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七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七 (3)

1. 同蒿

平。主安心氣,養脾胃,消水飲。又動風氣,燻人心,令人氣滿,不可多食。

白話文:

"平。主安心氣,養脾胃,消水飲。又動風氣,燻人心,令人氣滿,不可多食。

"平和。主要用於安定心神,滋養脾胃,並能排除體內水分。然而也可能引發風氣,燻煩擾人心,讓人感到氣滿,因此不應過量食用。"

2. 羅勒

味辛,溫,微毒。調中消食,去惡氣,消水氣,宜生食。又療齒根爛瘡,為灰用甚良。不可過多食,壅關節,澀營衛,令血脈不行。又動風,髮腳氣,患啘,取汁服半合定。冬月用乾者煮之。子,主目翳及物入目,三、五顆致目中,少頃當濕脹,與物俱出。又療風赤眵淚。根,主小兒黃爛瘡,燒灰敷之,佳。北人呼為蘭香,為石勒諱也。

此有三種:一種堪作生菜;一種葉大;二十步內聞香;一種似紫蘇葉。

陶隱居:術家取羊角、馬蹄燒作灰;撒於濕地,遍踏之,即生羅勒。俗呼為西王母菜,食之益人。外臺秘要:治面上滅瘢方:木蘭香一斤,以三歲米醋浸令沒,百日出曝乾,為末,以敷之。用醋漿漬,百日出,曬乾,末服方寸匕。

白話文:

羅勒性辛溫,略帶微毒。它能調理脾胃、消食積、除惡氣、消水腫,適合生吃。此外,羅勒也能治療牙根潰爛,將其燒成灰敷在患處效果很好。但不可過量食用,以免阻塞關節、阻礙氣血運行,導致血脈不通暢,還會引起風邪、腳氣病、打嗝等症狀。若出現上述症状,可取羅勒汁服用半合即可。冬季可用乾羅勒煮食。羅勒種子可治療眼翳和異物入眼,只需取三到五顆放在眼睛裡,稍等片刻就會濕潤膨脹,將異物帶出。羅勒種子也能治療眼風赤眼淚。羅勒根可治療小兒黃色潰爛,將其燒成灰敷在患處效果很好。北方人稱之為蘭香,因石勒忌諱而改名。

羅勒有三種:一種可以生食;一種葉子很大;二十步內就能聞到香味;還有一種葉子像紫蘇葉。

陶隱居記載:術士用羊角、馬蹄燒成灰,撒在潮濕的土地上,並在上面踐踏,就會長出羅勒。民間稱之為西王母菜,食用對人體有益。

《外台秘要》記載:治療面部疤痕的方法是:取木蘭香一斤,用三年的米醋浸泡至完全浸沒,一百天后取出晒乾,研磨成粉,敷在患處即可。也可以將木蘭香用醋浸泡一百天后,晒乾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一茶匙。

3. 石胡荽

寒,無毒。通鼻氣,利九竅,吐風痰。不任食,亦去翳,熟挪納鼻中,翳自落。俗名鵝不食草。以上五種(新補)見孟詵、陳藏器、蕭炳、陳士良、日華子。

白話文:

寒性,無毒害。能暢通鼻腔的氣息,改善九個孔道的流通,有助排出風痰。不宜過量食用,同時也能去除眼中的翳障,將其熟透後塞入鼻孔中,翳障自然會掉落。俗稱為「鵝不食草」。以上五種(新增補充的)草藥,在孟詵、陳藏器、蕭炳、陳士良、日華子等人的著作中均有提及。

4. 蕪菁及蘆菔

味苦,溫,無毒。主利五臟,輕身益氣,可長食之。蔓菁子,主明目。

陶隱居云:蘆菔是今溫菘,其根可食,葉不中啖。蕪菁根乃細於溫菘,而葉似菘,好食。西川唯種此,而其子與溫菘甚相似,小細爾。俗方:無用,服食家亦煉餌之,而不云蘆菔子,恐不用也。俗人蒸其根及作菹,皆好,但小熏臭爾。又有䔟根,細而過辛,不宜服之。唐本注云:蕪菁,北人名蔓荊,根、葉及子,乃是菘類,與蘆菔全別,至於體用亦殊。

