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八 (2)
卷第二十八 (2)
1. 韭
味辛、微酸,溫,無毒。歸心,安五臟,除胃中熱,利病人,可久食。
子,主夢泄精,溺白。
根,主養髮。
陶隱居云:韭子入棘刺諸丸,主漏精;用根,入生髮膏;用葉,以煮鯽魚鮓,斷卒下痢多驗。但此菜殊辛臭,雖煮食之,便出猶奇熏灼,不如蔥、薤熟即無氣,最是養性所忌也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韭,溫中下氣,補虛,調和臟腑,令人能食,益陽,止泄白膿,腹冷痛,並煮食之。葉及根,生搗絞汁服,解藥毒。
療狂狗咬人慾發者,亦殺諸蛇、虺、蠍、惡蟲毒。取根搗和醬汁,灌馬鼻蟲顙。又搗根汁多服,主胸痹骨痛不可觸者。俗云韭葉是草鍾乳,言其宜人,信然也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蔱,山韭。釋曰:《說文》云:菜名,一種而久者,故謂之韭。山中生者名蔱。《韓詩》云:六月食鬱及蔱是也。
孟詵云:熱病後十日,不可食熱韭,食之即發睏。又,胸痹,心中急痛如錐刺,不得俯仰,自汗出;或痛徹背上,不治或至死。可取生韭或根五斤,洗,搗汁灌少許,即吐胸中惡血。蕭炳云:韭子合龍骨服,甚補中。小兒初生,與韭根汁灌之,即吐出惡水,令無病、日華子云:韭,熱,下氣,補虛,和腑臟,益陽,止泄精,尿血,暖腰膝,除心主腹痼冷,胸中痹冷,痃癖氣及腹痛等食之。肥白人中風失音,研汁服。
心脾骨痛甚,生研服。蛇、犬咬並惡瘡,搗敷。多食昏神暗目,酒後尤忌,不可與蜜同食。又云子暖腰膝,治鬼交甚效,入藥炒用。
圖經曰:韭,舊不著所出州土,今處處有之。謹按許慎《說文解字》云:菜名,一種而久者,故謂之韭。故圃人種蒔,一歲而三、四割之,其根不傷,至冬壅培之,先春而復生,信乎一種而久者也。在菜中,此物最溫而益人,宜常食之。《易稽覽圖》云:政道得則陰物變為陽。
鄭康成注云:若蔥變為韭是也。然則蔥冷而韭溫,可驗矣。又有一種山韭,形性亦相類,但根白,葉如燈心苗。《爾雅》所謂蔱(羊六切),山韭。《韓詩》云:六月食鬱及藿,皆謂此也。山中往往有之,而人多不識耳。韭子得桑螵蛸、龍骨,主漏精。葛洪、孫思邈皆有方。
崔元亮《海上方》治腰腳,韭子一升,揀擇,蒸兩炊以來,曝乾,簸去黑皮,炒令黃,搗成粉。安息香二大兩,水煮一、二百沸,訖,緩火炒令赤色,二物相和,搗為丸,如干,入蜜亦得。每日空腹以酒下二十丸以來訖,以飯三、五匙壓之,大佳。根亦入藥用。
陳藏器注云:取子生吞三十粒,空心鹽湯下,止夢泄精及溺白,大效。食療:亦可作菹,空心食之,甚驗。此物炸熟,以鹽、醋空心吃一碟,可十頓以上。甚治胸膈嚥氣,利胸膈,甚驗。初生孩子,可搗根汁灌之,即吐出胸中惡血,永無諸病。五月勿食韭。若值時饉之年,可與米同功,種之一畝,可供十口食。
聖惠方:治虛勞腎損,夢中泄精。用韭子二兩,微炒為散。食前酒下二錢匕。外臺秘要:治虛勞尿精。新韭子二升,十月霜後採,好酒八合漬一宿。明旦日色好,童子向南搗一萬杵。平旦溫酒服方寸匕,日再服,立瘥,佳。千金方:治百蟲入耳。搗韭汁灌耳中,即瘥。又方:治喉腫不下食。
以韭一把,搗熬敷之,冷即易之。肘後方:臥忽不寤,勿以火照之,殺人;但痛齧拇指甲際而唾其面,則活。取韭搗汁吹鼻孔,冬月用韭根取汁,灌於口中。又方:卒上氣鳴息,便欲絕。搗韭絞汁,飲一升愈。又方:男女夢與人交,精便泄出,此內虛邪氣感發。熬韭子搗末酒漬,稍稍服。
經驗方:治五般瘡癬。以韭根炒存性,旋搗末,以豬脂油調敷之,三度瘥。食醫心鏡:止水穀痢,作羹、粥、炸、炒,任食之。又云韭能充肝氣。又云正月之節,食五辛以闢厲氣。蒜、蔥、韭、薤、姜。又方:卒中惡,搗韭汁灌鼻中。斗門方:治漆咬,用韭葉研敷之。《食醫心鏡》同。
子母秘錄:治小兒患黃。搗韭根汁,滴兒鼻中,如大豆許。又方:治小兒腹脹。韭根搗汁,和豬脂煎服一合。又方:卒刺手水腫。搗韭及藍置上,以火灸,熱徹即瘥。黃帝云:霜韭凍,不可生食,動宿飲,令人必吐水出。五月勿食,損人滋味,令人乏氣力。秦運副云有人消渴,引飲無度,或令食韭黃,其渴遂止。
法要日吃三、五兩,或炒或作羹,無入鹽,極效。但吃得十斤即佳,過清明勿吃,入醬無妨。
