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 (24)

1. 蜀漆

味辛,平、微溫,有毒。主瘧及咳逆寒熱,腹中症堅,痞結,積聚,邪氣,蠱毒,鬼疰,療胸中邪結氣,吐出之。生江林山川穀及蜀漢中。常山苗也。五月採葉,陰乾。(栝蔞為之使,惡貫眾。)

陶隱居云:是常山苗,而所出又異者,江林山即益州江陽山名,故是同處爾。彼人採仍縈結作丸,得時燥者佳。唐本注云:此草,日微萎則把束曝使燥,色青白,堪用。若陰乾,便黑爛郁壞矣。陶云作丸。此乃梌餅,非蜀漆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五月採,日乾之。藥性論云:蜀漆,使,畏橐吾,味苦,有小毒。

常山苗也。能主治瘴、鬼瘧多時不瘥,去寒熱瘧,治溫瘧寒熱。不可多進,令人吐逆。主堅症,下肥氣,積聚。蕭炳云:桔梗為使。日華子云:蜀漆治癥瘕。又名雞尿草、鴨尿草。李含光云:常山莖也。八月、九月採。

圖經曰:蜀漆,生江林山川穀及蜀漢。常山苗也。常山生益州山谷及漢中,蜀漆根也。江林山即益州江陽山名,是同處耳。今京西、淮、浙、湖南州郡亦有之。葉似茗而狹長,兩兩相當。莖圓有節。三月生紅花,青萼。五月結實,青圓,三子為房。苗高者不過三、四尺,根似荊,黃色。

而海州出者,葉似楸葉,八月,有花紅白色,子碧色,似山楝子而小。五月採葉,八月採根,陰乾。此二味為治瘧之最要。張仲景蜀漆散:用蜀漆、雲母、龍骨等分,杵末,患者至發前,以漿水和半錢服之。溫瘧加蜀漆半分,臨發時服一錢匕。今天台山出一種草,名土常山,苗葉極甘,人用為飲香,其味如蜜,又名蜜香草,性亦涼,飲之益人,非此常山也。

雷公云:凡採得後,和根、苗。臨用時即去根,取莖並葉,同拌,甘草四兩,細銼用,拌水令濕同蒸。臨時去甘草,取蜀漆五兩,細銼,又拌甘草水勻,又蒸了任用,勿食木筍。

衍義曰:蜀漆,常山苗也。治瘧,多吐人。其他亦未見所長。此草也,慮歲久,人或別有異論,故預云。余如《經》。

白話文:

蜀漆味辛,性平微溫,有毒。主要用於治療瘧疾、咳嗽、寒熱交加、腹脹堅硬、痞塊、積聚、邪氣、蠱毒、鬼魅作祟,以及治療胸中邪氣凝聚所致的胸悶,並能使其吐出。蜀漆生長在江林山川穀地和蜀漢地區,是常山的一種。五月採摘葉子,陰乾。栝蔞可以作為蜀漆的配伍藥物,但忌與貫眾同用。

陶隱居說:蜀漆是常山的一種,但產地略有不同,江林山就是益州江陽山,所以產地相同。當地人採摘後常將其纏繞成丸,曬乾後效果最佳。唐代本草注記載:如果蜀漆稍微萎蔫,就要捆紮起來曬乾,顏色呈青白色才能使用。如果陰乾,就會變黑腐爛而不能用了。陶隱居所說的製成藥丸,實際上是梌餅,並非真正的蜀漆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記載:五月採摘,曬乾。藥性論記載:蜀漆性味苦,有小毒,配伍時忌諱橐吾。

蜀漆是常山的一種,可以治療瘴氣、久治不愈的瘧疾,去除寒熱瘧疾,治療溫瘧的寒熱症狀。但不可服用過多,以免引起嘔吐。蜀漆主治腹部堅硬腫塊,能消除脹氣、積聚。蕭炳說:桔梗可以作為蜀漆的配伍藥物。日華子記載:蜀漆可以治療癥瘕。蜀漆又名雞尿草、鴨尿草。李含光說:蜀漆是常山的莖。八月、九月採摘。

圖經記載:蜀漆生長在江林山川穀地和蜀漢地區,是常山的一種。常山生長在益州的山谷和漢中地區,蜀漆是常山的根。江林山就是益州江陽山,產地相同。現在京西、淮南、浙江、湖南等地區也有蜀漆。蜀漆的葉子像茶葉但更狹長,兩葉相對而生。莖圓柱形有節。三月開花,花紅色,花萼青綠色。五月結果,果實青綠色、圓形,三個果實聚成一束。植株高度一般不超過三、四尺,根像荊棘,黃色。

海州產的蜀漆,葉子像楸樹葉,八月開花,花呈紅白色,果實碧綠色,像山楝子但較小。五月採摘葉子,八月採摘根部,陰乾。這兩種蜀漆都是治療瘧疾的重要藥物。張仲景的蜀漆散,使用蜀漆、雲母、龍骨等分量,研磨成粉末,患者在瘧疾發作前,用漿水調和半錢服用。溫瘧加蜀漆半分,在發作前服用一錢。今天台山有一種草藥,叫做土常山,其苗葉非常甘甜,人們用它來製作香飲,味道像蜂蜜,又名蜜香草,性涼,飲用有益健康,這與常山不同。

雷公說:採摘蜀漆後,要將根和苗一起保存。使用時去除根部,只取莖和葉,與四兩切碎的甘草拌勻,加水拌濕後一起蒸煮。使用時去除甘草,取五兩切碎的蜀漆,再用甘草水拌勻,再次蒸煮後使用,忌食木筍。

衍義說:蜀漆是常山的一種,治療瘧疾,常會引起嘔吐。其他功效則未見記載。此草藥,考慮到時間久遠,人們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,所以先預先說明。其他內容與經書記載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