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八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八 (3)

1. 菾(音甜)菜

味甘、苦,大寒。主時行壯熱,解風熱毒。

陶隱居云:即今以作鮓蒸者。菾,作甜音,亦作時忝。時行熱病初得,便搗汁皆飲得除瘥。

唐本注云:此菜似升麻苗,南人蒸缹(音缶)食之,大香美。今按別本注云:夏月以其菜研作粥解熱,又止熱毒痢。搗敷灸瘡,止痛,易瘥。又按,陳藏器本草云:菾菜,搗絞汁服之,主冷熱痢,又止血生肌。人及禽獸有傷折,敷之立愈。又收取子,以醋浸之,揩面,令潤澤有光。

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高三、四尺,莖若蒴藋,有細稜,夏盛冬枯。孟詵云:菾菜,又,搗汁與時疾人服,瘥。子,煮半生,搗取汁,含,治小兒熱。陳士良云:菾菜,葉似紫菊而大,花白,食之宜婦人。日華子云:甜菜,冷,無毒。炙作熟水飲,開胃,通心膈。

白話文:

甜菜味甘苦,性寒。主要用于治疗流行性发热,解暑热毒。古代医家陶隐居说,现在的甜菜就是用来制作腌菜的。甜菜的“菾”字读音为“甜”,也写作“时忝”。流行性热病刚开始的时候,就可以捣汁饮用,能解热痊愈。唐代本草注说,甜菜的苗长得像升麻,南方人把它蒸熟了吃,味道非常香美。另有注本记载:夏季可以用甜菜研磨成粥,治疗发热,还能止热毒痢疾。捣碎敷在烧伤烫伤的伤口上,止痛,容易痊愈。陈藏器《本草》记载:甜菜捣汁服用,主治寒热痢疾,还能止血生肌。人畜受伤骨折,敷上甜菜汁就能立即痊愈。用醋浸泡甜菜种子,然后用来擦脸,可以使皮肤光滑滋润。 蜀本图经记载,甜菜高三、四尺,茎秆像蒴藋,有细棱,夏季生长茂盛,冬季枯萎。孟詵说,甜菜捣汁给患有时疾的人服用,可以痊愈。甜菜种子煮到半熟,捣成汁含在口中,可以治疗小儿发热。陈士良说,甜菜叶子像紫菊,但比紫菊大,花是白色的,适宜女性食用。日华子说,甜菜性寒,无毒。把它烤熟,用水煎服,开胃,通心膈。

2. 假蘇

味辛,溫,無毒。主寒熱鼠瘻,瘰癧生瘡,破結聚氣,下瘀血,除濕痹。一名鼠蓂,一名姜芥。生漢中川澤。

陶隱居云:方:藥亦不復用。唐本注云:此藥即菜中荊芥是也,薑、荊聲訛耳。先居草部中,今人食之,錄在菜部也。今按:陳藏器本草云:荊芥,去邪,除勞渴,出汗,除冷風,煮汁服之。搗和醋,敷疔腫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引吳氏本草云:名荊芥,葉似落藜而細,蜀中生啖之。

藥性論云:荊芥,可單用。治惡風賊風,口面喎邪,遍身𤸷痹,心虛忘事,益力添精,主辟邪毒氣,除勞。久食動渴疾,治疔腫。取一握,切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冷,分二服。主通利血脈,傳送五臟不足氣,能發汗,除冷風。又搗末和醋封毒腫。孟詵云:荊芥,多食燻人五臟神。

白話文:

荊芥味辛性溫,無毒。它可以治療寒熱引起的鼠瘻、瘰癧、生瘡,也能破除積聚的氣,排出瘀血,消除濕痺。荊芥又稱鼠蓂或姜芥,生長在漢中地區的河流和沼澤中。

古人認為荊芥就是現在人們食用的香料植物「荊芥」,因為「薑」與「荊」的發音相似而產生了混淆。荊芥具有去邪、除勞渴、出汗、除冷風的功效,可以用來煮水服用或搗碎加醋敷在疔腫處。