今言蕪菁子似蘆菔,或謂蘆菔葉不堪食,兼言小薰體,是江表不產二物,斟酌注銘,理喪其真爾。其蔓荊子,療黃疸,利小便。水煮三升,取濃汁服,主癥瘕積聚;少飲汁,主霍亂,心腹脹;末服,主目暗。其蘆菔別顯後條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蕪菁,主急黃,黃疸及內黃,腹結不通。

白話文:

蔓菁子味苦性溫,無毒,能滋養五臟,減輕體重,增強體力,可以長期食用。蔓菁子還能明目。

古代醫學家陶隱居認為,蘆菔就是現在的溫菘,根部可以食用,但葉子不能吃。蕪菁的根部比溫菘細,葉子則像溫菘,味道很好。四川地區只種植蕪菁,它的種子與溫菘很像,只是比較小。民間常用蕪菁做成藥物,但很少有人直接食用,可能怕被誤用。人們通常將蕪菁根蒸熟或做成腌菜,味道都不錯,但有一點臭味。另外還有一種叫䔟根的植物,根部細小且味道過於辛辣,不宜食用。

唐代本草注中記載,蕪菁是北方人稱為蔓荊的植物,它的根、葉和種子都屬於菘類,與蘆菔完全不同,功效也截然不同。

現在有人說蕪菁子像蘆菔,也有人說蘆菔葉子不能吃,還提到蕪菁有一點臭味,說明江浙一帶可能不產這兩種植物,所以對它們的記載有所偏差,導致了一些錯誤的理解。

蔓荊子可以治療黃疸,利尿,水煮後取濃汁服用,可以治療癥瘕積聚;少量飲用汁液,可以治療霍亂、心腹脹滿;研磨成粉末服用,可以治療目暗。蘆菔的功效在後面的條文中會詳細說明。

根據陳藏器所著的本草書記載,蕪菁可以治療急性黃疸、黃疸和內黃,以及腹結不通。

搗為末,水絞汁服,當得嚏,鼻中出黃水及下痢。《仙經》云:長服可斷谷,長生。和油敷蜘蛛咬,恐毒入肉,亦搗為末酒服。蔓荊園中無蜘蛛,是其相畏也。為油入面膏,令人去黑䵟。今並、汾、河朔間,燒食其根,呼為蕪根,猶是蕪菁之號,蕪菁,南北之通稱也。塞北種者,名九英蔓荊,根大,並將為軍糧。

菘菜,南土所種多是也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須,薞蕪。釋曰:《詩·穀風》云:採葑採菲。毛云:葑,須也。先儒即以須葑蓯當之。孫炎云:須,一名葑蓯。郭注云:薞蕪似羊蹄,葉細,味酢,可食。《禮·坊記》注云:薞,蔓荊也。陳、宋之間謂之䒠。陸機云:葑、蕪菁,幽州人謂之芥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搗碎成粉末,用清水浸泡後取汁服用,應該會引起打噴嚏,鼻子流出黃色的液體,並且腹瀉。《仙經》記載:長期服用可以斷谷,獲得長生。如果被蜘蛛咬傷,可以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酒調和後敷在傷口處,避免毒素侵入肉體。蔓荊生長的地方沒有蜘蛛,是因為它們互相畏懼。將藥材製成油加入面膏中,可以去除黑斑。現在並州、汾州、河朔地區的人們燒食蔓荊的根,稱之為蕪根,這其實就是蕪菁的別稱,而蕪菁是南北通用的名稱。塞北地區種植的蔓荊,叫做九英蔓荊,根部較大,可以用來當作軍糧。

