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 (23)

1. 蛇全(合是含字)

味苦,微寒,無毒。主驚癇,寒熱邪氣,除熱,金瘡疽痔,鼠瘻惡瘡頭瘍,療心腹邪氣,腹痛濕痹,養胎,利小兒。一名蛇銜。生益州山谷。八月採,陰乾。

陶隱居云:即是蛇銜。蛇銜有兩種,並生石上。當用細葉黃花者,處處有之。亦生黃土地,不必皆生石上也。唐本注云:全字乃是含字。陶見誤本,宜改為含。含、銜義同,見古本草也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蛇銜,主蛇咬。種之,亦令無蛇。今以草納蛇口中,縱傷人,亦不能有毒矣。

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生石上及下濕地。花黃白,人家亦種之,五月採苗,生用。藥性論云:蛇銜,臣,有毒。能治丹疹,治小兒寒熱。日華子云:蛇含,能治蛇蟲、蜂虺所傷,及眼赤,止血,㶸風疹,癰腫。莖、葉俱用。又名威蛇。

圖經曰:蛇含,生益州山谷。今近外亦有之。生土石上,或下濕地。蜀中人家亦種之。一莖五葉或七葉。此有兩種。當用細葉黃色花者為佳。八月採根,陰乾。《古今錄驗方》:治赤疹。用蛇銜草,搗令極爛,敷之瘥。赤疹者,由冷濕搏於肌中,甚即為熱,乃成赤疹。得天熱則劇,冷則減是也。

古今諸丹毒瘡腫方通用之。又下有女青條云:蛇銜根也,生朱崖。陶隱居、蘇恭皆以為若是蛇銜根,不應獨生朱崖。或云是雀瓢,即蘿摩之別名。或云二物同名,以相類故也。醫家鮮用,亦稀識別,故但附著於此。

雷公云:凡使,勿用有櫱尖葉者,號竟命草,其葉別空,只酸澀,不入用。若誤服之,吐血不止,速服知時子解之。採得後,去根、莖,只取葉,細切曬乾,勿令犯火。肘後方:治金瘡。亦搗敷之,佳。又方:治蜈蚣螫人,蛇含草挪敷之。斗門方:治產後瀉痢。用小龍牙根一握,濃煎服之,甚效。

蛇含是也。抱朴子云:蛇銜膏,連已斷之指。晉·異苑云:有田父見一蛇被傷,又見蛇銜一草著其瘡上。經日,傷蛇乃去,田父因取其草以治瘡,皆驗。遂名曰蛇銜草。

白話文:

蛇含(合是含字)

蛇含味苦性寒,無毒。主治驚癇、寒熱邪氣、發熱,以及金瘡、疽痔、鼠瘻、惡瘡、頭瘍等症。還能治療心腹邪氣、腹痛、濕痹,並有養胎、利小兒的功效。也叫蛇銜。生長在益州的山谷中,八月採收,陰乾。

陶弘景說:蛇銜和蛇含是同種植物。蛇銜有兩種,都生長在石頭上。應該選用葉子細小、花朵呈黃色的那種,這種植物到處都有,也生長在黃色的泥土中,並不一定都生長在石頭上。唐代的注釋說:「全」字應是「含」字,陶弘景見到了錯誤的版本,應該改成「含」。「含」和「銜」意思相同,見於古代的本草書。現在查閱陳藏器所著的本草書,記載蛇銜可以治療蛇咬傷,種植這種草藥,還能防止蛇類出現。將這種草塞進蛇的口中,即使蛇咬傷人,也不會產生毒性。

臣禹錫等人謹慎考證蜀本圖經所載:蛇含生長在石頭上和潮濕的地面上,花朵顏色為黃白相間,人們也種植這種植物。五月採收它的嫩苗,鮮用。藥性論記載:蛇含性寒,有毒,可以治療丹疹,以及小兒寒熱。日華子本草記載:蛇含可以治療蛇蟲、蜂、虺的叮咬,以及眼赤、出血、風疹、癰腫等症,莖葉都可以入藥。也叫威蛇。

圖經記載:蛇含生長在益州的山谷中,現在各地也都有。生長在土壤和石頭上,或潮濕的地面上。蜀地人們也種植它。一莖有五片或七片葉子。它有兩種,應該選用葉子細小、花朵呈黃色的那種為佳。八月採收根部,陰乾。《古今錄驗方》記載:治療赤疹,用蛇含草搗爛敷於患處,即可痊癒。赤疹是因冷濕之邪搏於肌膚,嚴重時則化熱,形成赤疹。遇到天氣炎熱則加重,天氣寒冷則減輕。

古代治療丹毒瘡腫的藥方多用蛇含。此外,記載中還有「女青條」的記載,說是蛇含的根,生長在朱崖。陶弘景和蘇恭都認為,如果這是蛇含的根,不應該只生長在朱崖。有人說它是雀瓢,也就是蘿摩的別名。也有人說兩種植物同名,因為它們很相似。醫家很少使用,也不容易辨認,所以只是附錄在此。