衍義曰:韭,春食則香,夏食則臭,多食則昏神。子,止精滑甚良。未出糞土為韭黃,最不益人,食之滯氣。蓋含噎郁未之氣,故如是。孔子曰:不時不食,正為此輩。花,食之動風。
2. 薤
味辛、苦,溫,無毒。主金瘡瘡敗,輕身,不飢耐老,歸於骨。菜芝也。除寒熱,去水氣,溫中,散結,利病人。諸瘡,中風寒水腫,以塗之。生魯山平澤。
陶隱居云:蔥、薤異物,而今共條。《本經》既無韭,以其同類故也,今亦取為副品種數。方:家多用蔥白及葉中涕,名蔥苒(音冉),無復用實者。蔥亦有寒熱,白冷,青熱,傷寒湯不得令有青也。能消桂為水,亦化五石,仙方:所用。薤又溫補,仙方:及服食家皆須之,偏入諸膏用,不可生啖,葷辛為忌。
唐本注云:薤乃是韭類,葉不似蔥,今云同類,不識所以然。薤有赤、白二種:白者補而美;赤者主金瘡及風,苦而無味,今別顯條於此也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薤,調中,主久痢不瘥,腹內常惡者,但多煮食之。赤痢取薤致黃柏煮服之,瘥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形似韭而無實。
山薤一名葝,莖葉相似,體性亦同。葉皆冬枯,春秋分蒔。爾雅云:葝,山葝。釋曰:《說文》云:䪥,菜也。生山中者名葝。又云䪥,鴻薈。釋曰:䪥一名鴻薈。孟詵云:薤,療諸瘡中風水腫,生搗,熱塗上,或煮之。白色者最好。雖有辛不葷五臟。學道人長服之,可通神,安魂魄,益氣,續筋力。
日華子云:輕身,耐寒,調中,補不足。食之能止久痢冷瀉,肥健人。生食引涕唾。不可與牛肉同食,令人作癥瘕。四月不可食也。
圖經曰:薤,生魯山平澤,今處處有之。似韭而葉闊,多白無實。人家種者,有赤、白二種,赤者療瘡生肌,白者冷補。皆春分蒔之,至冬而葉枯。《爾雅》云:䪥(與薤同),鴻薈(烏外切)。又云:葝(目盈切),山䪥。山䪥莖葉亦與家薤相類,而根長,葉差大,僅若鹿蔥,體性亦與家薤同,然今少用。
薤雖辛而不葷五臟,故道家長餌之,兼補虛,最宜人。凡用蔥、薤,皆去青留白,云白冷而青熱也,故斷赤下方,取薤白同黃柏煮服之,言其性冷而解毒也。唐·韋宙《獨行方》主霍亂,乾嘔不息。取薤一虎口,以水三升,煮取半,頓服,不遇三作即已。又卒得胸痛瘥而復發者,取薤根五斤,搗絞汁,飲之,立止。
食療:輕身耐老。療金瘡,生肌肉。生搗薤白,以火封之。更以火就灸,令熱氣徹瘡中,干則易之。白色者最好。雖有辛氣,不葷人五臟。又,發熱病,不宜多食。三月勿食生者。又,治寒熱,去水氣,溫中,散結氣。可作羹。又,治女人赤白帶下。學道人長服之,可通神,安魂魄,益氣,續筋力。
骨鯁在咽不去者,食之即下。肘後方:救死,或先病,或常居寢臥奄忽而絕,皆是中惡。以薤汁鼻中灌。又方:手指赤,隨月生死。以生薤一把,苦酒中煮沸,熟出以敷之,即愈。葛氏方:治疥瘡。煮薤葉洗亦佳;搗如泥敷之亦得。又方:諸魚骨鯁。小嚼薤白令柔,以繩系中,吞薤到鯁處引之,鯁即隨出。
又方:誤吞釵。取薤白曝令萎黃,煮使熟,勿切,食一大束,釵即隨出。又方:若已中水及惡露風寒,腫痛。杵薤以敷上,炙熱拓瘡上,便愈。又方:虎、犬咬人。杵汁敷,又飲一升,日三,瘥。又方:食鬱肉脯,此並有毒。杵汁服二、三升。梅師方:有傷手足而犯惡露,殺人,不可治。
以薤白爛搗,以帛囊之,著煻火使薤白極熱,去帛,以薤敷瘡,以帛急裹之,冷即易;亦可搗作餅子,以艾灸之,使熱氣入瘡中,水下,瘥。又方:灸瘡腫痛。薤白切一升,豬脂一升細切,以苦酒浸經宿,微火煎三上三下,去滓敷上。食醫心鏡:主赤白痢下。薤白一握,切,煮作粥食之。
又方:治諸瘡敗。能生肌,輕身,不飢,耐老。宜心歸骨,菜芝也。除寒熱,去氣,溫中散結氣,利病人。諸瘡中風寒水腫,生杵敷之。鯁骨在咽,煮食佳,作羹粥食之,炸作齏菹,炒食並得。黃帝云:薤不可共牛肉食之,成瘕疾。冬月勿食生薤,多涕唾。範汪治目中風腫痛。
取薤白截,仍以膚上令遍膜,皆瘥。頭卒痛者,止之。又方:產後諸痢。宜煮薤白食之,唯多益好。用肥羊肉去脂,作灸食之;或以羊腎脂炒薤白食,尤佳。楊氏產乳:療疳痢。薤白二握,生搗如泥,以粳米粉二物蜜調相和,捏作餅,炙取熟與吃,不過三、兩服。
衍義曰:薤,葉如金燈葉,差狹而更光。故古人言薤露者,以其光滑難佇之義。《千金》治肺氣喘急,用薤白,亦取其滑泄也。與蜜同搗,塗湯火傷,其效甚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