菘菜,南方地區種植的很多就是這種。臣禹錫等謹按《爾雅》記載:須,即薞蕪。《詩經·穀風》中說:「採葑採菲」。毛傳說:「葑,須也。」古代儒家學者便將須、葑、蓯當作同義詞。孫炎說:須,又名葑蓯。郭注說:薞蕪形狀像羊蹄,葉子細小,味道酸,可以食用。《禮記·坊記》注釋說:薞,就是蔓荊。陳州、宋州之間的人稱之為䒠。陸機說:葑,也就是蕪菁,幽州人稱之為芥。

《方:言》云:䒠、蕘,蕪菁也。陳、楚謂之䒠,齊、魯謂之蕘,關西謂之蕪菁,趙、魏之部謂之大芥。䒠、葑音同,然則葑也,須也,蕪菁也,蔓荊也,薞蕪也,蕘也,芥也,七者一物也。孟詵云:蔓荊,消食下氣。其子,九蒸九曝,搗為粉,服之長生。壓油塗頭,能變蒜髮。

又,研子入面脂,極去皺。又,搗子,水和服,治熱黃,結實不通。少頃當瀉,一切惡物、沙石、草、發並出。又利小便。又,女子妒乳腫,取其根生搗後,和鹽、醋、漿水煮,取汁洗之,五、六度瘥。又搗和雞子白封之,亦妙。蕭炳云:蔓荊子,別入丸藥用,令人肥健,尤宜婦人。

白話文:

古書記載,䒠、蕘、蕪菁、大芥、葑、蔓荊、薞蕪、蕘、芥,其實都是同一种植物。《方言》中提到,陳、楚地区称它为䒠,齐、鲁地区称它为蕘,关西地区称它为蕪菁,趙、魏地区称它为大芥。孟詵说,蔓荊具有消食下气的功效,它的种子经过九蒸九晒,捣成粉末服用,可以延年益寿。用蔓荊子油涂抹头发,可以改变头发的颜色。研磨蔓荊子加入面脂,可以去除皱纹。将蔓荊子捣碎,用水调和服用,可以治疗热黄、便秘,排泄身体中的杂物和沙石。同时,它还有利尿的功效。对于女性妒乳肿痛,可以取蔓荊根捣碎后,加入盐、醋、浆水煮沸,取汁洗患处,反复几次即可治愈。也可以将蔓荊子捣碎,和鸡蛋白混合敷在患处,效果也很好。萧炳认为,蔓荊子入药,可以让人肥壮,尤其适合妇女。

劉禹錫嘉話錄云:諸葛亮所止,令兵士獨種蔓荊者,取其才出甲,可生啖,一也;葉舒可煮食,二也;久居則隨以滋長,三也;棄不令惜,四也;回則易而採,五也;冬有根可斫而食,六也。比諸蔬屬,其利不亦敷矣。三蜀之人,今呼蔓荊為諸葛菜,江陵亦然。日華子云:蔓荊,梗短葉大,連地上生,闊葉紅色者,是蔓荊。

圖經曰:蕪菁及蘆菔,舊不著所出州土,今南北皆通有之。蕪菁即蔓荊也,蘆菔即下萊菔(音卜),今俗呼蘿葍是也。此二菜,北土種之尤多。蕪菁,四時仍有,春食苗,夏食心,亦謂之苔子,秋食莖,冬食根,河朔尤多種,亦可以備飢歲。菜中之最有益者唯此耳。常食之,通中益氣,令人肥健。

白話文:

劉禹錫在《嘉話錄》中記載:諸葛亮駐軍時,命令士兵種植蔓荊,原因有六:一是蔓荊生長迅速,可以採摘食用;二是葉子可以煮食;三是蔓荊能長期生長,適合長期駐軍;四是蔓荊隨處可見,不用擔心浪費;五是士兵回營後,可以方便地採集;六是冬天時,蔓荊的根部可以切開食用。與其他蔬菜相比,蔓荊的優點顯而易見。現在蜀地的人們稱蔓荊為諸葛菜,江陵地區也是如此。

