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七 (7)
卷第二十七 (7)
1. 菘(音嵩)
味甘,溫,無毒。主通利腸胃,除胸中煩,解酒渴。
陶隱居云:菜中有菘,最為常食,性和利人,無餘逆忤,今人多食。如似小冷,而又耐霜雪。其子可作油,敷頭長髮;塗刀劍,令不鏽(音秀)。其有數種,猶是一類,正論其美與不美爾。服藥有甘草而食菘,即令病不除。唐本注云:菘菜不生北土,有人將子北種,初一年半為蕪菁,二年菘種都絕,將蕪菁子南種,亦二年都變。土地所宜,頗有此例。
其子亦隨色變,但粗細無異爾。菘子黑,蔓荊子紫赤,大小相似。唯蘆菔子黃赤色,大數倍,復不圓也。其菘有三種:有牛肚菘,葉最大厚,味甘;紫菘,葉薄細,味少苦;白菘似蔓荊也。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:去魚腥,動氣發病,姜能制其毒。葉大多毛者是。蕭炳云:北人居南方,不勝土地之宜,遂病足,尤宜忌菘菜。
白話文:
菘菜(白菜)的功效與特性:
味甘,性溫,無毒。主要功效是通利腸胃,消除胸中煩悶,解酒解渴。
陶隱居說:蔬菜中以菘菜(白菜)最為常見,性平和,對人體有益,沒有過度或副作用,所以現代人常吃。它耐寒耐霜,像是一點點寒冷,卻能抵擋霜雪。菘菜的種子可以製作油脂,塗抹在頭髮上可以促進生長,塗抹在刀劍上可以防止生鏽。
菘菜雖然有不同的品種,但都屬於同一個種類,差別僅在於優劣而已。如果服用藥物時同時食用菘菜,可能會影響藥效,藥效無法完全發揮。唐本注釋說:菘菜不生長在北方,有人將菘菜種子帶到北方種植,第一年到一年半會長出蕪菁,第二年菘菜的種子就會完全消失。將蕪菁的種子帶到南方種植,也會在第二年全部變異。這說明不同的土地適合種植不同的作物。
菘菜的種子也會隨著顏色的不同而有所變化,但大小基本相同。菘菜種子是黑色的,蔓荊子是紫紅色的,大小相似。只有蘿蔔子是黃紅色的,而且體積大很多,形狀也不圓。菘菜有三個品種:牛肚菘,葉子最大最厚,味道甘甜;紫菘,葉子薄而細,味道略苦;白菘,則類似蔓荊子。
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所說:菘菜可以去除魚腥味,但食用過多會導致氣機逆亂,引起疾病,而薑可以解菘菜的毒性。葉子上有較多絨毛的菘菜,就屬於此類。蕭炳說:北方人居住在南方,不適應南方的環境,容易患足病,尤其要忌食菘菜。
又云:消食下氣,治瘴氣,止熱氣嗽,冬汁尤佳。日華子云:涼,微毒。多食發皮膚風瘙癢。梗長,葉瘦,高者為菘,葉闊厚短肥而痹及梗細者,為蕪菁菜也。陳士良云:紫花菘,平,無毒。行風氣,去邪熱氣。花可以糟下酒藏,甚美。爾雅云:苞葖菜,吳人呼楚菘,廣南人呼秦菘,此菘苔不毒,宜食之。
圖經曰:菘,舊不載所出州土,今南北皆有之。與蕪菁相類,梗長葉不光者為蕪菁;梗短葉闊厚而肥痹者為菘。舊說菘不生北土,人有將子北土種之,初一年半為蕪菁,二年菘種都絕,猶南人之種蕪菁而今京都種菘,都類南種,但肥厚差不及耳。揚州一種菘,葉圓而大,或若萐,啖之無滓,絕勝他土者,此所謂白菘也。
白話文:
古人說,白菜可以消食降氣,治療瘴氣,止熱咳,冬季的白菜汁效果更佳。日華子說,白菜性涼,微毒,吃太多會引起皮膚風瘙癢。梗長葉瘦,植株高的是菘,葉闊厚短肥,梗細的是蕪菁。陳士良說,紫花白菜性平,無毒,可以行風氣,去邪熱氣。花可以製成酒釀,非常美味。爾雅說,苞葖菜是吳人稱呼的楚菘,廣南人稱呼的秦菘,這種白菜的苔不毒,可以食用。
圖經記載,白菜的產地不詳,如今南北各地都有。白菜和蕪菁很相似,梗長葉不光的是蕪菁;梗短葉闊厚而肥的是白菜。以前說白菜不生長在北方,有人把白菜種子帶到北方種植,第一年到一年半長的是蕪菁,第二年白菜種子就消失了,就像南方人種蕪菁,如今京都種的白菜,都像南方的品種,只是肥厚程度稍差而已。揚州有一種白菜,葉子圓而大,像萐,吃起來沒有渣,比其他地方的白菜更勝一籌,這就是所謂的白菘。
