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七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七 (5)

1. 白瓜子

味甘,平、寒,無毒。主令人悅澤,好顏色,益氣不飢。久服輕身耐老。主除煩滿不樂,久服寒中。可用面脂,令面悅澤。一名水芝,一名白爪(側絞切)子。生嵩高平澤。冬瓜仁也,八月採。

唐本注云:《經》云冬瓜仁也,八月採之。以下為冬瓜仁說,非謂冬瓜別名。據《經》及下條瓜蒂,並生嵩高平澤,此即一物,但以甘字似白字,後人誤以為白也。若其不是甘瓜,何因一名白瓜?此即甘瓜不惑。且朱書論白瓜之效,墨書說冬瓜之功,功異條同,陶為深誤。按《廣雅》:冬瓜一名地芝,與甘瓜全別,墨書宜附冬瓜科下。

瓜蒂與甘瓜共條。《別錄》云:甘瓜子,主腹內結聚,破潰膿血,最為腸胃脾內壅要藥。本草以為冬瓜,但用蒂,不雲子也。今腸癰湯中用之。俗人或用冬瓜子也。又按本草云:瓜子或云甘瓜子,今此本誤作白字,當改從甘也。今按:此即冬瓜子也。唐注稱是甘瓜子。謂甘字似白字,後人誤以為白。

此之所言,何孟浪之甚耶?且《本經》云:主令人悅澤。《別錄》云:可作面脂,令人悅澤。而又面脂方:中多用冬瓜仁,不見用甘瓜子,按此即是冬瓜子明矣。故陶於後條注中雲:取核水洗,燥乃檑取仁用之。且此物與甘瓜全別。其甘瓜有青、白二種,子色皆黃,主療與白瓜子有異。

冬瓜皮雖青,經霜亦有白衣,其中子白,白瓜子之號,因斯而得。況陶居以《別錄》白冬瓜附於白瓜子之下,白瓜子更不加註,足明一物而不能顯辨爾。《別錄》瓜字,側絞切,今以讀作瓜字。唐注謬誤,都不可憑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:蘇云是甘瓜子也。《圖經》云:別有胡瓜,黃赤,無味。

今據此兩說,俱不可憑矣。《本經》云:冬瓜仁也。蘇注蓋以冬瓜色青,乃云是甘瓜者。且甘瓜自有青、白二種,只合云白甘瓜也。今據《本經》云:白瓜子即冬瓜仁無疑也。按:冬瓜雖色青,而其中子甚白,謂如白瓜子者,猶如虫部有白龍骨焉,人但看骨之白而不知龍之色也。

若以甘瓜子為之,則甘瓜青、白二種,其子並黃色,而《千金》面藥方,只用冬瓜仁,信蘇注為妄,《圖經》難憑矣!孟詵云:取冬瓜仁七升,以絹袋盛之,投三沸湯中,須臾出曝乾,如此三度止。又,與清苦酒漬,經一宿,曝乾為末,日服之方寸匕。令人肥悅,明目,延年不老。

又,取子三、五升,退去皮,搗為丸。空腹服三十丸,令人白淨如玉。日華子云:冬瓜仁,去皮膚風剝,黑䵟,潤肌膚。

圖經曰:白瓜子,即冬瓜仁也。生嵩高平澤,今處處有之,皆園圃所蒔。其實生苗蔓下,大者如斗而更長,皮厚而有毛,初生正青綠,經霜則白如塗粉。其中肉及子亦白,故謂之白瓜仁。家多藏蓄彌年,作菜果。入藥須霜後合取,置之經年,破出核洗,燥乃擂取仁用之。亦堪單作服餌。

又有末作湯飲,又作面藥,並令人顏色光澤。宗懍《荊楚歲時記》云:七月採瓜犀,以為面脂。犀,瓣也。瓤亦堪作澡豆。其肉主三消渴疾,解積熱,利大小腸,壓丹石毒。《廣雅》一名地芝是也。皮可作丸服,亦入面脂中,功用與上等。

外臺秘要:補肝散:治男子五勞七傷,明目。白瓜子七升,絹袋盛,絞沸湯中,三遍訖,以酢五升,漬一宿,曝乾,搗下篩,酒服方寸匕,日三,久服瘥。孫真人:治多年損傷不瘥。熬瓜子末,溫酒服之。

衍義曰:白瓜子實,冬瓜仁也,服食中亦稀用。

2. 甜瓜

寒,有毒。止渴,除煩熱,多食令人陰下濕癢生瘡,動宿冷病,發虛熱,破腹。又令人惙惙弱,腳手無力。少食即止渴,利小便,通三焦間擁塞氣,兼主口鼻瘡。

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無毒。

,治人無發,搗汁塗之,即生。

圖經文具瓜蒂條下。

陳藏器序云:甘瓜子,止月經太過,為末去油,水調服。千金方:治口臭。杵干甜瓜子作末,蜜和丸,每旦洗淨漱,含一丸如棗核大。亦用敷齒。孫真人食忌:患腳氣人勿食甜瓜,其患永不除。又,五月甜瓜沉水者殺人。又,多食發黃疸病,動冷疾,令人虛羸,解藥力。兩蒂者殺人。食醫心鏡:治熱,去煩渴。甜瓜去皮,食後吃之,煮皮作羹亦佳。

衍義曰:甜瓜,暑月服之,永不中暑氣,多食未有不下利者。貧下多食,至深秋作痢為難治,為其消損陽氣故也。亦可以如白甜瓜煎漬收。

3. 胡瓜葉

味苦,平,小毒。主小兒閃癖,一歲服一葉以上,斟酌與之。生挪絞汁服,得吐下。根搗敷胡刺毒腫。其實味甘,寒,有毒。不可多食,動寒熱,多瘧病,積瘀熱,發疰氣,令人虛熱,上逆少氣,發百病及瘡疥,損陰血脈氣,髮腳氣。天行後不可食,小兒切忌,滑中,生疳蟲。

不與醋同餐。北人亦呼為黃瓜,為石勒諱,因而不改。以上二種(新補),見《千金方》及孟詵、陳藏器、日華子。

圖經文具瓜蒂條下。

千金:髓水病肚脹至四肢腫。胡瓜一個破作兩片,不出子,以醋煮一半,水煮一半俱爛,空心頓服,須臾下水。孫真人主蛇咬。取胡瓜敷之,數易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