《日華子本草》中記載:蔓荊莖短葉大,在地面上生長,葉子寬大呈紅色,這就是蔓荊。

《圖經》記載:蕪菁和蘿蔔,過去沒有記載產地,現在南北各地都有。蕪菁就是蔓荊,蘿蔔就是現在民間所稱的蘿蔔。這兩種蔬菜,北方地區種植的尤其多。蕪菁一年四季都可以食用,春天吃嫩芽,夏天吃莖心,也叫苔子,秋天吃莖,冬天吃根,北方地區種植尤多,可以用來度過饑荒。蔬菜中,最益於人體的便是蕪菁了。經常食用蕪菁,可以通暢消化,益氣強身,令人肥壯健康。

《嘉話錄》云:諸葛亮所止,令兵士獨種蔓荊者,取其才出甲,可生啖,一也;葉舒可煮食,二也;久居則隨以滋長,三也;棄不令惜,四也;回即易尋而採之,五也;冬有根可斫食,六也。比諸蔬屬,其利不亦敷乎。劉禹錫曰:信矣。三蜀、江陵之人,今呼蔓荊為諸葛菜是也。

其實夏秋熟時採之。仙方:亦單服。用水煮三過,令苦味盡,曝乾,搗篩,水服二錢匕,日三。久增服,可以辟穀。又治發黃,下小腸藥用之。又主青盲。崔元亮《海上方》云:但瞳子不壞者,療十得九愈。蔓荊子六升,一物蒸之,看氣遍,合甑下,以釜中熱湯淋之,乃曝令乾,還淋,如是三遍,即取杵篩為末。食上清酒服二寸匕,日再。

白話文:

《嘉話錄》記載:諸葛亮駐紮的地方,命令士兵種植蔓荊,原因是:

一、蔓荊的嫩芽可以生吃,味道鮮美。 二、葉子可以煮食。 三、長久居住在當地,蔓荊會隨之生長茂盛。 四、蔓荊容易取得,不用擔心浪費。 五、離開後回來容易尋找和採集。 六、冬天有根部可以食用。

跟其他蔬菜相比,蔓荊的用途非常廣泛,利益很多。

劉禹錫說:確實如此。現在四川、江陵一帶的人,都稱蔓荊為諸葛菜。

其實蔓荊的果實,在夏秋成熟時採摘。道家藥方記載:單獨服用蔓荊子,可以將其用清水煮三次,直至苦味盡去,然後曬乾,研磨成粉末,用水服用,每次兩錢,一天三次。長期服用可以辟穀。另外,蔓荊子還可以治療頭髮發黃,以及小腸疾病。同時也可用於治療青盲。崔元亮在《海上方》中說:只要瞳孔沒有壞死,治療青盲十有九成會痊癒。取蔓荊子六升,用一物蒸熟,等到蒸氣散盡後,將其倒入甑中,用鍋中的熱水淋在上面,然後曬乾,再重複淋水曬乾三次,最後研磨成粉末,用上清酒服用,每次兩寸匕,一天兩次。

塗面膏亦有用者。又療乳癰痛寒熱者,取蔓荊根並葉,淨擇去土,不用水洗,以鹽搗敷乳上,熱即換,不過三、五易之,即瘥。冬月無葉,但空用根,亦可,切須避風耳。南人取北種種之,初年相類,至二、三歲則變為菘矣。萊菔功用亦同,然力猛更出其右。斷下方:亦用其根燒熟入藥,尤能制面毒。

