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七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七 (6)

1. 越瓜

味甘,寒。利腸胃,止煩渴。不可多食,動氣,發諸瘡,令人虛弱不能行,不益小兒,天行病後不可餐。又不得與牛乳、酪及鮓同餐,及空心食,令人心痛。(今附)

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:越瓜,大者色正白,越人當果食之。利小便,去煩熱,解酒毒,宣泄熱氣。小者糟藏之,為灰,敷口吻瘡及陰莖熱瘡。

圖經文具瓜蒂條下。

食療:小兒夏月不可與食。又,發諸瘡。令人虛弱,冷中。常令人臍下為症,痛不止。又,天行病後不可。食醫心鏡:越瓜鮓,久食益腸胃,和飯作鮓並齏菹之並得。

2. 白芥

味辛,溫,無毒。主冷氣。色白,甚辛美,從西戎來。子,主射工及疰氣,上氣發汗,胸膈痰冷,面黃。生河東。(今附)

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:白芥,生太原。如芥而葉白,為茹食之,甚美。日華子云:白芥,能安五臟,功用與芥頗同。子,燒及服,可辟邪魅。

圖經文具芥條下。

陳藏器云:主冷氣。子主上氣,發汗,胸膈痰冷,面目黃赤,亦入鎮宅用之。外臺秘要:治氣。小芥子一升,搗碎以絹袋盛。好酒二升浸七日。空心溫服三合,日二服。千金方:治反胃,吐食上氣。小芥子曬乾為末,酒服方寸匕。又方:三種射工即水弩子。以芥子杵令熟,苦酒和,厚敷上。

半日痛即便止。又方:治遊腫諸癰。以芥子末、豬膽,和如泥敷上,日三易之。肘後方:治中風,卒不得語。以苦酒煮芥子,敷頸一周,以帛苞之,一日一夕乃瘥。

3.

味辛,溫,無毒。歸鼻。主除腎邪氣,利九竅,明耳目,安中,久食溫中。

陶隱居云:似菘而有毛,味辣,好作菹,亦生食。其子可藏冬瓜。又有莨(音郎),以作菹,甚辣快。唐本注云:此芥有三種:葉大粗者,葉堪食,子入藥用,熨惡疰至良;葉小子細者,葉不堪食,其子但堪為齏爾;又有白芥,子粗大白色,如白粱米,甚辛美,從戎中來,《別錄》云:子主射工及疰氣發無當常處,丸服之,或搗為末,醋和塗之,隨手有驗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一種葉大,子白且粗,名曰胡芥。

啖之及藥用最佳,而人間未多用之。孟詵云:芥,煮食之亦動氣,生食發丹石,不可多食。日華子云:除邪氣,止咳嗽上氣,冷氣疾。子,治風毒腫及麻痹,醋研敷之。撲損瘀血,腰痛腎冷,和生薑研,微暖,塗貼。心痛,酒、醋服之。

圖經曰:芥,舊不著所出州土,今處處有之。似菘而有毛,味極辛辣,此所謂青芥也。芥之種亦多,有紫芥,莖、葉純紫,多作齏者,食之最美;有白芥,子粗大色白,如粱米,此入藥者最佳。舊云從西戎來,又云生河東,今近處亦有。其餘南芥、旋芥、花芥、石芥之類,皆菜茹之美者,非藥品所須,不復悉錄。

大抵南土多芥,亦如菘類。相傳嶺南無蕪菁,有人攜種至彼,種之皆變作芥,言地氣暖使然耳。《續傳信方》:主腹冷夜起,以白芥子一升,炒熟,勿令焦,細研,以湯浸蒸餅,丸如赤小豆,薑湯吞七丸,甚效。

食療:主咳逆下氣,明目,去頭面風。大葉者良。煮食之動氣,猶勝諸菜。生食發丹石,其子,微熬研之,作醬香美,有辛氣,能通利五臟。其葉不可多食。又,細葉有毛者殺人。聖惠方:治走注風毒疼痛。用小芥子末,和雞子白,調敷之。又方:婦人中風,口噤,舌本縮。