又有牛肚菘,葉最大厚,味甘,疑今揚州菘。近之紫菘,葉薄細,味小苦。北土無有菘,比蕪菁有小毒,不宜多食,然能殺魚腥,最相宜也。多食過度,唯生薑可解其性。
食療:溫。治消渴。又發諸風冷。有熱人食之亦不發病,即明其性冷。本草云溫,未解。又,消食,亦少下氣。九英菘,出河西,葉極大,根亦粗長。和羊肉甚美。常食之,都不見發病。其冬月作菹,煮作羹食之,能消宿食,下氣治嗽。諸家商略,性冷,非溫,恐誤也。又,北無菘菜,南無蕪菁。
其蔓荊子細,菜子粗也。聖惠方:治酒醉不醒。用菘子二合,細研,井華水一盞調,為二服。食醫心鏡:主通利腸胃,除胸中煩熱,解酒渴。菘菜二斤,煮作羹啜之,止渴。作齏菹食亦得。傷寒類要:闢溫病。菘菜如粟米,酒服方寸匕,日三,闢五年溫。又方:治發背。杵地菘汁一升,日再服,以瘥止。
白話文:
古代文獻記載,有一種叫做牛肚菘的蔬菜,葉子又大又厚,味道甘甜,可能就是現在揚州的菘菜。還有一種紫菘,葉子薄而細,味道帶點苦。北方沒有菘菜,它和蕪菁相比,略帶小毒,不宜多吃,但可以去除魚腥味,非常適合搭配魚類。如果吃太多,可以用生薑解毒。
菘菜性寒,可以溫熱身體,治療消渴症,還能驅散風寒。即使體熱的人吃了也不會生病,說明它確實性寒。古籍中記載菘菜性溫,可能有些誤解。它還有助於消化,但略微有通便的效果。一種叫做九英菘的蔬菜,產自河西,葉子非常大,根也粗長。它和羊肉搭配起來很美味,經常食用也不會生病。在冬季,可以將九英菘製作成腌菜或煮成湯,可以幫助消化宿食,通氣止咳。一些學者認為菘菜性寒,而不是溫熱,可能是古籍記載有誤。另外,北方沒有菘菜,南方則沒有蕪菁。
蔓荊子很小,而菘菜的種子則比較粗。古代醫書記載,菘菜的種子可以治療酒醉不醒,還可以通利腸胃,消除胸悶煩熱,解酒渴。菘菜也可以煮成湯喝,或者製作成腌菜食用。還有醫書記載,菘菜可以治療溫病,還可以治療發背。
子母秘錄:主小兒赤遊,行於上下,至心即死。杵菘菜敷上。
衍義曰:菘菜,張仲景《傷寒論》,凡用甘草皆禁菘菜者,是此菘菜也。葉如蕪菁,綠色,差淡,其味微苦,葉嫩、稍闊,不益中,虛人食之覺冷。
白話文:
子母祕錄提到,這種方法主要用來治療小兒的紅眼病,這種病會在全身上下流動,如果影響到心臟,那麼孩子就會有生命危險。治療的方法是使用菘菜敷在患處。
延伸說明如下:菘菜,是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提到的一種植物,他規定所有使用甘草的情況都不能使用菘菜,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菘菜。菘菜的葉子看起來像大頭菜,呈綠色,稍微淡一些,味道略帶苦味,葉子嫩而寬,對於中樞神經系統沒有好處,虛弱的人食用後會感到寒冷。
2. 苦菜
味苦,寒,無毒。主五臟邪氣,厭(於協切)伏也谷胃痹,腸澼,渴熱中疾,惡瘡。久服安心益氣,聰察,少臥,輕身耐老,耐飢寒,高氣不老。一名荼草,一名選,一名遊冬。生益州川穀,山陵道旁,凌冬不死。三月三日採,陰乾。
陶隱居云:疑此即是今茗。茗一名荼,又令人不眠,亦凌冬不凋,而嫌其只生益州。益州乃有苦菜,正是苦𧄹(音式)爾。上卷上品白英下已注之。《桐君錄》云:苦菜,三月生扶疏,六月花從葉出,莖直黃,八月實黑;實落根復生,冬不枯。今茗極似此,西陽、武昌及廬江、晉熙皆好,東人正作青茗。
白話文:
苦茶性寒,無毒。可治五臟積聚的邪氣,消除穀物積滯於胃腸的痺痛、腸胃積水、口渴發熱等症狀,並可治療惡瘡。長期服用能安神益氣,使人聰明敏捷,睡眠時間減少,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,耐受飢寒,精神飽滿,永葆青春。苦茶又名荼草、選、遊冬,生長在益州的田野、山陵和路邊,即使冬天也不凋零。三月三日採摘,陰乾保存。