昔有婆羅門僧東來,見食麥面者云:此大熱,何以食之。又見食中有蘆菔,云賴有此以解其性,自此相傳,食麵必啖蘆菔。凡人飲食過度飽,宜生嚼之,佳。子,研水服,吐風涎甚效。此有大、小二種,大者肉堅宜蒸食,小者白而脆宜生啖。《爾雅》所謂葖,蘆肥。郭璞云:紫花菘也。

白話文:

塗抹面部膏藥也有一些效果。治療乳房腫痛,伴隨寒熱的,可以用蔓荊根和葉,清洗乾淨去除泥土,不用水洗,用鹽搗碎敷在乳房上,熱了就換,不用換太多次,三到五次就會好。冬天沒有葉子,只用根也可以,但一定要避風。南方人種植北方品種的蔓荊,剛種下時相似,但兩三年後就會變成白菜。蘿蔔的功效也一樣,但效果更強。蘿蔔根燒熟入藥,尤其能治面部毒瘡。

以前有個婆羅門僧人來到東方,看見人們吃麥麵,就說:「這很熱,為什麼要吃?」又看見食物中有蘿蔔,就說:「幸好有這個來解熱。」從此相傳,吃麵就一定要吃蘿蔔。如果飲食過度飽脹,可以生吃蘿蔔,效果很好。蘿蔔的種子研磨成水服用,可以有效地吐出風涎。蘿蔔有大、小兩種,大的肉質堅硬適合蒸著吃,小的白而脆適合生吃。《爾雅》中所說的「葖」,就是肥大的蘿蔔。郭璞說:「葖」就是紫花白菜。

俗呼溫菘,似蕪菁,大根。一名葖,俗呼雹突。然則紫花菘、溫菘,皆南人所呼也。吳人呼楚菘,廣南人呼秦菘。河朔蘆菔極有大者,其說舊矣,而江南有國時有,得安州、洪州、信陽者甚大,重至五、六斤,或近一秤,亦一時種蒔之力也。又今醫以治消渴,其方:出了子蘿蔔三枚,淨洗,簿切,曝乾,一味搗羅為散。

每服二錢,煎豬肉湯澄清調下,食後臨臥,日三服,漸增至三錢,瘥。

食療:溫。下氣,治黃疸,利小便。根主消渴,治熱毒風腫。食令人氣脹滿。聖惠方:治風疹入腹,身體強,舌乾躁硬。用蔓荊子三兩為末,每服溫酒下一錢匕。外臺秘要:治心腹脹。蔓荊子一大合,揀淨搗熟,研水一升,更和研,濾取汁,可得一盞,頓服之。少頃自得轉利,或亦自吐,腹中自寬,或得汗,愈。

白話文:

一般人稱溫菘,它長得像蕪菁,根很大。又叫做葖,俗稱雹突。其實紫花菘、溫菘,都是南方人叫法。吳地人稱楚菘,廣南人稱秦菘。北方蘆菔(蘿蔔)最大,這說法很久了,而江南在有國的時候也有,得到安州、洪州、信陽的蘿蔔很大,重達五、六斤,甚至接近一斤,也是當時種植的成果。現在醫學上用它來治療消渴病,方法是:取出子蘿蔔三枚,洗淨,切薄,曬乾,只用這一味藥材搗碎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豬肉湯煎煮澄清後調服,飯後臨睡前,一天服用三次,逐漸增加到三錢,直到病癒。

食用療效:溫性,降氣,治療黃疸病,利尿。根部主要治療消渴病,治療熱毒風腫。食用會讓人腹脹。聖惠方:治療風疹侵入腹部,身體強壯,舌頭乾燥硬。用蔓荊子三兩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匕,用溫酒送服。外台秘要:治療心腹脹。蔓荊子一大合,挑選乾淨搗碎煮熟,研磨成水一升,再混合研磨,過濾取汁,可得到一盞,一次服用。過一會兒就會腹瀉,或自行嘔吐,腹部自然舒展,或出汗,就會痊癒。