荊芥可以單獨使用,能治療惡風賊風、口面歪斜、全身麻痺、心虛健忘,並能增強體力、補充精氣,辟邪毒氣,消除疲勞。長期食用可能會導致口渴,但能治療疔腫。將一握荊芥切碎,用五升水煮成二升,冷卻後分兩次服用,可以通利血脈,補益五臟不足之氣,發汗,除冷風。也可以搗碎加醋敷在毒腫處。需要注意的是,過量食用荊芥會損害五臟神氣。

陳士良云:荊芥,主血勞,風氣壅滿,背脊疼痛,虛汗,理丈夫腳氣,筋骨煩疼及陰陽毒,傷寒頭痛,頭旋目眩,手足筋急。本草呼為假蘇,假蘇又別。按假蘇葉銳圓,多野生,以香氣似蘇,故呼為蘇。日華子云:荊芥,利五臟,消食下氣,醒酒。作菜生、熟食。並煎茶,治頭風並出汗。

豉汁煎,治暴傷寒。

圖經曰:假蘇,荊芥也。生漢中川澤,今處處有之。葉似落藜而細,初生香辛可啖,人取作生菜,古方:稀用。近世醫家治頭風,虛勞,瘡疥,婦人血風等為要藥。並取花實成穗者,曝乾入藥,亦多單用,效甚速。又以一物治產後血暈,築心眼倒,風縮欲死者。取干荊芥穗,搗篩,每用末二錢匕,童子小便一酒盞,調熱服,立效。

白話文:

陳士良說:荊芥,可以治療血虛勞損、風邪壅塞、背部疼痛、虛汗、男性腳氣、筋骨痠痛以及陰陽毒素引起的病症,也能治療傷寒頭痛、頭昏眼花、手腳筋攣。本草書上稱它為假蘇,但假蘇和荊芥又有所不同。假蘇葉子尖銳而圓,多為野生,因為它有香氣,類似蘇葉,所以被稱為假蘇。日華子說:荊芥,可以通利五臟,消食降氣,醒酒。可以用來做菜,生吃或熟食都可以,也可以煎成茶,治療頭痛和出汗。

用豉汁煎煮荊芥,可以治療突然發作的傷寒。

圖經上說:假蘇就是荊芥。它生長在漢中的河流和沼澤地,現在各地都有。葉子像落藜但更細小,剛長出來時香辛可口,可以生吃當蔬菜,古代的藥方很少用它。近世的醫生常用它來治療頭痛、虛勞、瘡疥、婦人的血風等病症,並且會選取長成穗狀的花和果實,曬乾入藥,也經常單獨使用,效果很快。另外,還可以用它來治療產後血暈、心神不寧、風寒縮緊快要死的人。方法是將乾燥的荊芥穗搗碎過篩,每次取兩錢,用童子尿一杯調和,熱服,馬上就能見效。

口噤者,挑齒,閉者灌鼻中,皆效。近世名醫用之,無不如神云。醫官陳巽處,江左人,謂假蘇、荊芥實兩物。假蘇葉銳圓,多野生,以香氣似蘇,故名之。假蘇葉銳圓,多野生,以香氣似蘇,故名之。蘇恭以《本經》一名姜芥,薑、荊聲近,便為荊芥,非也。又以胡荊芥俗呼新羅荊芥。

石荊芥,體性相近,入藥亦同。

陳藏器:一名姜芥,即今之荊芥是也,薑、荊語訛耳。按張鼎《食療》云:荊芥一名析蓂。《本經》既有荊芥,又有析蓂,如此二種,定非一物。析蓂是大薺,大薺是葶藶子,陶、蘇大誤,與假蘇又不同,張鼎亦誤爾。荊芥本功外,去邪,除勞渴,主疔腫,出汗,除風冷,煮汁服之。

