丸,常服,瘥。
金匱方:治食蟹中毒。紫蘇煮汁飲之三升,以子汁飲之亦治。凡蟹未經霜者多毒。丹房鏡源紫蘇油,柔朱金潤八石。
衍義曰:蘇,此紫蘇也,背面皆紫者佳,其味微辛、甘,能散,其氣香。令人朝暮湯其汁飲,為無益。醫家以謂芳草致豪貴之疾者,此有一焉。脾胃寒人飲之多泄滑,往往人不覺。子,治肺氣喘急。
白話文:
紫蘇可用來治療夢遺、失血和食蟹中毒。將紫蘇搗碎,取汁煮粥,加入蔥、豉、椒、姜一起食用,可以治療夢遺。紫蘇熬成膏狀,與炒熟的赤豆混合製成丸藥,用酒送服,可以治療失血。食蟹中毒可用紫蘇煮汁飲用,紫蘇籽也能治療。紫蘇性溫味辛甘,可以散寒,但脾胃寒的人喝太多可能會腹瀉,而且紫蘇會導致豪貴之疾,不可常飲。紫蘇籽可以治療肺氣喘急。
2. 水蘇
味辛,微溫,無毒。主下氣,殺穀,除飲食,闢口臭,去毒,辟惡氣。久服通神明,輕身耐老。主吐血、衄血、血崩。一名雞蘇,一名勞祖,一名芥蒩(音祖),一名芥苴(七餘切)。生九真池澤。七月採。
陶隱居云:方:藥不用,俗中莫識。九真遼遠,亦無能訪之。唐本注云:此蘇生下濕水側,苗似旋覆,兩葉相當,大香馥。青、齊、河間人名為水蘇,江左名為薺薴,吳會謂之雞蘇。主吐血、衄血,下氣,消穀,大效。而陶更於菜部出雞蘇,誤矣。今以雞蘇之一名,復申吐血、衄血、血崩六字也。
白話文:
【性味】辛,微溫,無毒。
【功效】能促進消化,消除食物影響,排除口臭,去毒,防止惡臭。長期服用能使人精神開朗,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。
【主治】吐血、鼻血、出血過多等症狀。又名雞蘇、勞祖、芥蒩(音祖)、芥苴(七餘切)。生長在九真的池塘和沼澤地帶。
【陶隱居的話】方劑中使用的藥物不常見,民間也不易辨認。九真地方遙遠,無法訪問。
【唐本註解】這種蘇生長在低窪有水的地方,外觀類似旋覆花,兩片葉子對稱,具有濃鬱的香味。青、齊、河間等地稱為水蘇,江左地區則稱為薺薴,吳會地區則稱為雞蘇。對於吐血、鼻血、出血過多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。但陶隱居將雞蘇歸入菜部,這是一個錯誤。現在我們再次強調雞蘇對於吐血、鼻血、出血過多的治療效果。】
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葉似白薇,兩葉相當,花生節間,紫白色,味辛而香,六月採莖葉,曬乾。陳藏器云:薺薴,葉上有毛,稍長,氣臭,除蟻瘻,挪碎敷之。亦主冷氣泄痢,可為生菜,除胃間酸水。孟詵云:雞蘇,一名水蘇。熟搗生葉,綿裹塞耳,療聾。又,頭風目眩者,以清酒煮汁一升服。
產後中風,服之彌佳。可燒作灰汁及以煮汁,洗頭令髮香,白屑不生。又,收訖釀酒及漬酒,常服之佳。日華子云:雞蘇,暖。治肺痿,崩中,帶下,血痢,頭風目眩,產後中風及血不止。又名臭蘇、青白蘇。
白話文:
臣禹錫等謹按《蜀本圖經》云:葉子形狀像白薇,兩葉相對生長,花長在節間,顏色紫白,味道辛辣且香。六月採摘莖葉,曬乾備用。
陳藏器云:薺薴,葉子上長有毛,葉子稍微長一些,氣味臭,可以治療蟻瘻,將其搗碎敷於患處。也主治因寒氣引起的腹瀉,可以生吃,去除胃部積聚的酸水。
孟詵云:雞蘇,又名水蘇。將新鮮的葉子搗碎,用棉花包裹塞入耳中,可以治療耳聾。此外,頭風目眩者,可以用清酒煮雞蘇汁一升服用。
產後中風者服用雞蘇效果更佳。可以將雞蘇燒成灰,用灰汁或煮成汁液洗頭,可以使頭髮香氣四溢,防止頭皮屑產生。此外,將雞蘇收存後釀酒或浸泡在酒中,經常服用對身體有益。
日華子云:雞蘇,性溫。可治療肺痿、崩漏、帶下、血痢、頭風目眩、產後中風以及出血不止等症狀。又名臭蘇、青白蘇。
圖經曰:水蘇,生九真池澤,今處處有之。多生水岸旁,苗似旋覆,兩葉相當,大香馥,青、濟間呼為水蘇,江左名為薺薴,吳會謂之雞蘇。南人多以作菜。主諸氣疾及腳腫。江北甚多,而人不取食。又江左人謂雞蘇、水蘇是兩種。陳藏器謂薺薴自是一物,非水蘇。水蘇葉有雁齒,香薷氣辛,薺薴葉上有毛,稍長,氣臭。
主冷氣泄痢,可為生菜。除胃間酸水,亦可搗敷蟻瘻。亦有石上生者,名石薺薴,紫花細葉,高一、二尺,味辛,溫,無毒。主風血冷氣,並瘡疥,痔漏下血,並煮汁服,山中人多用之。
梅師方:治吐血及下血並婦人漏下。雞蘇莖、葉煎取汁,飲之。又方:治鼻衄血不止。生雞蘇五合,香豉二合,合杵研,槎如棗核大,納鼻中,止。又方:卒漏血欲死,煮一升服之。
衍義曰:水蘇,氣味與紫蘇不同,辛而不和,然一如蘇,但面不紫,及周圍槎牙如雁齒,香少。
白話文:
水蘇生長在九真池澤,現在各地都有。它多生長在水邊,幼苗像旋覆花,葉子對生,香味濃郁。在青州、濟州一帶稱為水蘇,江左地區稱為薺薴,吳越地區稱為雞蘇。南方人常把它當菜吃,可以治各種氣疾和腳腫。江北地區水蘇很多,但人們不食用。江左地區的人認為雞蘇和水蘇是兩種植物。陳藏器認為薺薴就是一種植物,不是水蘇。水蘇葉子有雁齒狀,氣味辛辣,薺薴葉子上有毛,稍微長一些,氣味臭。
水蘇可以生吃,治療冷氣泄痢,可以去除胃酸,也可以搗碎敷在蟻瘻上。還有一種生長在岩石上的水蘇,叫做石薺薴,紫色的花,細小的葉子,高一兩尺,味道辛辣,性溫,無毒。可以治療風血冷氣,以及瘡疥、痔漏下血,可以煮水服用,山區的人常用它。
梅師方:治療吐血、下血以及婦女漏下,可以用雞蘇的莖葉煎水喝。另一個方子:治療鼻衄不止,可以用五份生雞蘇、兩份香豉一起研磨,搓成棗核大小,塞入鼻孔,可以止血。另一個方子:治療突然大量出血快要死的人,可以煮雞蘇水一升服用。
水蘇的氣味和紫蘇不同,辛辣而不溫和,但和蘇一樣,只是葉子不紫,周圍有像雁齒一樣的鋸齒狀邊緣,香味較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