用芥子一升,細研,以醋三升,煎取一升。用敷頷頰下,立效。外臺秘要:治聾。芥子搗碎,以人乳調和,綿裹塞耳,瘥。孫真人芥菜合兔肉食之成惡瘡。廣濟方:治瘻有九種,不過此方。取芥子搗碎,以水及蜜和滓,敷喉上下,干易之。子母秘錄:小兒緊唇。搗馬芥子汁,令先揩唇血出,敷之,日七遍。

馬芥即刺芥也。左傳季氏與郈氏鬥雞,季氏金其距,郈氏芥其羽。注云:施芥於羽令辛。

衍義曰:芥,似蕪菁,葉上紋皺起,色尤深綠為異。子與苗皆辛,子尤甚,多食動風。一品紫芥,與此無異,紫色可愛,人多食之,然亦動風。又白芥子,比諸芥稍大,其色白,入藥用。

4. 萊菔(音卜)根

味辛、甘,溫,無毒。散服及炮煮服食,大下氣,消穀,去痰癖,肥健人。生搗汁服,主消渴,試大有驗。

唐本注云:陶謂溫菘是也。其嫩葉為生菜食之。大葉熟啖,消食和中。根效在蕪菁之右。今注俗呼為蘿蔔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名蘆卜,生江北,秦、晉最多。爾雅云:葖,蘆萉,釋曰:紫花菘也。俗呼溫菘,似蕪菁,大根,一名葖,俗呼雹葖,一名蘆菔,今謂之蘿蔔是也。

蕭炳云:蘿蔔根,消食,利關節,理顏色,練五臟惡氣,制面毒。凡人飲食過度,生嚼咽之,便消。研如泥制面,作餺飥佳,飽食亦不發熱。亦主肺嗽吐血。酥煎食,下氣。孟詵云:蘿蔔,性冷。利五臟,輕身。根,服之令人白淨肌細。日華子云:蘿蔔,平,能消痰止咳,治肺痿吐血。

溫中,補不足,治勞瘦,咳嗽,和羊肉鯽魚煮食之。子,水研服,吐風痰。醋研消腫毒。不可以地黃同食。

圖經文具蕪菁條下。

孫真人:久服澀營衛,令人發早白。食醫心鏡:治消渴口乾。蘿蔔絞汁一升,飲之則定。又方:主積年上氣咳嗽,多痰喘促,唾膿血。以子一合,研煎湯,食上服之。又方:下氣,消穀,去痰癖,肥健,作羹食之。生絞汁服,理消渴。簡要濟眾治:消渴獨勝散:出子了蘿蔔三枚,淨洗薄切,曬乾為末。

每服二錢,煎豬肉汁澄清調下,食後並夜臥,日三服。勝金方:治風痰。以蘿蔔子為末,溫水調一匙頭,良久吐出涎沫。如是攤緩風,以此吐後,用緊疏藥服,疏後服和氣散,瘥。又方:治肺疾咳嗽。以子半升,淘擇洗,焙乾,於銚子內,炒令黃熟,為末。以沙糖丸如彈,綿裹含之。

洞微志蘿蔔解面毒。楊文公談苑:江東居民,歲課種藝,初年種芋三十畝,計省米三十斛。次年種蘿蔔三十畝,計益米三十斛。可知蘿蔔消食也。《爾雅》:葖,蘆萉。郭璞注萉為菔,蕪菁屬,紫花大根,俗呼雹葖。更始敗掖庭中宮女數百人,幽閉殿門內,掘庭中蘆菔根食之。

今蘿蔔是也。偏頭疼用生蘿蔔汁一蜆殼,仰臥注之鼻,左痛注左,右痛注右,左右俱注亦得,神效。

衍義曰:萊菔根,即前條所謂蘆菔,今人只謂之蘿蔔,河北甚多,登、萊亦好。服地黃、何首烏人食之,則令人髭發白。世皆言草木中,唯此下氣速者,為其辛也。不然如生薑芥子又辛也,何止能散而已。萊菔辛而又甘,故有散緩而又下氣速也。散氣用生薑,下氣用萊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