白話文:

古代醫書記載,治療口不能說話的患者,可以用挑開牙齒的方式,或是將藥物灌入鼻子,這些方法都非常有效。近世的名醫也常用這些方法,效果都如同神效一般。醫官陳巽,江浙一帶的人,認為假蘇和荊芥都是有效的中藥材。假蘇葉子尖銳圓潤,多生長在野外,因為氣味像蘇葉,所以得名。蘇恭在《本經》中將荊芥稱為姜芥,因為薑和荊的發音相似,因此才寫成荊芥,這是錯誤的。另外,胡荊芥又俗稱為新羅荊芥。

石荊芥的性質和荊芥相似,藥用功效也一樣。

陳藏器認為,姜芥就是現在所說的荊芥,只是因為薑和荊的發音相近而產生誤差。張鼎在他的《食療本草》中提到,荊芥又稱為析蓂。而《本經》中既有荊芥,又有析蓂,這兩種植物一定不是同一個東西。析蓂其實就是大薺,而大薺就是葶藶子,陶弘景和蘇恭的說法有誤,而且和假蘇也不一樣,張鼎也犯了錯誤。除了這些功效之外,荊芥還有去除邪氣、消除疲勞口渴、治療疔瘡腫毒、促進出汗、去除風寒等功效,可以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杵和酢敷疔腫。新注云:產後中風,身強直,取末,酒和服,瘥。食療性溫。辟邪氣,除勞,傳送五臟不足氣,助脾胃。多食熏五臟神。通利血脈,發汗,動渴疾。又,杵為末,醋和,封風毒腫上。患疔腫,荊芥一把,水五升,煮取二升,冷,分二服。經驗方:產後中風,眼反折,四肢搐搦,下藥可立待應效。

如聖散:荊芥穗子為末,酒服二錢,必效。《集驗方》同。經驗後方:治一切風,口眼偏斜。青荊芥一斤,青薄荷一斤,一處砂盆內研,生絹絞汁於瓷器內,看厚薄煎成膏,余滓三分去一分,漉滓不用,將二分滓,曬乾為末,以膏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早至暮可三服。

白話文:

用杵磨成的粉末和醋混合,可以敷在疔瘡腫毒上。新注解說:產婦產後中風,身體僵硬,可以用杵磨成的粉末和酒服用,可以治癒。杵有溫和的食療性質,可以避邪氣、消除疲勞,補充五臟不足之氣,有助於脾胃。但食用過多會熏蒸五臟神氣。杵還能通利血脈,發汗,治療口渴症。此外,將杵磨成粉末,和醋混合,可以敷在風毒腫毒上。

治療疔瘡腫毒,可以用一把荊芥,加入五升水,煮到剩兩升,冷卻後分兩次服用。經驗方:產婦產後中風,眼睛反向翻轉,四肢抽搐,服用藥物後馬上見效。

[如聖散]:將荊芥穗磨成粉末,用酒送服兩錢,效果顯著。《集驗方》記載的方法相同。經驗後方:治療各種風病,口眼歪斜。取一斤青荊芥和一斤青薄荷,放在一起用砂盆研磨,用生絹布絞取汁液,放在瓷器裡,根據厚薄煎成膏,將剩下的渣滓去掉三分之一,濾去渣滓不用,將剩下的三分之二的渣滓曬乾磨成粉末,和膏混合製成丸藥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早晚各服三次,一天服用三次。

忌動風物。孫真人:荊芥,動渴疾。

衍義曰:假蘇,荊芥也,只用穗。治產後血暈及中風,目帶上,四膚強直。為末二、三錢,童子小便一小盞,調下咽,良久,即活,甚有驗。又治頭目風,荊芥穗、細辛、川芎等為末,飯後湯點二錢。風搔遍身,濃煎湯淋渫或坐湯中。

白話文:

使用荊芥要注意,它容易引起口渴。孫真人說,荊芥會導致渴疾。

衍義解釋說,假蘇就是荊芥,只用它的穗。可以治療產後血暈、中風、眼睛昏花、四肢僵硬等症狀。將荊芥穗研磨成粉末,取二到三錢,用童子尿一小盞調和,服用下去,過一段時間就會有效,效果很好。另外,也可以用荊芥穗、細辛、川芎等藥材研磨成粉末,飯後用湯調服二錢,治療頭目風。如果全身發癢,可以用濃煎的荊芥湯淋浴或泡澡。

3. 白蘘荷

微溫。主中蠱及瘧。

陶隱居云:今人乃呼赤者為蘘荷,白者為覆菹,葉同一種爾。於人食之,赤者為勝。藥用白者。中蠱者服其汁,並臥其葉,即呼蠱主姓名。亦主諸溪毒、沙蝨輩,多食損藥勢,又不利腳。人家種白蘘荷,亦云闢蛇。唐本注云:根主諸惡瘡,殺蠱毒。根心主稻、麥芒入目中不出者,以汁注目中,即出。

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葉似初生甘蕉,根似姜牙,其葉冬枯。藥性論云:白蘘荷,亦可單用。味辛,有小毒。

圖經曰:白蘘荷,舊不著所出州土,今荊蘘、江湖間多種之,北地亦有。春初生葉似甘蕉,根似姜而肥,其根莖堪為菹。其性好陰,在木下生者尤美。潘岳《閒居賦》云:蘘荷依陰,時藿向陽是也。宗懍《荊楚歲時記》曰:仲冬以鹽藏蘘荷,以備冬儲,又以防蠱。史游《急就篇》云:蘘荷冬日藏,其來遠矣。

白話文:

白蘘荷性微溫,可治中蠱和瘧疾。古人將紅色蘘荷稱為蘘荷,白色稱為覆菹,其實葉子是同一種。食用時,紅色蘘荷較好,藥用則用白色。治療中蠱者,可服用其汁液,並臥在葉子上,同時呼喊蠱主的姓名。白蘘荷也可用於治療各種溪毒、沙蝨等,但多食會損藥性,也不利於腳部。家中種植白蘘荷,也說能避蛇。白蘘荷的根部可治各種惡瘡,殺滅蠱毒,根心則可治療稻、麥芒刺入眼中無法取出者,將其汁液滴入眼中即可取出。白蘘荷的葉子像初生的甘蕉,根部像薑芽,葉子在冬季枯萎。白蘘荷可單獨使用,味辛,帶有微毒。白蘘荷原產地不明,現今荊楚、江湖一帶多有種植,北方地區也偶有。春季初生時,葉子像甘蕉,根部像薑,且較肥大,根莖可製成醃菜。白蘘荷喜陰,生長在樹蔭下者尤佳。古人記載,白蘘荷依陰而生,如同藿香喜陽。冬季可將白蘘荷用鹽醃製,以備冬季食用,同時也可用於防治蠱毒。古書中記載,冬季儲藏白蘘荷的做法已流傳甚久。

干寶《搜神記》云:其外姊夫蔣士先得疾下血,言中蠱,家人密以蘘荷置其席下。忽大笑曰:蠱我者,張小也。乃收小小走。自此解蠱藥多用之。《周記·庶氏》以嘉草除蠱毒。宗懍以謂嘉草即蘘荷是也。陳藏器云:蘘荷、茜根,為主蠱之最。然有赤、白二種:白者入藥,昔人呼為覆菹;赤者堪啖,及作梅果多用之。

古方:亦乾末水服,主喉痹。

雷公云:凡使,勿用革牛草,真相似,其革牛草腥、澀。凡使白蘘荷,以銅刀刮上粗皮一重了,細切,入砂盆中研如膏,只收取自然汁,煉作煎,卻,於新盆器中攤令冷,如干膠煎,刮取,研用。聖惠方:治風冷失聲,咽喉不利。以蘘荷根二兩,研,絞取汁,酒一大盞,相和令勻,不計時候,溫服半錢。