陶隱居認為,苦茶很可能就是現在的茶。茶也叫荼,有令人失眠的特性,冬天也不凋零,但只生長在益州,這一點令人存疑。益州還有苦菜,與苦茶的特性十分相似。上卷上品白英下已對此進行註釋。《桐君錄》記載:苦菜於三月生長茂盛,六月開花,莖直且黃,八月結黑色果實;果實掉落後根部再生,冬天也不枯萎。茶葉與苦菜極為相似,西陽、武昌、廬江、晉熙等地都有優質的茶葉,東部地區則稱之為青茗。
茗皆有浡,飲之宜人。凡所飲物,有茗及木葉、天門冬苗,並菝葜,皆益人,余物並冷利。又巴東間別有真茶,火煏作卷結,為飲亦令人不眠,恐或是此。俗中多煮檀葉及大皂李作茶,並冷。又南方:有瓜蘆木,亦似茗,苦澀。取其葉作屑,煮飲汁,即通夜不睡。煮鹽人唯資此飲,而交、廣最所重,客來先設,乃加以香芼(音耄)輩。
唐本注云:苦菜,《詩》云:誰謂荼苦。又云:堇荼如飴,皆苦菜異名也。陶謂之茗,茗乃木類,殊非菜流。茗,春採為苦荼。音遲遐反,非途音也。按:《爾雅》釋草云:荼,苦菜。釋木云:檟、苦荼,二物全別,不得為例。又《顏氏家訓》按《易通卦驗玄圖》曰:苦菜,生於寒秋,經冬歷春,得夏乃成。
白話文:
茶葉都帶有苦味,飲用對人有益。所有飲品中,除了茶之外,還有樹葉、天門冬苗、菝葜,都對人有益,其他飲品則偏寒涼,容易傷人。此外,巴東一帶還有種特殊的真茶,經過火烤後捲成團狀,飲用後也會讓人不易入睡,可能就是這種茶。民間經常以檀葉和皂莢煮成茶飲用,但這些飲品偏寒涼。
南方地區有一種名叫瓜蘆的樹木,外形類似茶樹,但味道苦澀。人們會取其葉子製作成茶末,煮水飲用,可以通宵不眠。煮鹽的人常常依靠這種茶飲,交州、廣州尤其重視這種茶,客人到訪時會首先擺上,還會搭配其他香料和佐料。
唐本注解說:「苦菜,《詩經》中寫道:『誰謂荼苦』,又說:『堇荼如飴』,都是苦菜的不同名稱。陶弘景稱之為茗,茗是樹木,與菜類完全不同。茗,春天採摘的叫做苦荼。讀音為遲遐反,不是途的讀音。根據《爾雅》的解釋,草類中荼指的是苦菜;而木類中檟、苦荼則完全是不同的兩種東西,不能混為一談。另外,《顏氏家訓》引述《易通卦驗玄圖》記載:苦菜生於寒秋,經歷冬天和春天,到了夏天才成熟。」
一名遊冬。葉似苦苣而細,斷之有白汁,花黃似菊。此則與桐君略同,今所在有之。苦𧄹乃龍葵爾,俗亦名苦菜,非荼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春花夏實,至秋復生,花而不實,經冬不凋。陳藏器云:苦𧄹,味苦,寒,有小毒。搗葉敷小兒閃癖,煮汁服,去暴熱目黃,秘塞。
葉極似龍葵,但龍葵子無殼,苦𧄹子有殼,蘇云是龍葵,誤也。人亦呼為小苦耽。崔豹《古今注》云:苦𧄹,一名𧄹子,有實形如皮弁,子圓如珠。
月令王瓜生,苦菜秀。
白話文:
有一種植物叫做遊冬,葉子像苦苣但更細,折斷後有白色汁液,花是黃色的,像菊花。這跟桐君記載的差不多,現在很多地方都有。苦𧄹其實就是龍葵,俗稱苦菜,不是茶。臣禹錫等人查閱蜀本圖經記載,這種植物春天開花,夏天結果,秋天重新長出來,開花但不結果,冬天也不枯萎。陳藏器說:苦𧄹味道苦,性寒,有小毒。搗碎葉子敷在小兒閃癖處,煮汁喝可以降熱,治療目黃和便秘。
這種植物的葉子非常像龍葵,但是龍葵的果實沒有殼,苦𧄹的果實有殼。蘇頌說它是龍葵,是錯誤的。人們也稱它為小苦耽。崔豹的《古今注》記載:苦𧄹,又名𧄹子,有果實,形狀像皮弁,果實圓圓的像珠子。
根據月令記載,王瓜生長的時候,苦菜就長出來了。
衍義曰:苦菜,四方:皆有,在北道則冬方:雕斃,生南方:則冬夏常青。此《月令》小滿節後,所謂苦菜秀者是此。葉如苦苣,更狹,其綠色差淡,折之白乳汁出,常常點瘊子,自落。味苦,花與野菊相似,春、夏、秋皆旋開花。去中熱,安心神。
白話文:
衍義說:苦菜,各地都有,在北方地區冬天會枯死,生長在南方地區,則冬夏常年翠綠。這正是《月令》中小滿節氣過後,所說的「苦菜秀」這種植物。葉子像苦苣,但更狹長,綠色也比較淡,折斷後會流出白色乳汁,可以點除瘊子,自行脫落。味道苦,花朵和野菊花很像,春夏秋三季都會輪流開花。可以清熱解毒,安神定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