雷公說:使用蛇含時,不要使用葉子尖銳的,這種叫做竟命草,葉片分離,味道酸澀,不能入藥。如果誤服,會吐血不止,要趕快服用知時子解毒。採摘後,去掉根莖,只取葉子,切碎曬乾,不要用火烤。肘後方記載:治療金瘡,可以搗爛敷用,效果很好。另外還有方子:治療蜈蚣咬傷,用蛇含草搗爛敷於患處。斗門方記載:治療產後瀉痢,用小龍牙根(可能是另一種藥材)一握,濃煎服用,效果很好。

蛇含就是這種植物。抱朴子記載:蛇含膏可以治療斷指。晉代的異苑記載:有一個農民看見一條蛇受傷了,又看見蛇銜著一種草藥敷在傷口上。一天後,蛇的傷好了,農民於是採摘這種草藥來治療傷口,都很有效,於是就命名為蛇銜草。

2. 常山

味苦、辛,寒、微寒,有毒。主傷寒寒熱,熱發,溫瘧鬼毒,胸中痰結,吐逆,療鬼蠱往來,水脹,洒洒惡寒,鼠瘻。一名互草。生益州川穀及漢中。八月採根,陰乾。(畏玉札。)

陶隱居云:出宜都、建平。細實黃者,呼為雞骨常山,用最勝。唐本注云:常山,葉似茗狹長。莖圓,兩葉相當。三月生白花,青萼。五月結實,青圓,三子為房。生山谷間。高者不過三、四尺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樹高三、四尺,根似荊根,黃色而破,今出金州、房州、梁州,五月、六月採葉,名蜀漆也。藥性論云:常山忌蔥,味苦,有小毒。

治諸瘧,吐痰涎,去寒熱。用小麥、竹葉三味合煮,小兒甚良。主瘧、洒洒寒熱不可進多,令人大吐,治項下瘤癭。蕭炳云:得甘草,吐瘧。日華子云:忌菘菜。

圖經文具蜀漆條下。

雷公云:凡使,春採、根、葉,夏秋冬一時,用使酒浸一宿,至明漉出,日乾,熬搗,少用,勿令老人、久病服之,切忌也。外臺秘要:治瘧。常山三兩,以漿水三升浸經一宿,煎取一升,欲發前頓服,然後微吐。肘後方:治瘧病。常山三兩搗末,以雞子白和丸如桐子大。空腹三十丸。

衍義曰:常山,蜀漆根也。亦治瘧吐痰,如雞骨者佳。

白話文:

常山味苦辛,性寒,略帶毒性。主治傷寒寒熱、發熱、溫瘧、鬼毒、胸中痰結、嘔吐、治療鬼蠱引起的反复發作的疾病、水腫、畏寒發抖、鼠瘻(一種皮膚病)。又名互草,生長在益州的川穀和漢中地區。八月採收根部,陰乾保存。(忌與玉札同用)

陶弘景說:常山也出產於宜都、建平地區。根莖細小堅實呈黃色的,稱為雞骨常山,藥效最佳。唐代的注釋說:常山葉子像茶葉一樣狹長,莖圓,兩葉相對而生。三月開花,花白,花萼青綠。五月結果,果實青綠圓形,三粒果實聚成一簇。生長在山谷間,植株高度一般不超過三四尺。臣禹錫等人謹按《蜀本圖經》記載:常山樹高三四尺,根像荊棘的根,黃色而易斷裂。現在金州、房州、梁州等地也有出產,五月六月採收其葉,稱為蜀漆。 《藥性論》記載:常山忌諱與蔥一起服用,味苦,略帶毒性。

常山可以治療各種瘧疾,吐出痰涎,去除寒熱。可以用小麥、竹葉與常山一起煮,尤其適合小兒服用。主治瘧疾、畏寒發熱,但不可服用過量,以免引起劇烈嘔吐,也可治療頸部腫瘤。蕭炳說:常山與甘草同用,可以治療瘧疾引起的嘔吐。 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常山忌諱與白菜同用。

圖經中記載蜀漆的內容與此相同。

雷公說:使用常山時,春天採收根和葉,夏、秋、冬三季皆可採收。用酒浸泡一夜,第二天濾出,曬乾,研磨成末。用量要少,老年人和久病者不宜服用,務必注意! 《外台秘要》記載:治療瘧疾,用常山三兩,加三升漿水浸泡一夜,煎煮取一升,在瘧疾發作前服用,然後會稍微嘔吐。《肘後方》記載:治療瘧疾,用常山三兩搗成粉末,和雞蛋清混合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,空腹服用三十丸。

《衍義》說:常山就是蜀漆的根。也治療瘧疾和嘔吐痰涎,像雞骨一樣的常山效果最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