又方:陰黃,汗染衣,涕唾黃。取蔓菁子搗末,平旦以井花水服一匙,日再,加至兩匙,以知為度。每夜小便重浸少許帛子,各書記日色,漸退白則瘥,不過服五升以來。又方:輕身益氣,明目。蕪菁子一升,水九升,煮令汁盡,曬乾。如此三度,搗末。水服方寸匕,日三。

又方:治瘭疽著手足肩背,累累如米起,色白,刮之汁出,復發熱。蕪菁子熟搗,帛裹敷之,爛止。千金方:治頭禿。蕪菁子末,酢和敷之,日三。又方:治血䵟面皺。取子爛研,入常用面脂中良。又方:常服明目,洞視,肥腸。蕪菁子三升,以苦酒三升,煮令熟,曬乾,末下篩。

白話文:

另外一個方法:治療陰黃,汗液沾染衣物,鼻涕和唾液都是黃色的。取蔓菁子搗成粉末,清晨用井水服下一匙,每天服用兩次,逐漸增加到兩匙,以身體狀況為準。每晚將小便浸泡少許布料,記錄日期和顏色,逐漸變白則痊癒,最多服用五升即可。

另一個方法:輕身益氣,明目。將蕪菁子一升,水九升,煮至汁液耗盡,曬乾。重複三次,然後搗成粉末。用清水服用方寸匕,每天三次。

另外一個方法:治療瘭疽,長在手腳肩背,像米粒一樣一個一個地長出來,顏色發白,刮開會流出汁液,還會發熱。將蕪菁子煮熟搗碎,用布包裹敷在患處,潰爛即可痊癒。千金方記載:治療頭禿。將蕪菁子研成粉末,用醋調和敷在頭上,每天三次。另外一個方法:治療血色斑點,面部皺紋。將蕪菁子煮爛研磨,加入常用的面脂中效果很好。另外一個方法:經常服用可以明目,視力清晰,腸道潤滑。將蕪菁子三升,用苦酒三升煮熟,曬乾,磨成粉末過篩服用。

以井花水服方寸匕,加至三匕,日三,無所忌。肘後方:治豌豆瘡。蔓荊根搗汁,挑瘡破,敷在上,三食頃,根出。又方:犬咬人重發。治之,服蔓荊汁佳。葛氏方:卒腫毒起,急痛。蕪菁根大者,削去上皮熟搗,苦酒和如泥,煮三沸,急攪之,出敷腫,帛裹上,日再三易。

經驗後方:治虛勞眼暗。採三月蔓荊花,陰乾為末。以井花水每空心調下二錢匕。久服長生,可夜讀書。孫真人食忌治黃疸,皮膚、眼睛如金色,小便赤。生蔓荊子末,熟水調下方寸匕,日三。又方:主一切熱腫毒。取生蔓荊根一握,鹽花入少訖和搗,敷腫上,日三易。集療:男子陰腫如斗大,核痛,人所不能治者,蕪菁根搗敷之。

白話文:

用井花水服用方寸匕藥量,逐漸增加至三匕,一天三次,沒有忌諱。這是在肘後方中治療豌豆瘡的方法:將蔓荊根搗碎取汁,挑破瘡口,敷在上面,三次飯量時間後,瘡根就會出來。另一個方子是治療犬咬人導致的重發:服用蔓荊汁效果很好。葛氏方則治療突然出現的腫毒,疼痛劇烈:取蕪菁根較大的部分,削去外皮,煮熟搗碎,用苦酒混合成泥狀,煮沸三次,快速攪拌,取出敷在腫毒上,用布包好,一天換三次。

經驗後方則記載了治療虛勞導致眼花的方法:採摘三月蔓荊花,陰乾研磨成粉末。用井花水在空腹時每次服用二錢匕。長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壽,並且能夜間讀書。孫真人則記載了治療黃疸的食療方法:皮膚和眼睛呈現金色,小便發黃。將生蔓荊子研磨成粉末,用熟水調和,每次服用方寸匕,一天三次。另一個方子則主治各種熱腫毒:取生蔓荊根一把,加入少許鹽花搗碎,敷在腫毒上,一天換三次。集療記載了一個治療男子陰囊腫大如斗,核痛,難以治療的方子:將蕪菁根搗碎敷在患處。