白話文:

據《搜神記》記載,蔣士先因患下血病,懷疑中了蠱,家人偷偷在他床下放了蘘荷。蔣士先突然大笑,說蠱他的人是張小,並抓捕了張小。從此,解蠱藥物中經常使用蘘荷。

《周記》記載,以嘉草可以去除蠱毒,宗懍認為嘉草就是蘘荷。陳藏器則說蘘荷和茜根是解蠱的主要藥材,分為赤白兩種:白色的入藥,古稱覆菹;紅色的可食用,常用於製作梅果。

古方中,將蘘荷曬乾研末服用,可治喉痹。

雷公提醒,使用蘘荷時要小心,勿與革牛草混淆,因為革牛草氣味腥澀。使用白蘘荷時,要用銅刀刮去表皮,切碎研磨成膏狀,只取自然汁液,煉成煎膏,冷卻後刮取研用。

《聖惠方》記載,可用蘘荷根治療風冷失聲、咽喉不利。將蘘荷根研磨取汁,與酒混合溫服,可治此病。

《肘後方》同。外臺秘要:喉中及口舌生瘡爛。酒漬蘘荷根半日,含漱其汁,瘥。肘後方:治傷寒時氣溫病,頭痛壯熱,脈盛。可取生蘘荷根、葉合搗,絞汁,服三、四升已。又方:治卒吐血,亦治蠱毒及痔血,婦人患腰痛。向東者蘘荷根一把,搗絞汁三升,服之。經驗方:治月信滯。

蘘荷根細切,煎取二升,空心酒調服。梅師方:治卒中蠱毒,下血如雞肝,晝夜不絕,臟腑敗壞待死。葉密安病人席下,亦自說之,勿令病人知覺,令病者自呼蠱姓名。又方:治喉中似物吞吐不出,腹脹羸瘦。取白蘘荷根絞汁服,蟲立出。荊楚歲時記蔣士先得疾下血,言蠱,密以根布席下。

白話文:

《肘後方》記載相同方法。外台秘要記載:喉嚨和口腔生瘡潰爛,可以用酒浸泡蘘荷根半日,含漱其汁液,就會癒合。 《肘後方》記載:治療傷寒時氣溫病,頭痛發熱,脈象洪大,可以取新鮮蘘荷根和葉搗碎,絞汁服用,每次三、四升。 另一個方子記載:治療突然吐血,也可用於治療蠱毒和痔瘡出血,婦女患腰痛。可以用向東生長的蘘荷根一把,搗碎絞汁三升,服用。 經驗方記載:治療月經不調,可以用蘘荷根切碎,煎煮取汁二升,空腹用酒調和服用。 梅師方記載:治療突然中蠱毒,下血如雞肝,晝夜不停,臟腑敗壞將死。可以用蘘荷葉密佈於病人床下,並且暗中默念,不要讓病人察覺,讓病人自己喊出蠱的名字。 另一個方子記載:治療喉嚨有異物吞吐不出,腹脹消瘦。可以用白蘘荷根絞汁服用,就能把蟲子逼出來。 荊楚歲時記記載蔣士先得了下血的疾病,說是中了蠱,就秘密地在床下鋪上蘘荷根。

忽自笑曰:蠱食我者張小也。乃收小小走。

衍義曰:白蘘荷,八、九月間淹貯之,以備冬月作蔬果,治療只用白者。

白話文:

他忽然笑了說:「害我吃壞肚子的,是張小啊。」於是叫張小快點離開。

解釋如下:白蘘荷,指的是在八、九月之間淹漬保存的食材,用來準備冬天時食用,作為蔬菜或水果。在治療上,我們只需要使用白色的部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