兵部手集:治奶癰,疼痛,寒熱,敷救十餘人方:蔓荊根、葉,淨擇去土,不用洗,以鹽搗敷乳上。熱即換,不過三、五度。冬無葉即用根,切須避風。傷寒類要:神仙教子法:立春後有庚子日,溫蕪菁汁,合家大小並服,不限多少,可理時疾。又方:急黃。服蔓荊子油一盞,頓服之。

臨時無油,則蔓荊子杵汁,水和之服亦得。候顏色黃,或精神急,用之有效。子母秘錄:治妊娠小便不利。蕪菁子末,水服方寸匕,日二。《楊氏產乳》同。抱朴子:大醋煮蕪菁子令熟,曬乾為末,井花水服方寸匕,日三,盡一斗,能夜視有所見。荊楚歲時記:採經霜者干之。

白話文:

治療乳房腫痛,寒熱交加,可以使用蔓荊根和葉,清洗乾淨去除泥土,不必用水洗,用鹽搗碎敷在乳房上。感覺熱就換藥,最多換三到五次。冬天沒有葉子就用根,切記要避風。

治療傷寒,可以用神仙教子法:立春後有庚子日,將溫熱的蕪菁汁,全家人大小都喝,不限多少,可以治療時節疾病。另外,治療急黃,可以服用蔓荊子油一盞,一次喝下。如果臨時沒有油,就用蔓荊子搗碎取汁,用水調和服用也可以。當病人面色發黃或精神緊張時,使用此方法有效。

治療孕婦小便不利,可以用蕪菁子研磨成粉,用水服用一小匙,每天兩次。楊氏產乳書中也記載了相同的方劑。

用大醋煮蕪菁子直到煮熟,曬乾研磨成粉,用井水服用一小匙,每天三次,服用完一斗,就能在夜間看見東西。

採摘經霜的蔓荊,曬乾備用。

《詩》云:我有旨蓄,可以御冬。

衍義曰:蕪菁、蘆菔,二菜也。蘆菔,即蘿蔔也。蕪菁,今世俗謂之蔓荊。夏則枯,當此之時,蔬圃中複種之,謂之雞毛菜。食心,正在春時。諸菜之中,有益無損,於世有功。採擷之餘,收子為油。根過食動氣。河東、太原所出極大,他處不及也,又出吐谷渾。後於萊菔條中,《爾雅》釋:但名蘆菔,今謂之蘿蔔是也。

則蕪菁條中,不合更言及蘆菔二字,顯見重複。從《爾雅》為正。

白話文:

古書《詩經》說:「我有珍藏的糧食,可以度過寒冷的冬天。」

古人認為蕪菁和蘿蔔是兩種重要的蔬菜。蘿蔔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蘿蔔,而蕪菁則是指蔓荊,現在民間稱之為「雞毛菜」。夏天的時候,蔓荊會枯萎,但在這個時候,人們會在菜園裡重新種植它,用來食用。蕪菁的食用部位是它的莖,正值春天時節。在各種蔬菜中,蔓荊有益無害,對人們有益。採收完畢後,還可以收取它的種子榨油。但蕪菁的根如果過量食用會造成腹脹。河東、太原地區出產的蕪菁體型最大,其他地方的都比不上,吐谷渾也出產蕪菁。

後來在蘿蔔的條目中,《爾雅》解釋說,只稱作「蘆菔」,現在人們則稱之為「蘿蔔」。

所以,在蕪菁的條目中,不應該再重複提及「蘆菔」這個詞語,顯然是重複了。從《爾雅》的解釋來看,才是正確的。